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晋北民间道教科仪音乐特指活跃于现山西省境内包括今大同、朔州、忻州所辖天镇县、阳高县、大同县、浑源县、广灵县、山阴县、应县、平鲁区、朔城区等城镇乡村的道教科仪音乐。作为一种古老的宗教音乐传统,由于独特的地缘关系——地处北方地区道教圣地恒山的周边地区及少数民族聚集融合之地,浓厚的宗教历史背景,活跃的民间信仰活动,多元文化艺术形态杂糅并存,使其充分吸收汉魏以来的鼓吹乐形式,形成极富地域性特色的艺术风格。近百年来,晋北民间道教科仪音乐始终依附地方民俗事项流传于晋北民间社会,它既相对完整地保留着近百年来流传于这一地区的道教仪式传统,亦承袭着自唐宋金元以来的音乐传统,以独特的表现方式,忠实地记录并阐释着晋北民间社会的宗教音乐生活。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战争、政治等客观原因,晋北民间道教科仪音乐传统曾经一度中断。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地方民间信仰的复兴,这种民间宗教音乐传统逐渐重新复苏并广泛活跃于晋北地方社会。1990年,由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狮子屯上梁源乡李清等人组成的音乐团赴京参加首届“中国佛教道教音乐周”,其精湛的表演引起宗教界及学术界关注,这种流传于晋北地区的宗教音乐传统才逐渐步入学术界研究视野。此后,其继续以“恒山道乐”的面貌出现在学术界和公众视野中并引起了多方面广泛重视,继2006年被公布为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后,2008年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本书通过对晋北地区城镇乡村的民间道教科仪音乐传统的考察,希望对晋北地区民间道教科仪音乐传统及其变迁提供整体认知,以期引起学术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