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争妍的剧团:泉州五大演艺剧团发展的因素和模式(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管理学系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 本书研究对象:泉州五大演艺剧团

1.3.1 泉州南音乐团

泉州南音乐团创办于1960年,是福建省重点艺术表演团体,也是泉州市唯一的南音专业团体。泉州南音乐团曾配合泉州南音研究社发掘、整理了大量的传统南音资料,汇编《南音指谱大全》8集,散曲23集。近年,又参加整理出版了《泉州弦管名曲选编》《泉州弦管名曲续编》《新谱式弦管曲选集》等曲集。本团演奏(唱)人员编著的《洞箫演奏教程》《二弦演奏教程》《南音演唱教程》《南音琵琶演奏教程》等书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12月,该团艺术人员主编的《泉州南音基础教程》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自20世纪60年代建团以来,乐团人才辈出,涌现出众多艺术造诣高深的优秀南音艺术家,如著名的演唱家马香缎、杨双英、黄淑英、苏诗咏、周碧月、陈小红等。乐团目前的艺术中坚王大浩、曾家阳、李白燕、周成在、萧培玲等人在南音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并培育出庄丽芬、陈特超、王彩娥、郭文杰、王一鸣、吴一婷等一大批优秀的后继人才。

目前,泉州南音乐团在编人数26人,临时聘用人数10人。2011年演出场次为105场次,演出收入为20.85万元。

泉州南音乐团历任团长担任着南音的示范、教学、传承等多项工作。1993年,该团即派员担任福建省艺术学校泉州南音班教师。目前,仍有7人任教于泉州师院南音系,为泉州南音的薪火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研究洞箫(日本称“尺八”)的日本竹精会和泉州南音乐团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已经连续6次应邀到泉州进行演出交流。

作为泉州市主要的艺术团体,乐团除日常的演出外还经常参与中共泉州市委、市政府的各种接待演出,为来访的客人演绎泉州南音的独特神韵。特别是近年来泉州南音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期间,乐团参与了国内外各种展示性演出,为泉州南音的申报做了大量的工作。

建团50年来,泉州南音乐团多次在全国及省、市的各种赛事中获奖。先后配合有关部门举办了11届“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曾经多次应邀出访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法国等国家及我国港澳台地区。为了更好地弘扬和传播南音,录制、出版了大量音像制品。

1981年,泉州南音乐团参与协办了“首届中国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1982年,泉州南音乐团以南音说唱《桐江魂》参加全国(南方苏州片)曲艺调演,荣获创作、作曲、演员一等奖。1984年3月,日本松竹映画株式会社一行慕名来到古城泉州,拍摄了泉州南音乐团青年洞箫演奏家王大浩演奏的全过程,其制作的电影《寻找尺八的源流——中国笛子》在日本上映,受到广泛欢迎。1985年,泉州南音乐团参加北京《华夏之声》演唱会,《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乐团晋京演出盛况纷纷发表述评、报道。1990年,乐团创作、演出的《归来赋》,参加全国曲艺大奖赛,荣获演员二等奖,乐队伴奏三等奖。同年4月又以《海峡情》参加南京“中国首届曲艺节”的演出,赢得了专家、观众的一致好评。1997年,泉州南音乐团创作的《情洒丝绸路》荣获文化部第七届“群星奖”优秀奖。2000年,泉州南音乐团创作的南音节目《情满围头湾》荣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百花文艺奖”。2002年,泉州南音乐团创作了南音表演唱《深深海峡情》,参加福建省第二届曲艺节演出荣获创作金奖、演出金奖、优秀组织奖。该节目还代表福建赴京参加第四届中国曲艺节献演,并应邀到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进行交流演出。2004年9月,应巴黎中国文化中心邀请,泉州南音乐团赴法国举行南音专场演出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学者及巴黎观众、海外华人高度赞赏。同年11月,泉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音乐学院在北京联合举办“中国泉州南音年”,泉州市文化局组织南音乐团与中国音乐学院师生同台献艺并参加“国际音乐节”的演出交流,展示了泉州南音的神韵。2005年6月,泉州市文化局组织南音乐团创作南音表演唱《生命的交融》,获省曲艺家协会推荐参加7月中旬的第五届中国曲艺节会演。

1.3.2 泉州市木偶剧团

泉州市木偶剧团于1952年建团。

泉州市木偶剧团在继承、抢救古稀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从木偶的头像造型、形象构造、线位布局、操弄技艺、舞台形式及演出剧目的题材、体裁、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革新与创造,极大地丰富、提高了提线木偶戏的艺术表现力和演出水平。剧目精良,技艺精湛,队伍精干。能适应国内外各种演出活动的需要。他们相继排演了大量整理改编的传统剧、新编历史剧、神话剧、童话剧、现代剧、儿童剧、寓言剧,并先后10次参加由文化部举办的“艺术表演团体全国大巡回演出”,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剧团创作演出的神话剧《水漫金山》、儿童剧《庆丰收》,赴罗马尼亚“第二届布加勒斯特国际木偶联欢节”获集体二等奖(一等奖缺)和银质奖章;神话剧《火焰山》、童话剧《千桃岩》晋京参加“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分别荣获演出一等奖、创作三等奖;童话剧《馋猫》晋京参加“全国木偶皮影观摩会演”,荣获文化部奖励;神话剧《太极图》参加“福建省第十七届戏剧展演”,荣获“木偶剧革新奖”,并应调赴京参加“第一届中国艺术节”;神话剧《劈山救母》,小品《驯猴》《钟馗醉酒》《狮子舞》晋京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会演”,获优秀剧目奖、优秀表演奖等多项奖励。黄奕缺同志荣获文化部颁发的“特别荣誉奖”及福建省“百花文艺一等奖”;童话剧《小黑小金落难记》荣获“福建省第二十七届戏剧会演”演出奖等多项奖励;现代戏《赴宴斗鸠山》、歌舞剧《元宵乐》、童话剧《千桃岩》赴克罗地亚“第三十二届国际木偶节”比赛,荣获最高奖——集体特别奖。2002年创作演出《古艺新姿活傀儡》,荣获国家最高奖“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黄奕缺荣获木偶表演、木偶制作两个单项奖。剧团还多次晋京参加全国会演、调演、献演活动及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春节联欢晚会”等重大艺术活动。

目前,泉州市木偶剧团在编46人,临时聘用4人。分设传统艺术队、少儿艺术队、乐队、美术制作室、艺术创作室及办公室。拥有以国际著名提线木偶表演大师黄奕缺为代表的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以及传统“八卦棚”式、首创之“天桥高台式”“人偶同台式”等三种舞台演出形式和相应的演出剧目。2011年演出185场次,演出收入为42万元。

建团后,特别是近20年来,泉州市木偶剧团长期作为“文化使者”对外弘扬泉州文化独特的魅力,目前,剧团足迹已遍及全球五大洲约5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近150次交流和展演,在展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泉州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泉州对外文化交流的特殊名片。1986年,泉州市木偶剧团首次赴日本演出,至今共计21次前往日本、7次前往韩国演出交流,并与“结城座”木偶剧团、东京国立文化研究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泉州市木偶剧团2013年还受邀参加在日本举行的“亚洲提线木偶戏剧节”的演出。1986年、1999年、2000年三届“中国泉州国际木偶节”的成功举办,与2000年国家邮政局发行的一套“中国木偶与巴西面具”特种邮票,使泉州木偶扬名世界,也使泉州提线木偶戏与泉州市木偶剧团声名鹊起。泉州市木偶剧团作为海峡两岸传承古稀提线木偶艺术的代表性团体,已享有日益广泛而崇高的国际声誉。多年来在频繁的境内外交流中,对中外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八五”及“九五”期间,连续被中共福建省委评为“对外宣传先进单位”,并荣获文化部、国台办的通报表彰。

自19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剧团数十次应邀赴罗马尼亚、菲律宾、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澳门、新加坡、荷兰、法国、瑞士、韩国、朝鲜、英国、伊拉克、也门、阿联酋、阿曼、马来西亚、西班牙、德国、美国、澳大利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瑞典、丹麦、埃及、越南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访演及参加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数十个国家及地区的上百家媒体对该团作了大量的专访和报道。

1.3.3 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

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成立于1951年,是目前这个剧种唯一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建团以来,剧团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戏曲文化为己任,着力抢救、继承、发展梨园戏艺术传统,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剧团的代表人物与作品包括:吴捷秋(一级导演,代表作品《陈三五娘》)、王仁杰(一级编剧,代表作品《枫林晚》《节妇吟》)、苏彦石(一级导演,代表作品《枫林晚》《李亚仙》)、李文章(一级作曲,代表作品《节妇吟》)、曾静萍(一级演员,代表作品《朱文太平钱》《苏秦》)、蔡亚治(二级演员,代表作品《李亚仙》)、苏乌水(二级演员,代表作品《陈三五娘》)、施织(二级演员,代表作品《朱弁冷山记》《吕蒙正》)、许长欣(一级舞美设计,代表作品《枫林晚》《节妇吟》)、汪照安(二级作曲,代表作品《董生与李氏》《皂隶与女贼》)、陈济民(二级演奏员,代表作品《枫林晚》《节妇吟》)、吴明森(二级演员,代表作品《李亚仙》《陈三五娘》)、龚万里(二级演员,代表作品《皂隶与女贼》《董生与李氏》)、江丽丽(二级演员,代表作品《李亚仙》《吕蒙正》)、李红(二级演员,代表作品《陈三五娘》《皂隶与女贼》)、庄长江(二级导演,代表作品《王魁》《乐羊子》)、苏兆平(主任舞台技师,代表作品《节妇吟》《董生与李氏》)等。近20年来,在国家级、省级会演及比赛中,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有40多人次获得最高奖项。曾静萍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曾两度荣获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项梅花奖,并获上海第二届戏剧表演艺术白玉兰主角奖,“天下第一团”调演优秀演员奖,福建省水仙花最佳女演员奖。

目前,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在编98人,临时聘用7人。2011年演出210场次,演出收入为169万元。

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先后出访意大利、英国、荷兰、瑞士、日本、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及我国台港澳地区。2002年,梨园戏作为我国“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被亚太文化中心列入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2003年梨园戏作为“中法文化年”的首选项目,前往巴黎演出,以极具原汁原味的传统样式,全面展示了梨园戏古朴、典雅的艺术特色,在“中法文化年”中,受到中、法双方组委会主席、法国前总理特使弗里德曼夫妇及法国政界和文化界名流的高度评价。剧团计划至2018年,与法国MC93剧院合作,在欧洲推广巡演,继《董生与李氏》之后,还将陆续推出《节妇吟》《大闷》等梨园戏经典剧目。此外,剧团还受到俄罗斯莫斯科“契诃夫艺术节”及欧洲著名艺术单位的巡演邀请。

剧团与世界各国许多文化艺术团体及学者建立了联系。1983年9月,梨园戏导演吴捷秋赴台,在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艺术学院、成功大学南管戏传艺中心等处演讲《泉腔梨园戏艺术史》。1994年11月,梨园戏导演苏彦硕,赴日本参加“东亚民俗与表演艺术”国际研讨会,在会上介绍梨园戏演出民俗。1995年3月,在福建省首届百花文艺奖评奖中,《董生与李氏》获一等奖。1996年1月,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应中央电视台邀请晋京参加春节文艺晚会现场直播演出。1997年8月,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赴台湾演出,随团出访的专家学者在台湾与文艺界同行共同探讨梨园戏的历史与现状。

1.3.4 泉州市高甲戏剧团

泉州市高甲戏剧团成立于1951年11月,其前身为泉州大众剧社。该社系戏改时由六个民间职业剧团抽选优秀演员、名老艺人与新文艺工作者组成。

剧团的代表人物与作品包括:胡玉兰,高甲戏坤角第一人,花旦、武旦、青衣、文武小生皆精,声色艺俱佳。她17岁(1913)时即为三妹班台柱,先后到东南亚诸国演出,轰动南洋。以《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两国王》中的王宝钏、《征西》中的樊梨花等及丑旦小戏最为拿手。郑文语对老生、红北皆擅,尤以饰关羽蜚声海内外,有“关帝爷”之称。他善于博采众长,融为己有。他门下高徒有:董义芳、洪金乞、陈清土、陈清河、施仔俊等。董义芳擅长饰演文武老生兼红北,唱声宏亮高阔,有“铜钟声”之誉,善取京剧精华,创造优美功架,讲究发音吐字,须功、扇功称绝。他以饰演《鸳鸯扇》中的云安、《凤仪亭》中的王允、《单刀会》中的关羽、《伍建章草诏》中的伍建章、《取长沙》中的黄忠见称。陈清土以演黑须老生擅长,表现因遭遇非常而成疯癫、痴呆、惊恐的状态,可谓惟妙惟肖。李火船绰号“海中烟”,有“睡钉床”的特技,擅演《两国王》中的薛平贵。陈清河擅长饰演武生,又能反串旦行,擅演吕布、周瑜、赵云一类武将。洪万泳扮演二花、红北,艺名“万钟鸣”,以关羽“倒拖刀”最具特色。许红绿扮演大花,声艺俱佳,人云:“有红绿声也无红绿行(科步),有红绿行也无红绿声。”吕波擅扮演大花,正反面人物皆精,表演工架漂亮,尤以眼神见长。声调运用臻于其妙,饰《瓦窑答》中的王允、《卖厚烟》中的曹虎、《薛蛟充军》中的张槐、《寇准摘印》中的潘仁美、《斩黄袍》中的郑恩见称。黄琵琶人称“琵琶丑”,表演自成一格,以面部表情变化表现人物的各种心理活动最为著称,他声音脆亮、口齿清晰,道白流利,而得名“黄韵清”。其他著名角色与师傅还有陈坪、李真亏、李水强、李水阁、洪三篇、洪维吾、卓水杯、洪加走、洪大钦、洪仔等、洪仔喜、陈仔宗、洪元章、蔡文树、洪万耀、洪金练、施仔觅等。

目前,泉州市高甲戏剧团在编69人,临时聘用21人。2011年演出84场次,演出收入为62.81万元。

1993年,泉州市高甲戏剧团创作演出的《大河谣》获全国地方戏曲南方片交流演出优秀剧目奖及优秀编剧、导演、表演等奖项。1994年,获文化部颁发的“文华大奖”、曹禺剧本文学奖与“五个一工程”奖。南安市高甲戏剧团创作演出的《大汉魂》,获首届海峡两岸(闽台)戏剧节暨福建省第十九届戏剧会演优秀剧本、导演、音乐等奖项,并于1994年应文化部艺术局邀请赴京演出。同年3月5日,厦门市金莲升高甲戏剧团赴台湾、金门演出。《大河谣》于1995年获省首届百花文艺奖的特别荣誉奖。《大汉魂》获1995年全国“文化新剧目奖”。《玉珠串》获1996年全国第六届“文华新剧目奖”和1995年曹禺戏剧文学奖与中宣部1996年度的“五个一工程”奖。2011年6月10日,泉州高甲戏新编历史剧《昭君出塞》成功折“梅”,国家一级演员、泉州市高甲戏剧团演员陈娟娟成为该届梅花奖得主。这是继20世纪80年代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的曾静萍获得“梅花奖”后,泉州的第二个剧种、个人获此大奖。

1986年,泉州市高甲戏剧团数次接待英、法、意、日、美、德等国留学生到团观摩丑角表演。1986年,泉州市高甲戏剧团赴上海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演出《笋江波》《管甫送》《王海行》《送水饭》《骑驴探亲》等小喜剧。其中,高甲戏丑角的表演,博得好评。1989年,安溪县高甲戏《玉珠串》,泉州高甲戏《王海行》参加福建省艺术节表演。此外,20世纪80年代,由老、中、青作者创作的一大批新剧目如《颠倒乾坤》《真假王岫》《高平关》《施琅将军》《唐宗逸事》《开元序曲》《南海明珠》《唐山情》等均获省级剧目奖。

1.3.5 泉州歌舞剧团

泉州歌剧舞团创建于1961年。原名为“晋江地区侨乡歌剧团”,1962年改为“晋江地区歌剧团”, 1985年晋江地区改为泉州市,剧团更名为“泉州歌剧团”, 2009年更名为“泉州歌舞剧团”。剧团坚持面向闽南侨乡,为侨乡人民服务,重视艺术创作,努力创作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歌剧、歌、舞。在传承、挖掘、编排、演出传统剧目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50多年来,泉州歌剧舞团创作、改编、上演了上百个剧目,歌剧《台湾舞女》《莲花落》《番客婶》《素馨花》、大型歌舞《光明之城》更是获得广泛好评。不论是参加福建省戏剧会演和全国歌剧观摩演出,还是到北京参加国庆50周年献演;到马来西亚、日本和我国的香港、澳门演出,还是到新加坡参加华族文化节等,都引起极大关注。

目前,泉州歌剧舞团在编70人,临时聘用22人。2011年演出150场次,演出收入为123.88万元。

泉州歌舞剧团与市场最为贴近,走的是传承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道路,到企业参加演出、下乡演出和出国演出。泉州歌舞剧团在市场化探索过程中,既注重对闽南歌舞及其他民间特色歌舞的挖掘与加工,又注重与现代歌舞元素的结合,更多地反映出现代气息。在市场化运作过程中,剧团除了到企业参加演出、下乡演出和出国演出等,还有着自身的特色,即借助演出中介组织和政府力量开拓市场,如与泉州天籁时空投资公司合作,剧团负责作品创作,天籁时空投资公司负责宣传和市场推广。剧团还与政府合作,如《乡愁》一剧就是由永春县政府出资300多万元打造,泉州歌舞剧团负责作品的创作,永春政府负责投资,合力以《乡愁》为契合点打造永春品牌。

2010年,剧团随泉州市政府赴澎湖参加“泉州·澎湖一家亲”文艺演出;参加“欢乐泉州”活动——走进金门演出;应邀赴宁德参加第三届茶博会演出;参加“中国航海日”开幕式演出;应邀赴阿联酋迪拜演出;大型歌舞《刺桐风情》赴香港在香港大会堂演出;参加2010年中央电视台“中华情·闽南风”元宵大型文艺演出;参加第九届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开幕式演出;参加2010年泉州市人民政府迎春团拜会演出;参加2010年泉州市直属宣传系统老干部迎新春座谈会演出;参加泉州市文化系统2010年迎新春座谈会演出。2011年,剧团应邀赴香港荃湾大会堂演出。2012年,剧团应邀赴土耳其参加2012土耳其中国文化节演出;应邀赴菲律宾参加传统花灯节演出。2013年,剧团参加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演出;应邀赴香港参加香港晋江同乡会演出;应邀赴菲律宾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3周年国庆演出;应邀参加第二届泉州海峡两岸关帝文化节演出;应邀参加泉州第二届创意文化节开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