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化行为:案例研究(社会组织研究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结论

本文在知识上的建议是,虽然社会经济差别普遍存在,但它不是社会情绪政治化的直接原因。测度人们的政治态度变化——他们的社会经济差异是否可能转化为针对公共组织的不满,需要注意一种中介变量:社会成员是否在组织化的公共体系中具有位置,具体而言,就是否存在个体和公共体制的制度化关联并发挥作用。这一变量的意义在于,它影响着个体的生存利益。这些利益包括:他们依靠公共制度解决问题、避免相互损害的能力,他们通过代表增强自身力量的能力。如果相反,受挫的个体经验不断加强,就可以通过社会传播,超越各种社会差别的界限,将不同的、具有类似感受的个体通过各类事件结合到一起,促使不满情绪向政治性转化。

本文在社会政策上的建议是,应模仿过去的单位制重建基层管治网格,只认识到单位具有的管束职能,并未触及问题的关键。根据上述原理,如果基层“网格组织”没有在个体与公共之间承担应责、代表、协调和勾连的角色,那么它们的作用仅仅是看管和盯住,而不是社会成员的再组织化,因为它们的职能无涉个体和公共的有效连接,所以无法起到社会平衡器的作用。


参考文献

怀默霆,2009, 《中国民众如何看待当前的社会不平等》, 《社会学研究》第1期。

J.米格代尔,1996, 《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李玉琪、袁宁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J.米格代尔,2009, 《强社会与弱国家:第三世界的国家社会社会关系及国家能力》,张长东等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

李培林、陈光金、谢寿光,2011, 《解读中国》,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编《社会蓝皮书: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李文艳、孙国徽,2009, 《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北方经济》第22期。

理查德·拉克曼,2013, 《国家与权力》,郦菁、张昕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茅于轼,2013, 《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群言出版社。

孙立平,2011, 《结构固化背景下的散射型愤怒》, 《信睿》11月刊。

吴晓林,2012, 《中国存在社会阶层固化:应像调经济结构重视调社会结构》,人民网,http://society.people.com.cn/GB/8217/17114262.html

周黎安,2013, 《行政分包制》,北京大学组织社会学工作坊演讲稿。

Andrew G. Walder.2006. “Ambiguity and Choice in Political Movements:The Origins of Beijing Red Guard Factionalism. ”AJS. Vol.112, No.3:710-50.

Roger V. Gould.1996. “Patron Client Ties, State Centralization, and the Whiskey Rebell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2:400-429.

Andrew G. Walder.1984. “The Remaking of the Chinese Working Class, 1949-1981. ”Modern China. Vol. 10 No.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