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中的距离逻辑及关系动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关系、社会关系与对象化

一 关系与社会关系

世间万事万物在生成,这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万物皆流”,即万物皆在流变的过程之中,既然在流变,就必在一定的关系之中。由日常经验可知,世界的过程性、关系性更是显而易见的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理论的问世,不仅揭示了事物更高层次的“关系”,而且实现了对“关系”进行量化研究。

“关系”作为一个哲学范畴,与“实体”“属性”这两个哲学范畴相对应。从逻辑上说,实体规定属性,属性规定关系。从认识上说,实体要通过属性去认识,属性则要通过关系去认识。

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指原型,现实世界不过是它的摹本。现实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着的,都处于生成的过程中,因而是虚幻的,理念则不受时间限制,永不会变化,因而才是真正的实在。到了启蒙时代,笛卡尔更是认为,世界是由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构成的。这些实体是独立存在的,在变化中保持不变。然而,怀特海却认为,如果所谓“实体”指的就是长期存在而不变化的东西的话,那么世界最终不是由实体组成的,而是由事件和过程构成的。周邦宪:《初议〈过程—关系哲学〉》,《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由于任何事物都有量和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因此,一切存在必然包括形式关系和内容关系两个部分,其中形式关系是事物量的关系,内容关系是事物质的关系。陈朝宗:《关系哲学:21世纪的哲学》,《理论学习月刊》1994年第2期。人类改造自然界不是以个人的形式去进行的,而是结成一定的关系,以社会的形式去进行的。人类只有组成社会,以社会的力量才能最终征服自然。这必须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

关系这个概念是理解和把握距离范畴的关键。人们在创造和改变距离的同时又被他们所处理的距离关系以各种方式制约。具体来说,距离的存在或距离的生成并非意味着不同的两个事物(或过程),也即一方包括、反映另一方的关系。关系与距离在本质上就是一回事。距离与关系是不可分割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孪生要素。也就是说,一个距离过程,即运动中的关系,它表现的是复杂关系的流动变化。距离差异既是关系运动的载体和场所,也是产生和发展“关系”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曾批判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54页。他强调要从人的现实的关系逻辑,从社会实践中介活动出发去理解这种物质范畴。社会实践一直是在一定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和实现的。人的第一个对象,即人,对人来说,“他自己的感性,只有通过另一个人,才对他本身说来作为人的感性”。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第90页。这意味着人是作为类的活动的人的活动和作为类的本质力量的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分工和交换等)而存在和活动的。

现实的人是从事着各种活动的人,总是存在和生活于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之中,是与活动对象(包括自然界和社会)发生着关系的人,人在自然关系中表现出人的自然属性,在社会关系中表现出人的社会属性。也就是说,人是能动的社会存在物,自然界的属人本质即自在自然向为我自然、属人自然的转化,只有对社会的人才是可能的。人们的一切生活活动、生产活动及其“成果的享受,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具有社会的性质”。比如,商品的价值就是通过它表现为交换价值而得到表现的。所以说,商品形式和它借以得到表现的劳动产品的价值关系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88~89页。

发展赋予社会关系一系列新的特征,也暗含了对社会关系的重新选择。社会发展问题、基础和水平等多样化,在社会关系模式选择上将是个性化的。这种个性化表现在规模结构的个性化,社会关系空间布局上的个性化,社会关系推进方式的个性化。

社会关系最基本的是生产关系,也即人们在生产的同时也在生产着自己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结构相适应,才能促进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结构时,就需要改革或变革生产关系。

现阶段社会关系影响因素的改变主要表现在全球化条件下社会关系的环境更加开放,价值模式选择更趋理性和多元化。全球化不仅直接左右着全球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质量和结构,而且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二 现实性关系与对象化

(一)什么是对象性关系理论

马克思针对黑格尔把人的社会实践视为自我意识的“纯粹活动”,把人的活动所构造的对象看做不过是意识的一种“假象”“外壳”“外化”,因而对象具有“虚无性”的唯心主义观点,明确地指出,人的社会实践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是不可能离开人身外的对象而存在的,因而人的活动并不是从自己到自己的纯粹活动,更不是纯粹自我意识的活动。因为人必须以外部世界为满足自己需求的对象才能生存和发展,这些身外对象作为人的需求对象确证和表现着人的本质及力量,因而人是受身外对象所制约的对象性存在物。

马克思说:“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第57页。从对象向人的对象化——社会主体化方面来讲,对象首先是人的生活资料,同时也是人的对象性活动的资料,没有这些“借以劳动的对象,劳动便不能生存”,因而“感性的外部世界”作为人的“劳动的对象”和“肉体生存”的对象,直接规定着人的生存和人的活动,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之一的确证”,人的对象性活动的唯物主义基础。

人身外的对象是人所需要的对象,而人也是身外对象的一种对象,它们互为对象,也即对象在人的对象性活动中被人化,人在自己的对象性活动中被对象化。对象的人化,人的对象化,人在改变身外对象的同时也改变着人自身。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是人自己的对象性活动,而人的对象化活动则是证实、显示和实现人的物种的特性和类的特性的活动,也就是说,人是社会的类的存在物。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对象性的人在社会中创造属人的对象世界,同时在创造对象世界中也创造社会本身。正像社会本身创造着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创造着社会。而这种双向的相互创造,是通过人的对象化社会实践实现的。或者说社会客体的社会主体化,社会主体的社会客体化,这是人和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共同发展的规律。

这种双向对象化既存在于每一个具体的社会实践之中,也存在于社会实践的整个历史过程之中,而且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社会实践的对象化具有不同的社会历史形式。社会主客体全面和谐,合情合理的对象化与片面的、异化的对象化往往有着质的区别。追求和争取合理的、全面的社会实践的对象性关系形态,既是人的社会实践创造活动本身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目的。未来的理想社会,人和世界将合理而全面地共同发展,人的社会实践也将抛弃它的异化形态,恢复它的内在本性——全面的双向对象化。

由此可见,人的对象化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社会主体的社会客体化)和对象的本质力量对人的对象化(社会客体的社会主体化)的统一。从人的本质对象化方面来说,人的生产劳动、人的社会实践创造以及工业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第89页。

(二)现实性关系

人的现实存在通过与其他存在物的对象性关系活动来表现和确证。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只有对象性的存在才是现实的存在。马克思是通过人的对象性关系活动来论证人的现实存在,人自身距离之外的自然物质对象作为社会实践客体是客观地、实在地存在着的。马克思说:“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第106页。一个存在物如果没有别的存在物作为自己的对象,它就是一个封闭的、僵死的、唯一的实体(怪物),它就无法存在和发展。“现实”就要发生关系,就要对象化存在,“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第106页。要处于一种三元的关系中,即处于自然、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中。由此生成人的三个层次的对象性关系活动,即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活动,自由、有意识的对象性关系活动,社会的对象性关系活动,分别表现和确证着人的关系体存在,即人的自然的关系体,自由、有意识的关系体,社会的关系体。

人的现实性对象关系活动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辩证统一的综合过程,其中,最为核心的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从其社会实践中介化了的现实关系出发,反对“与人无涉”的自然观,这种没有被对象化的自然界不是人生活在其中的现实自然界。物质自然,在社会实践中介下具有了现实化了的人与自然的客观关系。因此,现实的人的社会实践中介活动生成了三类关系的现实性,即要看到在生产中人们关涉到的是具体的、从量和质上规定了的“现实”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马克思从不抽象地谈论物质范畴。这里,马克思的“物质”范畴从纯粹主观的领域、概念的领域、仅仅知识论的领域拓展到了人类历史社会实践中介化现实的领域。

人作为社会实践主体,是有生命、有形体、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每个人都有各自独特的主体意识、内心世界、理想价值、品性气质、情感意志,并总是在自己的社会实践和生活的对象化过程中加以现实化。马克思说:“一个有生命的、自然的、具备并赋有对象性的即物质的本质力量的存在物,既拥有它的本质的现实的、自然的对象,而它的自我外化又设定一个现实的、却以外在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不属于它的本质的、极其强大的对象世界,这是十分自然的。这里并没有什么不可捉摸的和神秘莫测的东西。相反的情况倒是神秘莫测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323页。这就有力地说明了人、人的活动及其创立的对象世界具有物质性。人的对象性活动及其对象性的产物,不过只是证实了这种活动的客观的、现实的对象性关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