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距离与关系
第一节 距离范畴及社会距离
一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畴的距离
人的存在可以说是在两个维度上的综合,一个是空间维度,一个是时间维度,也即作为一个有距离性的存在。人的自由可以具体体现为“空间自由”和“时间自由”。任何事物都是有距离的和距离中的存在。只有两件事情首先被定义为有距离时,它们才能互相作用和彼此反映。距离范畴的要旨在于把握变化,正视矛盾和特殊经验的多重性、多元化。可以把“距离”作为一个具体哲学范畴,为完善人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提供一个逻辑概念基础。然而,对于距离这个范畴更多见的是作为自然科学的主题,如在物理、数学、地理学科,还没有从哲学的方法、人文社会角度进行广泛、深入的思考,尤其是社会距离范畴未被重视。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视域下,距离范畴是揭示事物之间差异关系,构成事物要素有机结合的总体。
实际上,法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和思想家列斐伏尔提出了“空间的生产”理论,并试图采取三元辩证的方法论进行阐释。在批判欧几里得和笛卡尔以来的空间理论的基础上,他提出“(社会的)空间距离是(社会的)产物”的核心观点,它有四个内涵:自然空间距离正在消失,每个社会都生产自己的空间距离,生产从空间距离中事物的生产转向空间距离本身的生产,以及空间距离的生产有其历史。
现当代哲学对“有限性”的弘扬是旧形而上学终结的历史使然。分析哲学揭示了语言的“界限”,即“有限性”,及其所彰显的意义的“有限性”。“此在”表明人是一种“时间性”的存在,“时间性”又表明人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海德格尔从现象学的视域展现人的“有限性”,把人的“此在”的“有限性”视为其“此在形而上学”的根基,并在诗意的语言中实现人的“有限性”基础上的“无限性”。因此,从最一般意义上理解“社会距离”范畴,有着丰富、深刻的理论内涵与巨大的社会实践价值,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概念、范畴。
二 距离与社会距离
距离范畴表达了相互关联而形成的系统(比如距离结构、距离网络等)。对于距离范畴,常常是排斥价值论维度的客观的规定,如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这是外在于研究者和社会的一种“客观”事物。康德认为给某种知识进行定位依靠两种方法,即概念的(或逻辑的)和时空距离的(或自然的),而地理学和历史学分别就是对距离和时间的描述和填充。这里,康德对时空距离的划分是自然的,这意味着距离范畴具有独立于人类思维和逻辑的地位,是一种本身的自在之物。
社会距离,这个范畴的内涵重视和强调塑造它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然而,社会距离概念在学术界还没有得到统一的公认定义。
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帕克把(社会)距离定义为团体或个人之间亲近的程度。一般来说,其内涵具体意指:(1)时间、空间。(2)社会的。(3)文化特征。(4)生理差异等。
从哲学上定义,社会距离是人类主体独特性的产物。为了与自然、与本身和谐发展,人们必须试图解释这个世界和自身,需要把自身和别人以及他物区别开来,能够根据自身的想法、理念去创造自身与他者,并将区别于他者的独特性转化为对“距离”关系的认同。因此,社会距离的真正定义只能是发生与实践的定义。
从距离的社会意义上来讲,“社会距离”是标志社会差异的量度,它与人的理性建构以及情感、想象力等有密切关系,是规则性活动或者规范性活动,是一种社会存在,社会宏观层面的文化距离与中观层面的社会关系距离和微观层面的社会心理距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社会距离实际上是精神不断重复的活动,社会距离存在的本质在于人类大脑中存在一套社会距离认知系统;社会距离属于社会,最终属于人类生理,既不是存在于物理空间中的声波或墨迹,也不是此一时彼一时出现的或以社会事件和状态呈现的主观性的东西。
认知社会距离的产生得益于认知科学和脑科学的发展,可以通过研究社会的关系结构和认知机制揭示社会距离的本质。人类具有一些普遍的、先验的关系,比如因果、时间和欧几里得空间关系等,所以,社会距离结构包含某些先天真理。但构造世界,所有存在,包括逻辑、数学和科学存在都由社会距离建构。
社会距离的基本成分与世界的基本成分是一一对应或映射关系。早期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由事实组成,事实由事态或不可再分的社会事实或事态组成,社会事实表示事物之间最基本的关系。相应的,社会距离与社会存在是思维的映射关系,包括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包括错误表征)。社会距离中的复合关系,如社会关系分别对应于事实和社会事实。要分析社会关系,需要了解社会距离的更基本的单位——名称(或思维对象)。名称对应于社会存在中的简单对象或事物。社会距离是其组成部分的函项,具体的社会距离规定取决于其社会存在组成成分。
因此,社会存在就是社会距离所体现出来的样子。其不是基于先验思辨,而是以认知社会距离的新发现为基础的,并基于对社会距离的系统归纳。社会距离似乎总与某种权威与权力逻辑纠结在一起,所以,在各种政治、社会因素纷繁复杂的前提下,就应该是彼此间的差异或距离下的沟通。
三 社会距离与距离的关系
社会距离与距离,两个概念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互相联系。区别在于:距离范畴是一种系统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它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揭示其中的一般规律。而社会距离的研究对象是社会,针对人类社会关系中的距离及其本质和普遍规律与动力。联系在于:距离的一般范畴为社会距离提供距离的一般范畴动力论和方法论指导,社会距离反作用于距离的一般范畴,影响或改变距离的一般范畴。
具体来说,社会距离对规范性活动的经验研究有别于对纯自然活动的观察和概括。社会距离是经验,其结论是经验概括,表述偶然事实。与自然距离相比,社会距离中的很多先天真理更难掌握,因为很多规则还未被陈述,有些先天真理又离这些规则很遥远。距离的一般范畴规定在先天真理领域不是经验性概括,也不能由经验性概括支持。即便基于某一特定自然距离得出的经验证据,也无法得到普遍性的距离的一般范畴结论。
但是,距离的一般范畴包括社会距离又超越社会距离,它不满足于社会距离对世界部分问题的思考,但又包括并依赖社会距离,一旦社会距离发现证伪某种距离的一般范畴理论,距离的一般范畴又会在事实与理性推理的基础之上重新寻求世界的规律。距离的一般范畴不同于社会距离的特点使它成为社会距离研究的基础,社会距离若用距离的一般范畴的方式去思考,必能深化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