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代夫(第2版)(列国志(新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第二共和国时期(1968年至今)

一 第二共和国的建立与发展

1968年初,内阁向人民议会提交议案,就马尔代夫是继续实行伊斯兰君主体制还是成立共和国进行审议。人民议会投票决定成立共和国。1968年3月,马尔代夫举行公民投票,决定废除苏丹统治,建立共和国政体。同年11月11日,马尔代夫正式宣布第二次成立共和国。

马尔代夫共和国的成立,是马尔代夫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一是确立了一个全新的政治体制。随着共和国的成立,苏丹制被彻底废除,总统成为国家元首,总统候选人不但由人民议会通过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还需要经过全民公决得以确认,这同过去的世袭制有了本质的区别。二是推进了马尔代夫的民主进程。共和国成立后,马尔代夫随即进行了大规模的政治体制改革,国家成立了内阁和一院制的人民议会,人民第一次有了基本的人权保障,如自由发表言论和集会的权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捍卫私有财产的权利,等等。这一变革,对于一个有着800多年封建苏丹王朝历史的小国来说,已属十分不易。然而,马尔代夫毕竟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传统的东西总会以各种方式体现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之中。尽管马尔代夫成立了共和国,废除了苏丹制,但伊斯兰教传统丝毫没有受到破坏。时至今日,伊斯兰教对马尔代夫国家政治生活仍具有重要影响。

共和国成立后,在抗英民族解放运动中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人物易卜拉欣·纳色尔被拥立为总统,艾哈迈德·扎基(Ahmed Zaki)成为新政府的总理。1973年,纳色尔总统和扎基总理获得连任。1975年,马尔代夫发生了一场不流血政变,扎基总理因涉嫌参与政变,被纳色尔流放到边远小岛外界舆论普遍猜测,扎基可能是由于过于出名,并可能危及纳色尔的统治地位而遭到流放。。自此,马尔代夫废除了总理职位,总统独揽了一切国家权力。

20世纪70年代,马尔代夫对斯里兰卡的咸鱼出口价格大幅下跌,对马尔代夫的国民经济打击沉重,造成国内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加之1975年英国先后放弃苏伊士运河以东的防务,关闭了甘岛军事基地,1976年3月,英军从甘岛完全撤离,马尔代夫从英国获得的经济援助大为减少,同时也失去了甘岛基地劳务收入,使马尔代夫经济大伤元气,国家财政陷入严重危机。1978年,纳色尔政权在重重危机打击之下和国民的一片反对声中全面崩溃纳色尔总统携带数百万美元巨款逃往新加坡,后因涉嫌贪污腐化以及制造政变而被缺席判处25年监禁。,穆蒙·阿卜杜勒·加尧姆(Maumoon Abdul Gayoom)在总统选举中获胜,此后一直到2008年,加尧姆连续6次当选总统,牢牢地掌握着马尔代夫政权。因此,从1978年起,马尔代夫进入了加尧姆时代。

二 粉碎政变,平息暴乱

1978年加尧姆当选总统后,大力促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在马尔代夫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极大地改善了马尔代夫人民的生活,从而赢得了马尔代夫人民的极大信任。加尧姆政权的空前巩固,既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使一些反对势力极为不满。这些反对势力既包括那些要求在马尔代夫推行所谓民主政治的人,也包括那些受到加尧姆打击或驱逐的人,他们目标一致,借题发挥,不择手段,发起了一场又一场针对加尧姆总统的阴谋活动。

90年代初,加尧姆总统设立了一个委员会,调查政府官员的渎职行为。这一举措触及一些人的利益,一些不满加尧姆专权的官员和议员伙同反对势力,指责加尧姆给自己扣上了腐败和渎职之名,以便将自己从政权体系中清除出去,指责调查委员会实际上成为加尧姆打击异己的重要工具;针对加尧姆在政府机构中安排了一些亲信和内亲,并且身居要职,一些反对势力大加渲染,指责加尧姆“任人唯亲”。特别是加尧姆的妻弟伊利亚斯·易卜拉欣(Ilyas Ibrahim)在90年代初任国防和国家安全部部长职务后,曾受到挪用公共资金的指控,并一度出逃。他归国以后,加尧姆亲自任命的一个特别调查委员会经过调查后,确认其是“清白”的,给其恢复了名誉,并任命其为环礁管理部部长。反对派对此借题发挥,大肆攻击加尧姆的用人政策。此外,反对势力还针对加尧姆总统本人身兼国防和国家安全部部长、财政部部长两个重要职务,1994年8月又身兼货币局局长职务,攻击加尧姆总统独断专权,实行赤裸裸的集权统治。

为了推翻加尧姆总统,仅20世纪80年代,马尔代夫反对势力就组织和发动了3次军事政变。1980年和1983年的两次政变,由于规模较小,很快被加尧姆政府平息。1988年11月8日,就在加尧姆第三次当选马尔代夫总统后即将宣誓就职的前3天,一名在斯里兰卡的马尔代夫商人阿卜杜拉·卢图菲(Abdulla Luthufi),重金收买了一支属于斯里兰卡泰米尔猛虎组织的雇佣军,策划和发动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军事政变。这些雇佣军约160人,其中约80人事先潜入马累,另外80人伪装成游客在天亮前乘坐民航客机进入马尔代夫。这些人里应外合,迅速占领了胡鲁累国际机场以及政府的多处设施,四处搜捕总统加尧姆。鉴于政变者来势凶猛,眼看国家危在旦夕,加尧姆不得不向美国、英国、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请求援助。根据加尧姆的请求,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Rajiv Gandhi)紧急派出1600人的特种部队,分乘飞机和军舰及时赶到马累,与马尔代夫国家安全卫队一道,经过约12个小时的血战,收复了胡鲁累国际机场,雇佣军除一部分乘坐快艇逃往斯里兰卡外,其他全部被围歼,这场政变被一举粉碎。1998年以后,在加尧姆总统的领导下,马尔代夫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内又没有任何党派存在,在此后长达15年的时间里,马尔代夫的政权一直比较稳固,国内局势基本保持稳定。

尽管如此,马尔代夫政坛仍暗流涌动,企图推翻加尧姆的势力依然存在。2003年9月20~22日,在即将进行新一轮总统选举前夕,马尔代夫发生大规模暴乱。这次暴乱的直接原因是,9月19日夜晚,位于马累环礁的马阿夫希监狱发生了一起国家安全卫队人员毒打犯人致死的事件。9月20~22日,犯人亲友前往政府机构进行示威。在示威的过程中,一些暴徒加入了示威队伍。他们打着“加尧姆下台”“反对独裁统治”等大幅标语,在街头制造混乱,并且焚烧警察局、警车和法院,这个一般的治安案件最终发展成为一场针对加尧姆总统、破坏大选的大规模政治暴乱。据称,这是1988年以来马尔代夫发生的最大规模暴乱。暴乱发生后,马尔代夫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一是迅速成立调查机构,对打人致死事件立即展开全面调查;二是加尧姆总统发表讲话,呼吁市民保持平静;三是严肃军纪,逮捕查办了11名国家安全卫队人员;四是采取坚决措施,在马累实行宵禁,并出动国家安全卫队镇压暴乱,从而有效地防止了事态进一步恶化,再次保持了政局稳定。

三 岛国特色经济的确立

长期以来,马尔代夫的经济基本处在一种“生存经济”状态,其特殊的地理环境,狭小的国土面积、有限的资源,加之殖民者对岛国经济的漠视,极大地制约了马尔代夫经济的发展。独立时,马尔代夫的经济还只建立在渔业和少量的农业及手工业基础之上,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当时,马尔代夫渔业捕捞技术和设施落后,组织性差,冷藏、运输和加工手段也跟不上,产值较低;农业生产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为主,生产力落后,且耕种方法十分原始,农产品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的需要;工业多为技术水平低下的作坊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和鱼类初加工工业,加之全国教育水平低下,技术劳动力严重缺乏。可以说,独立时的马尔代夫,完全是一个百业待举的烂摊子。

为了发展本国经济,独立以后,马尔代夫历届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马尔代夫终于打破了原有的经济模式,逐步形成了具有岛国特色的经济体系。

1.加强政府对经济领域的干预

独立后,马尔代夫政府认识到,要实现经济的顺利发展,必须强化国家政权对经济的干预,由国家来制订和推行发展计划。为此,国家专门成立了国家规划署,具体负责经济计划的制订与全面推行工作,同时,还注重加强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在确保国民经济宏观发展的同时,鉴于外岛环礁与首都马累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政府明确提出了增强马尔代夫的自力更生能力、提高环礁人民的生活水准的目标。为确保这些目标的实现,政府将国内生产总值和外汇收入的平稳增长、加大对医疗保健和教育事业的投入、加速环礁的综合开发、努力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作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重点,取得了很大成效。

2.实行对外开放

1972年,马尔代夫宣布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并以旅游业为突破口,通过吸引外资加速国内经济的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和意大利等国的一些开发商到马尔代夫进行旅游投资并开发了一些新的旅游景点,此后,其他国家的开发商也纷纷到马尔代夫投资,极大地刺激了马尔代夫旅游业及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从1989年开始,马尔代夫开始推行经济改革计划,进一步提高进口商品的配额,将某些产品出口行业向私人开放,大力吸引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进入本国的经济部门,因而解决了经济发展面临的资金不足的“瓶颈”问题,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1974~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达到了12.5%,远远高于南亚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加尧姆当政后的80年代,马尔代夫政府致力于在自由经济的框架内谋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行港口、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且把2/3的资金用于发展教育、保健、环保以及开发环礁上,取得了很大成效。整个80年代,马尔代夫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10%。

3.加强环礁开发,促进平衡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各环礁与首都马累之间的经济差距日益扩大,由此导致环礁居民大规模向首都马累迁移,造成了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为此,加尧姆政府在90年代的发展规划中,进一步强调人口的合理布局,加大对环礁开发的投入,实行了一些优惠政策,从而大大改善了各环礁的社会经济状况。2010年,马尔代夫将全国分成7个省,全面加强了对20个环礁经济开发和各项建设的管理。然而,由于各环礁之间互相隔绝,有的环礁资源匮乏,人烟稀少,开发的经济成本很高,很难达到一定的经济规模,因此,环礁发展问题仍然是马尔代夫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

4.发展支柱产业,建立特色经济

马尔代夫土地资源紧缺,可耕地面积少,土壤条件差,农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全国没有足够的矿产资源,采矿业和加工制造业极不发达,长期以来只有少量的手工业,工业基础极为薄弱。这种先天不足,严重制约了马尔代夫经济的发展。但是,马尔代夫有着漫长的海岸线,渔业资源非常丰富,加之地理环境特殊,自然风光秀丽,为发展渔业和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独立以后,马尔代夫历届政府从本国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加大投入,将渔业和旅游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予以重点发展。经过长期努力,目前马尔代夫已基本建成了具有岛国特色的经济体系。

共和国成立以后,马尔代夫政府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实行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战略,注重发挥岛国优势,从而改变了长期贫困落后的面貌,加速了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特别是随着特色经济的建立,马尔代夫的人均收入大幅增长。据世界银行统计,20世纪70年代末,马尔代夫国内人均年收入不足100美元,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20个国家之一。1997年,马尔代夫人均年收入达到22151拉菲亚(合1882美元),一跃成为世界上中等偏低收入的国家之一。2011年,马尔代夫已从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名单中除名,阔步迈进了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四 21世纪以来的宪政改革与政治动乱

进入21世纪以后,马尔代夫的政治形势持续恶化,要求总统放权、推进民主政治的呼声日益高涨。2003年9月和2004年8月,马尔代夫相继爆发了大规模的政治暴乱。2005年初,在国内外舆论的巨大压力下,马尔代夫终于启动了真正意义上的宪政改革。2005年2月,加尧姆总统向特别议会提出了31条具体的修宪建议。2006年3月,马尔代夫内阁批准了加尧姆总统的民主改革路线图计划。6月,议会通过了在马尔代夫实行多党政治的议案,从而使各政党的合法地位得到了正式认可。马尔代夫内政部陆续接受多个政党的注册,从而结束了该国长期无政党的历史。2007年8月,全民公投决定继续实行总统制。2008年8月,新宪法正式生效。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统帅,有权任命内阁成员,但须经议会批准;所有议员通过选举产生,总统不再有任命议员的权力;实行三权分立,建立独立的最高法院,总统不再是司法系统的最高长官。10月,马尔代夫举行多政党体制下的首次总统选举,民主党候选人穆罕默德·纳希德(Mohamed Nasheed)在第二轮投票中,击败了连续执政30年的时任总统加尧姆,成功当选马尔代夫宪政改革后的首位总统。

纳希德总统上台后,在国际上努力推动各国共同协作,抑制全球气候变暖,以缓解海平面上升对马尔代夫造成的生存威胁,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在国内,他积极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不但对20多家负担沉重的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终止了长期隔离当地人的旅游政策,将旅游业扩展到了居民岛,实现了旅游业的多元化;同时还创建了税收、养老金和医疗体制,增加了新税种,实行浮动汇率,并全面恢复了同以色列的外交关系。但由于政策推行过急,出现了不少负面效应。纳希德推行的货币改革,使得本国货币急剧贬值,国内市场物价飞涨,伤害了下层民众和中产阶级的利益;他推行的税收改革,使上层精英阶层承担的税赋增多,得罪了上层精英,损害了不少企业家的利益;马尔代夫与以色列复交、允许饮酒等政策,又触动了保守的伊斯兰势力的利益,因而遭到普遍抵制。各种利益结构的综合作用,严重冲击着纳希德政权。2011年5月,首都马累持续发生游行示威,示威者宣称30万马尔代夫人面临着物价飞涨和高失业率,纳希德无法缓解经济困难,指责政府挥霍开支,金融管理不善。2012年1月16日,纳希德在与反对派隔阂加剧的情况下,“滥用权力”,以“莫须有”的罪名,下令拘捕隶属反对派的刑事法庭首席法官阿卜杜拉·穆罕默德,遭到包括副总统瓦希德以及最高法院、人权委员会、司法委员会和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相关人员的强烈反对。随后,马尔代夫民众和反对派进行了为期3周的游行示威,抗议纳希德打压反对派,并指责纳希德“独裁”。前总统加尧姆所属的人民党则指责纳希德是“反伊斯兰分子”,呼吁民众进行“伊斯兰圣战”,并推翻纳希德的统治。

2月7日上午,数百名抗议者在国防部大厦前示威,纳希德总统下令军队和警察前往执行驱散任务。出人意料的是,军队和警察突然倒戈,同示威者一起控制了马尔代夫国家广播公司,并号召民众走上街头推翻总统穆罕默德·纳希德。在军队和警察的联合施压下,2月7日下午,纳希德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总统职务。随后,副总统瓦希德宣誓就职,接任马尔代夫总统。纳希德声称,自己是被迫辞职的。事后,纳希德及其支持者多次走上街头进行游行示威,要求恢复民主,提前进行总统选举,遭到瓦希德总统的断然拒绝。针对这一情况,英联邦部长行动小组派出“真相调查团”赴马尔代夫进行调查。英联邦秘书长特使唐纳德·麦金农多次亲临马尔代夫。根据他的提议,马尔代夫成立了国家调查委员会,围绕权力转移问题展开调查。2012年8月,调查报告出台,证明一切合法。2013年9月7日,马尔代夫举行5年一次的例行总统选举。在第一轮选举中,前总统纳希德以45%以上的选票暂时领先其他3位候选人。由于无人获得50%以上的简单多数,选举委员会决定于9月16日由得票最多的前两名候选人(纳希德和亚明)进行第二轮竞选。后因第一轮选举存在舞弊行为,最高法院宣布第一轮选举作废,重新进行总统选举。由于各政党意见不一,选举一再推迟。11月16日,在重新进行的总统选举中,加尧姆总统的胞弟、马尔代夫进步党领导人亚明以微弱优势获胜,17日宣誓就任马尔代夫第六任总统。至此,马尔代夫长达数年的政治动乱暂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