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苏丹王朝统治时期(1153~1968年)
一 苏丹王朝统治的建立与发展
1153年,马尔代夫建立了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苏丹国,从此进入了以苏丹为代表的王朝统治时期。到1968年成立共和国以前,马尔代夫共经历了蒂穆格(或马累)王朝、希拉利王朝、乌蒂姆王朝、伊斯杜王朝、迪亚米吉利王朝和胡拉王朝6个封建苏丹王朝,共有90多位苏丹和苏丹女王先后对马尔代夫进行过统治。16世纪以后,马尔代夫虽然先后经历了葡萄牙、荷兰和英国的殖民统治,但是马尔代夫的苏丹和苏丹女王们从未放弃过对国家的管理。
(一)蒂穆格王朝(1153~1388年)
蒂穆格王朝(Theemuge Dynasty)又称马累王朝(Malei Dynasty),是马尔代夫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苏丹王朝,建于1153年,1388年结束,共延续235年,先后经历了26位苏丹的统治。
蒂穆格王朝的首任苏丹是奴尼尔(月亮)王朝的第二任国王杜维米,他将马尔代夫的国教由原来的佛教改为伊斯兰教。
(二)希拉利王朝(1388~1573年)
希拉利王朝(Hilaii Dynasty)是马尔代夫的第二个王朝,建于1388年。1558年,葡萄牙人侵入马尔代夫并取得统治地位,希拉利王朝的最后一位苏丹被迫流亡印度果阿。至此,希拉利王朝已延续了170年,经历了29位苏丹的统治。
由于葡萄牙人的入侵,希拉利王朝的结束年代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般认为,葡萄牙人的进入并实行殖民统治,从此宣告了希拉利王朝的结束。此后有15年是马尔代夫的非正常时期。如果认真研究马尔代夫的历史,就会发现其实这是不确切的。据史料记载,葡萄牙人侵入马尔代夫时,希拉利王朝的最后一位苏丹已经即位,这就是马努埃尔(Manoel),君王名为迪里库萨·洛卡(Dhirikusa Loka)。由于葡萄牙人的到来,这位苏丹被迫到印度的果阿避难,国内事务交由摄政王卡奴兹迪·卡马纳吉·波杜·穆罕默德(Khanuzeedhi Kamanaage Bodu Mohamed)掌管。1573年,葡萄牙人结束对马尔代夫的统治后,马努埃尔恢复了苏丹地位,但由于身患重病,仍然留在印度果阿。为了继续对国家实施管理,他与穆罕默德·塔库鲁法努(Muhammed Thakurufaanu)兄弟签订了一纸协定,国内事务交由穆罕默德·塔库鲁法努和他的弟弟哈桑·塔库鲁法努(Hassan Thakurufaanu)联合掌管。1573年,穆罕默德·塔库鲁法努由于抗击葡萄牙入侵有功而被拥立为苏丹,并建立了乌蒂姆王朝。因此,1558~1573年的15年间,虽然葡萄牙人对马尔代夫实行了殖民统治,马尔代夫的苏丹马努埃尔尽管也长期在印度果阿避难,但国内事务一直由摄政王代为管理。从这一历史事实来看,希拉利王朝的结束年代应该是1573年。
希拉利王朝时期,马尔代夫先后遭到葡萄牙和印度远征队的入侵。在这一时期,马尔代夫人民奋起反抗,英勇斗争,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涌现出了众多的英雄人物。如在反抗葡萄牙的斗争中英勇抗敌的四世苏丹“阿里烈士”和穆罕默德·塔库鲁法努兄弟三人,以及在抗击印度远征队的斗争中英勇不屈的易卜拉欣·伊斯坎达尔一世苏丹等。
(三)乌蒂姆王朝(1573~1701年)
乌蒂姆王朝(Utheemu Dynasty)是马尔代夫的第三个王朝。乌蒂姆王朝建立于公元1573年,公元1701年结束,延续128年,经历了12位苏丹的统治。乌蒂姆王朝的创建者是穆罕默德·塔库鲁法努。他领导了反抗葡萄牙侵略者的斗争。解放全国以后,他便开始在许多领域进行改革,发行马尔代夫的统一货币,采用新文字,改革行政机构,设立司法系统,并建立了一支常设国民军。
(四)伊斯杜王朝(1701~1704年)
伊斯杜王朝(Isdhoo Dynasty)是马尔代夫的第四个王朝,也是存在时间最短的一个王朝。伊斯杜王朝建立于公元1701年,公元1704年结束,其间只有3位苏丹统治。
(五)迪亚米吉利王朝(1704~1759年)
迪亚米吉利王朝(Dhiyamigili Dynasty)是马尔代夫的第五个王朝。迪亚米吉利王朝建立于公元1704年,公元1759年结束,延续55年,经历了3位苏丹的统治。1752年,印度卡纳罗尔的阿里大公(Ali Raja of Cananore)派出的马拉巴尔远征队侵占了马累岛。他们摧毁宫殿,抓走苏丹,马尔代夫人民在加齐·哈桑·伊米迪恩的领导下奋起反抗。侵略者占领马累仅2个月,便被赶走。
从1573年马尔代夫人民赶走葡萄牙殖民者到1752年粉碎印度马拉巴尔远征队的入侵,这170余年,是马尔代夫历史上的一个动乱时期。这段时期中,有15位苏丹执政。为保卫国家独立,马尔代夫人民英勇地同侵略者进行了13次浴血奋战。
(六)胡拉王朝(1759~1968年)
胡拉王朝(Huraage Dynasty)是马尔代夫的第六个王朝,也是历时最久的一个王朝。胡拉王朝建立于1759年,一直延续到1968年马尔代夫成立共和国为止,历时209年,共经历了13位苏丹的统治。1953年1月,马尔代夫曾废黜苏丹,实行总统制,成立了马尔代夫第一共和国。共和国政府成立以后,开始执行一系列的反封建、反殖民政策,这引起了国内保守势力和英国殖民势力的不满,于是他们共同谋划颠覆共和国的活动,造成马尔代夫的“共和国”试验仅仅持续七个月就宣告失败。1954年,由保守势力控制的国民议会罢黜了总统,恢复了苏丹制。
胡拉王朝时期的重要人物是穆罕默德·阿明。他被称为马尔代夫的“民族之父”。他领导创建了马尔代夫第一共和国,改革了教育制度,对马尔代夫的文学和语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还为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进行了巨大的努力。
二 外国对马尔代夫的入侵
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16世纪初,东西方之间的海上航线变得日益繁忙,邻近南亚次大陆的马尔代夫,因为其在政治、经济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引起了向海外寻找殖民地进行掠夺和侵略的欧洲殖民者的极大兴趣,他们争相入侵马尔代夫。为了维护祖国的独立和自由,从15世纪至20世纪的500年中,马尔代夫人民先后同葡萄牙、荷兰、法国和英国殖民者以及印度远征队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殖民者的控制和入侵,最终获得了独立。
(一)葡萄牙侵入马尔代夫
15世纪末,葡萄牙人在印度西海岸建立了若干基地。鉴于马尔代夫的重要性,葡萄牙人早就想将马尔代夫据为己有,但苦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机会。1513年,马尔代夫被废黜的苏丹卡卢·穆罕默德为了重新夺取王位,便向驻扎在印度西海岸的葡萄牙军队求助。这个引狼入室的举动,给葡萄牙人提供了一个求之不得的大好机会,他们利用马尔代夫王室夺取王位继承权的矛盾,在帮助卡卢·穆罕默德顺利夺取王位的同时,作为回报和交换条件,乘机迫使卡卢·穆罕默德同意葡萄牙人在马尔代夫首都马累驻军和修筑堡垒,并且设立贸易货栈,这样,葡萄牙势力毫不费力地侵入了马尔代夫。然而,西方殖民势力的渗透引起了马尔代夫人民的强烈不满,各地群众奋起反抗。在他们的英勇斗争下,1518年,驻扎在马累的葡萄牙驻军被一举歼灭,马尔代夫人民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外来侵略和干涉斗争的伟大胜利。
但是,葡萄牙人并没有因此放弃吞并马尔代夫的野心,而是继续等待机会。1551年,马尔代夫苏丹哈桑九世(Sultan Hassan IX)因为对伊斯兰教不敬而遭废黜,逃到印度西海岸葡萄牙的基地科钦(Cochin)请求庇护。哈桑九世在科钦待了两年,在那里与葡萄牙人联合在一起。1552年,哈桑九世在葡萄牙传教士的劝说下皈依了基督教,并且与葡萄牙的一位贵妇结婚。据史料记载,他皈依基督教以后,曾要求葡萄牙果阿当局派遣舰队征服马尔代夫,以图恢复王位。1552年,葡萄牙的舰队卷土重来,企图再次占领首都马累,由于马尔代夫人民英勇反抗,葡萄牙未能得逞。
1558年,葡萄牙殖民者组织了第三次进攻。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马累遭到了侵略者的占领。葡萄牙侵略者在马累修起了要塞,并向许多环礁派出军队镇压起来反抗的马尔代夫人民。自此,马尔代夫沦为殖民地,整个国家完全处于葡萄牙殖民者的残暴统治之下,统治时间长达15年零6个月之久。
马尔代夫本国的史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为马尔代夫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他们认为,在这一时期,马尔代夫的“男人被贬为奴,妇女被肆意蹂躏,葡萄牙走狗的恐怖甚至延伸到了外部环礁,他们还总是强迫每一个人都去信奉基督教”。事实上,葡萄牙确立起对马尔代夫的殖民统治以后,不仅把马尔代夫作为其商船和舰队在印度洋上的一个中转基地,而且还粗暴地试图将欧洲文明植入马尔代夫,这主要体现在葡萄牙人企图强迫马尔代夫人改信基督教上。对于马尔代夫来说,无论是苏丹还是平民,信奉伊斯兰教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伊斯兰教信仰本身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想通过强迫的方式让他们改宗,必将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
1558年,为了抵抗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即位才2个月的阿里四世苏丹表现出了高度爱国主义和勇敢精神,他领导马尔代夫人民对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反击,不幸壮烈牺牲,被称为“阿里烈士”。虽然他执政时间不长,但被认为是马尔代夫最伟大的君主之一,受到马尔代夫人民世世代代的尊崇和歌颂。
在反对葡萄牙的入侵中,穆罕默德·塔库鲁法努兄弟三人团结一心,前仆后继,在人民的积极响应下,领导了一场反对葡萄牙殖民者的斗争,并设法得到了南印度卡纳罗尔的阿里大公的支持。通过英勇不懈的游击战争,到1573年,葡萄牙在马累的驻军全部被歼灭,其首领即马尔代夫的实际统治者安迪林在战斗中也被刺死。马尔代夫的国土得到光复,第一次异族统治宣告结束。
葡萄牙殖民者被驱逐后,仍然野心不死。此后,他们又多次企图重返马尔代夫,并准备拥立哈桑的曾孙为苏丹,以建立傀儡政权,最后仍以失败而告终。
穆罕默德·塔库鲁法努因抗击葡萄牙侵略者功绩卓著而被拥立为苏丹,并且建立了乌蒂姆王朝。
(二)荷兰侵入马尔代夫
17世纪上半叶,葡萄牙在南亚的殖民势力逐渐走向衰落,而新兴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势力蒸蒸日上,他们四处排挤葡萄牙人的势力,试图把南亚纳入自己的控制范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斯里兰卡立足以后很快将目标对准了马尔代夫。17世纪中叶,荷兰人已经取代葡萄牙人成为马尔代夫的主要贸易伙伴,当时,马尔代夫通过向荷兰东印度公司出售贝壳等海产品,从荷兰人手中换取香料、槟榔果以及用来反击外来入侵的军火等物资。在与荷兰保持贸易往来期间,马尔代夫不时面临南印度马拉巴尔海盗的侵袭。为抗击强敌,马尔代夫的苏丹有意请求荷兰人的帮助。对马尔代夫垂涎已久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正好抓住机会,宣布马尔代夫为其势力范围,不容许外来势力染指。这样一来,尽管来自马拉巴尔海盗侵袭的威胁被解除了,但苏丹的这一做法无疑也是引狼入室,荷兰人乘机加强了其在马尔代夫的势力,并力图将马尔代夫变成受其控制的附属国。
166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向马尔代夫派出了所谓的“友谊代表团”,名义上是为加强双方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沟通和交流,可实际上是为其扩张做准备。1671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驻斯里兰卡的总督指示“对马尔代夫群岛进行研究,其目的是保证荷兰船舶从斯里兰卡到波斯和荷兰之间的安全航行”。然而,其实际目的在于企图进一步控制马尔代夫。极度珍视自由的马尔代夫苏丹和人民严厉拒绝了荷兰殖民者的无礼要求,这才使得荷兰殖民者的扩张野心始终未能实现。不过,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舶经常以各种理由停靠在马尔代夫,而荷兰殖民者粗暴干涉马尔代夫内政的行为也经常发生。
总的来看,在17世纪的后半叶,虽然荷兰殖民者一直处心积虑地试图控制马尔代夫,而且事实上也向马尔代夫派出了所谓的“友谊代表团”。然而,由于马尔代夫的苏丹和人民的坚决反对和持续斗争,荷兰殖民者的企图一直未能实现。虽然马尔代夫的内政时常遭到荷兰人的干涉,但其独立和自由并没有在荷兰殖民者的威胁和利诱下丧失过。到了18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不得不无功而返,灰溜溜地撤出了马尔代夫。
(三)印度远征队占领马尔代夫
17世纪中叶,马尔代夫与南印度的卡纳罗尔的阿里大公之间的关系开始恶化,到迪亚米吉利王朝伊斯坎达尔一世苏丹执政时,马尔代夫拒绝向卡纳罗尔的阿里大公朝贡已达一个半世纪之久,使得卡纳罗尔的阿里大公非常恼火,于是派遣一支马拉巴尔远征队讨伐马尔代夫。经过一场小规模寡众悬殊的战斗之后,马尔代夫不幸战败。卡纳罗尔的阿里大公提出马尔代夫可以停止朝贡,但必须将距离南印度很近的、原属于马尔代夫的米尼科伊岛(Minicoy Island)割让给南印度的卡纳罗尔的阿里大公。伊斯坎达尔一世苏丹被迫应允,这才换来了国家暂时的和平与安宁。
1752年,在一次海上巡行中,一群来自南印度的马拉巴尔海盗,在公海上劫持了马尔代夫迪亚米吉利王朝的苏丹穆罕默德·伊马杜丁(Muhammed Imaduddin)三世,并且还将其流放到拉克沙群岛(Lakshadweep)的卡瓦拉蒂岛直至其1757年去世,并洗劫了马累。为了解救被马拉巴尔海盗劫持的人质,马尔代夫被迫向法国驻印度本地治理司令官求助,在得到法国人的允诺之后,一群勇敢的马尔代夫人决心把被马拉巴尔海盗占领的国家解救出来。1753年4月7日,在哈桑·马尼库法努(Hassan Manikufaanu)的精心策划和法国军队的配合下,马尔代夫人民对马拉巴尔人发动了袭击,并全力追杀侵略者,马拉巴尔人占领马尔代夫的时间仅仅持续了2个月。此后,马拉巴尔人并未停止对马尔代夫的骚扰。一次,一群马拉巴尔人登上多纳库里岛,并以该岛为基地,向各个岛屿派出人员进行烧杀抢掠。得知这一消息后,哈桑·马尼库法努立即组织力量进行抵抗,成功地击退了马拉巴尔人。
(四)法国侵入马尔代夫
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法国殖民者对马尔代夫早就有入侵的企图。17世纪初,一艘法国探险船在马累附近遇险,一个名叫弗朗索瓦·皮拉尔(Francois Pyrard)的船员得到马尔代夫人民的救助,并且在岛上逗留5年。皮拉尔辗转回国以后,写了一本详细描述马尔代夫社会情况的书籍。该书引起了法国殖民者对于马尔代夫的关注。18世纪中叶前后,荷兰在印度洋的殖民势力开始衰落,法国人开始等待入侵时机。
1752年,时机终于来临。当时,南印度卡纳罗尔的阿里大公派遣马拉巴尔远征队侵占了马累岛,他们摧毁宫殿,抢掠财物。为了解救被马拉巴尔人劫持的穆罕默德·伊马杜丁三世和其他人,马尔代夫苏丹哈桑·兰纳巴德依里·基里盖法努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被迫向法国驻印度本地治理司令官求助,法国人当即表示支援。这样,在法国殖民者的支援以及马尔代夫军民的奋勇抗击下,南印度侵略军占领马累仅两个月就被赶走。在法国人的帮助下,马尔代夫人最后打败了马拉巴尔人。返回马累以后,苏丹雇请28名法国士兵在马累驻守了一段时间。1753年,法国殖民者与马尔代夫苏丹签订了一项危及马尔代夫国家主权的条约,规定法国可以在马累驻军。然而,一向不愿屈服的马尔代夫人,同样没有向法国的舰队和驻军屈膝。条约签订后几个月,马累人民再次展开了对殖民者的坚决斗争,迫使法国驻军和舰队撤离马尔代夫,马尔代夫的主权又一次得到了维护。
总体来看,从15世纪末开始,葡萄牙、荷兰和法国殖民势力先后染指并控制了印度洋区域,马尔代夫由此成为列强争夺的目标。葡、荷、法三国殖民者之所以重视这个岛国,并不在于马尔代夫的资源和财富,而是在于马尔代夫相对重要的地理位置,因为一旦占据或控制了马尔代夫,那么,在漫长的印度洋航线上,殖民船只和舰队就可以找到一个落脚点和补给站,从而为进一步控制南亚次大陆打下基础。对于西方殖民势力的渗透,马尔代夫的苏丹和人民,始终采取坚决抵制的态度,并为之展开了长期而坚决的斗争。正因为如此,除1558~1573年马尔代夫为葡萄牙人所占领之外,其他的时间,马尔代夫基本上都成功地维护了自己的领土和主权,成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在这个独立的民族国家中,由于本土的伊斯兰文化传统极其深厚,虽然几个世纪以来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和商务往来不断,但西方文明对马尔代夫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很小,马尔代夫仍然是典型的东方社会。
(五)英国侵入马尔代夫
18世纪中叶以后,法国和其他殖民帝国在印度洋的地位开始为英国所取代,马尔代夫也就随之被纳入英国的势力范围。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的商船和军舰多次到达马尔代夫进行试探。在19世纪30年代前后,英国利用马尔代夫上层贵族的内讧,取得了穆罕默德·伊马杜丁四世苏丹的信任,进一步控制了马尔代夫。1882年,穆罕默德·伊马杜丁四世苏丹去世后,英国殖民者利用马尔代夫内部争夺王位的机会,支持伊马杜丁二世苏丹,并于1887年由英国驻斯里兰卡殖民地的省长与马尔代夫苏丹签订条约,马尔代夫从此正式成为英国的保护国。马尔代夫国王承认英国为其宗主国。条约规定,马尔代夫必须通过英国驻斯里兰卡的省长和外界建立关系。英国同时也插手干涉马尔代夫内政,英国军舰经常停泊和出没于马尔代夫群岛,马尔代夫遂成为英国在印度洋的军事基地。
1. 《英马条约》的签订与主权的丧失
18世纪中叶,英、法两国为争夺海外殖民霸权而展开了激烈的战争。在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中,英国大获全胜。法国和其他殖民帝国在印度洋区域的地位逐渐被英国取代,南亚各国以及印度洋上的诸岛国相继被纳入英国的势力范围。1796年,经过与荷兰几十年的殖民争夺,英国终于取代荷兰而成功建立起在斯里兰卡的殖民统治。由于斯里兰卡是距离马尔代夫最近的南亚国家,所以在接受英国殖民统治期间,科伦坡与马尔代夫之间的商贸往来十分密切。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的商船和舰队多次到达马尔代夫,或是进行商业贸易,或是作短暂停留,进行补给。双方交流的增加使英国人逐渐认识到了这个小小岛国的价值。在英国殖民者看来,在通往斯里兰卡以及东南亚各殖民地的印度洋航道上,马尔代夫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中转站和补给站。于是,英国人开始想方设法地控制马尔代夫。
在荷兰人统治斯里兰卡时期,马尔代夫人曾向英国寻求保护,并向他们进贡。英国取代荷兰确立了自己在斯里兰卡的统治地位后,仍然担心马尔代夫再向其他国家寻求保护。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英国决定与马尔代夫签署一份正式条约,以确保其对马尔代夫的统治权。虽然英国政府曾保证不干涉马尔代夫的内政,但是他们希望对马尔代夫的国内发展情况和局势变化进行监督,并希望马尔代夫领导人的变更必须征得他们的同意。出于政治上、军事上和经济上的多重需要,英国授权英联邦斯里兰卡政府拟定条约草案。1887年12月16日,英国同马尔代夫在马累签署了《英马条约》。
《英马条约》签订以后,马尔代夫被迫承认英国对马尔代夫行使主权,没有英联邦斯里兰卡政府的授权,苏丹不得同第三国建立任何关系。英国政府承诺保护马尔代夫不受任何外来攻击,并保证不干涉马尔代夫内政。每年马尔代夫向英联邦斯里兰卡政府进贡时,两国互相交换信件。《英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马尔代夫独立主权的丧失,英国从此成为马尔代夫的保护国。此后,英国军舰经常停泊和出没于马尔代夫群岛,马尔代夫遂成为英国在印度洋上的军事基地。
1948年4月,在英国势力即将撤出南亚前夕,英马两国政府就1887年的《英马条约》的修改问题举行了会谈并对《英马条约》进行了修改。新条约规定,马尔代夫不再向英国政府进贡,英国保证不干涉马尔代夫内政,但马尔代夫仍然接受英国的保护,其外交和防务仍然由英国管理。4月24日,新的《英马条约》的签字仪式正式举行。
需要指出的是,与斯里兰卡、印度等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作为宗主国,英国对马尔代夫的控制和管理,完全是通过其驻斯里兰卡殖民当局来完成的,英国并没有派遣自己的殖民官员到马尔代夫实施统治。因此,1887~1965年,马尔代夫虽然是英国的保护国,但是国家仍然由苏丹领导。另外,根据《英马条约》,除了外交之外,马尔代夫拥有完全的内政权,即苏丹有权管理国内的任何事务。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英国殖民者仍然以种种理由干涉马尔代夫的内政,其强大的军事威胁使得马尔代夫苏丹不得不言听计从。这样一来,马尔代夫在外交权完全丧失的前提下,内政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英国的控制,实际上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2.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马尔代夫人民强烈要求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建立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的斗争空前激烈。在这样的潮流下,英国殖民者不得不对马尔代夫做出某些让步。
1932年12月22日,苏丹被迫批准了马尔代夫的第一部宪法。宪法规定:马尔代夫实行君主立宪制。该宪法的颁布实行,限制了苏丹权力,引入了选举机制,成立了由人民选举的议会,并规定了一系列的人民基本权利和自由。马尔代夫宪法的颁布和第一个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使马尔代夫延续了800多年的苏丹统治受到严重削弱。
3.第一共和国的夭折和苏丹制的复辟
1943年4月8日,哈桑·诺拉丁(Hassan Nooraddin)苏丹退位后,马尔代夫开始着手建立共和国。20世纪50年代初,中东的伊斯兰世界出现了“共和主义”变革思潮,埃及、巴基斯坦等国先后建立了“共和国”,马尔代夫随即加以仿效。1952年2月,民选苏丹阿卜杜勒·马吉德·兰纳巴迪里·基里吉凡(Abdul Majeed Rannabadeyri Kilegefan)让出王位,为共和国的建立提供了大好机会。1952年4月15日,马尔代夫召开特别议会,与会者一致赞成通过全民投票来决定治国原则,并决定成立共和国,废除伊斯兰君主的统治。1953年1月1日,马尔代夫第一共和国成立,前政府总理穆罕默德·阿明出任总统。
共和国政府成立以后,马尔代夫开始实行一系列反封建、反殖民主义政策,引起了国内保守势力和英国殖民势力的极大不满,于是他们共同谋划颠覆共和国的活动。1953年8月,原副总统易卜拉欣·穆罕默德·迪迪等人经过密谋,趁阿明总统到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筹粮之机,借国内饥荒突然发动政变,推翻了阿明的统治,易卜拉欣·穆罕默德·迪迪自任总统。1953年8月21日,国民议会被迫正式罢免了阿明的总统职务,通过了废除共和国制度的法律,并选举穆罕默德·法里德·迪迪(Muhammed Fareed Didi)为苏丹。1954年3月6日,穆罕默德·法里德·迪迪苏丹即位,马尔代夫恢复苏丹制政体。共和国的夭折和苏丹制的复辟,是马尔代夫近代史上的一次历史性大倒退。
4.英国租借甘岛空军基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美与日本在印度洋的争夺日益激烈。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战火逼近印度洋地区,日本的军舰、潜艇和飞机时常在马尔代夫群岛出现。英国以防卫需要为借口,强迫阿杜环礁甘岛的居民迁移,并在此建立了一个巨大的英国空军基地。
1944年以后,英国逐步放弃了甘岛空军基地的使用权。1954年,马尔代夫苏丹制的恢复,再次给殖民者提供了可乘之机。1956年底,英国与马尔代夫政府达成协议,恢复它在甘岛的军事机场,并租用该机场100年,另外英国船只拥有进入阿杜环礁湖及附近水域的特权,英国承租希塔杜岛的45公顷土地以建设一个军用无线电台,等等。1958年,英国军队重新登陆甘岛,挑动阿杜环礁的骚乱,支持分裂主义者阿卜杜拉·阿菲夫·迪迪(Abdula Afif Didi)成立所谓的“苏瓦代夫联合共和国”并让其自任“总统”,作为交换条件,迪迪欣然同意英国承租阿杜环礁。1960年,马尔代夫以取缔“苏瓦代夫联合共和国”和获得85万镑的经济援助为条件,被迫同英国签订协议,将阿杜环礁的甘岛基地租借给英国,租期为30年(从1956年算起),但是租金必须在1960~1965年付清,用于发展马尔代夫经济。这样,甘岛基地由英国当初的“强行占领”一跃变成了“合法租借”,由此,马尔代夫又丧失了不少领土和主权。1965年,马尔代夫获得独立,英国虽然被迫放弃了宗主国地位,但仍保留了对甘岛和希塔杜岛军事设施的使用权。
20世纪70年代中期,英国政府出于财政方面的原因和防务上的考虑,被迫将租赁期由原定的30年缩短为20年。1975年,英国关闭了甘岛基地,1976年3月,英国最后一支部队完全撤离甘岛,甘岛才重新回到马尔代夫人民手中。
5. “苏瓦代夫联合共和国”的分裂活动
长期以来,马尔代夫的大部分对外贸易都是经由马累港进行的,但由于交通不便、管理难度大等原因,马尔代夫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的一些环礁(如南部的阿杜环礁和胡瓦杜环礁)的大多数商人直接与印度、斯里兰卡和东印度群岛的港口进行贸易,政府也缺少有效的措施对这些不经由马累港的对外贸易征收赋税。
为了防止中央政权对该地区对外贸易管理的失控,1947年,马尔代夫发表声明,宣布对南部诸岛商人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监控。根据这项声明,从1947年开始,马尔代夫商人进出斯里兰卡或者在该地区与其他英属诸国进行贸易活动,必须出示由马尔代夫马累政府颁发的护照和签证。同时,政府恢复了对南部诸岛的人头税和地皮税的征收,从而导致南部诸岛商人强烈不满。
甘岛地理位置优越,战略地位重要,英国曾多次与马尔代夫政府商量,企图获取对甘岛和希塔杜岛的马门杜(Maamendu in Hithadu)为期100年的租借权,遭到了马尔代夫政府的断然拒绝,为此英国大为恼火。为了获得甘岛基地,驻守甘岛的英军鼓动甘岛脱离马尔代夫中央政权的统治。
后来,马尔代夫政府迫于压力,同意阿杜环礁居民给英军当雇工。英军用丰厚的报酬、大量的物资不断对工人进行诱惑,当地有势力的人也不断鼓动当地居民行动起来与政府对抗。
1957年末,马尔代夫总理易人,易卜拉欣·纳色尔(Ibrahim Nasir)出任新一届总理。1958年底,纳色尔总理下令英国政府停止在阿杜环礁的一切在建工程,进一步激化了英国当局和当地政府同中央政府的矛盾。为了协调关系,纳色尔总理任命阿卜杜拉·阿菲夫·迪迪为英国人和当地政府的联络官。
1959年新年前夕,马尔代夫政府宣布了一项新的船税,引起了希塔杜岛的严重骚乱,一名英军士兵甚至给骚乱的群众抱来一箱火柴,鼓动他们烧毁政府设施。1959年1月3日,一个由分裂分子组成的“代表团”到达甘岛,就准备宣布独立一事向英国驻军通报。英国驻军一再坚持,要求他们必须任命一个可以信赖的政府领导人,否则不支持他们的叛乱,最后,阿卜杜拉·阿菲夫·迪迪在“劝说”之下同意出任新政府的领导人。
阿杜环礁“独立”的消息迅速传遍了福瓦穆拉环礁和胡瓦杜环礁。1959年3月13日,这两个环礁也宣布脱离马尔代夫苏丹的统治,加入阿杜环礁,并成立“苏瓦代夫联合共和国”,从而导致马尔代夫出现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分裂。
为了反对分裂,马尔代夫政府和人民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59年3月,马尔代夫苏丹政府对这次分裂行动迅速做出反应,易卜拉欣·纳色尔总理亲自率领全副武装的军队抵达胡瓦杜环礁进行平叛。同时,马尔代夫政府还与英国政府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斡旋,取得重大成果。20世纪60年代初,英马两国政府签署新一轮协议,英国政府声明不再支持叛乱势力。
1961年,胡瓦杜环礁再次发生大规模叛乱,纳色尔总理再次出动军队和炮艇前往平叛。经过一年的激战,最终平息了这场叛乱,并彻底解散了位于哈瓦鲁蒂纳杜的叛军总部,遣散了岛上所有的居民,将胡瓦杜环礁重新划分成两个行政区,即东胡瓦杜(Huvadu East)和西胡瓦杜(Huvadu West)。后来,这两个行政区又被重新命名为南胡瓦杜(Huvadu South)和北胡瓦杜(Huvadu North)。通过这次平叛,纳色尔总理彻底解散了苏瓦代夫联合共和国,使马尔代夫重新得到了统一。
1963年9月22日,根据马尔代夫政府的要求,英国政府驻阿杜环礁当局发出最后通牒,要求马拉杜岛(Maradoo)的居民悬挂马尔代夫国旗。一个叫库巴戈·阿汗马(Kubbage Ahanmaa)的人在一本书中发现了样品,就照样做了一面马尔代夫国旗。1963年9月23日凌晨3时许,马尔代夫国旗换下了苏瓦代夫联合共和国国旗。1963年9月30日,阿卜杜拉·阿菲夫·迪迪根据英国政府的指令,亲自把马尔代夫国旗从甘岛送到希纳杜岛。马尔代夫国旗在希纳杜岛升起,标志着苏瓦代夫联合共和国的彻底灭亡。此后,阿卜杜拉·阿菲夫·迪迪在英国当局的帮助下逃往塞舌尔。
三 获得独立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亚非殖民地国家掀起了又一轮民族解放斗争的高潮,马尔代夫人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再一次开展了独立运动。1963年,马尔代夫参加了“科伦坡计划”。1964年,马尔代夫开始推行实质性的宪政改革,规定取消苏丹世袭制,苏丹由一个特别议会来推选产生;政府首脑是内阁总理,由苏丹根据立法机构的提议任命;组成54人的立法机构——“人民议会”(The People's Majlis);内阁由阁员、部长、首席检察官组成,成员全部由内阁总理指定;总理、阁员、议员任期均为5年;国家的一切法律都由人民议会通过,然后呈报苏丹批准。
这次宪政改革,使马尔代夫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苏丹虽然没有被废黜,但取消了世袭制,且其权力已被削弱,仅成为象征意义上的国家元首;国家的实权由人民议会掌握,重大决策由人民议会做出。这些举措,标志着马尔代夫在向政治民主化转变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随着政治改革步伐的加快,经过马尔代夫各方的积极努力,1965年7月26日,英国和马尔代夫在科伦坡签订一份协议。协议规定,马尔代夫于1965年7月26日脱离英国保护,英国承认马尔代夫完全独立,在内政、外交和国防等方面拥有完全独立地位,马尔代夫成为英联邦内的一个独立主权国家。至此,英国在马尔代夫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7月26日因此成为马尔代夫的国庆日。同年9月21日,马尔代夫加入联合国,成为联合国中领土和人口最少的国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