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政治:20世纪上海公共文化中的女子越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与新文艺青年结盟

越剧在上海繁荣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现代化和都市化改革的过程。但是,来自农村贫苦家庭、靠唱戏谋生的越剧女演员们文化水平一般都很低,大多数人不识字。要让越剧这个从农村小戏发展过来的剧种走进都市中的大戏院,让草台班登上现代艺术的殿堂,没有知识分子的参与是不可能的。日据上海的特殊历史条件正好使一群有才华的小知识分子,也就是所谓的“新文艺青年”,可以为越剧所用。

这些新文艺青年大多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受过高中或大学程度的教育,深受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影响,具有左倾自由主义的世界观。他们对电影、话剧等现代艺术十分着迷,对京戏、评弹等中国传统艺术也极有兴趣。1937~1941年左翼大众话剧运动高涨时期,这些爱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纷纷走上街头,以街头话剧或称活报剧的形式宣传抗日,动员群众参加民族救亡运动。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期间话剧运动的详细描述,见Hung, 1994。他们既是演员也是观众,他们的参与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话剧的繁荣发展。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租界风声吃紧,文化名人和左翼知识分子纷纷离开上海。但一部分有天赋且在舞台表演方面颇具经验的小知识分子没有走,他们有的因为没有组织关系,内地没有接应而走不了,有的则因为离开上海无法谋生而留下。正是这些人成为越剧改革极其珍贵的资源。孤岛沦陷后,抗日话剧运动彻底结束,话剧市场急剧萎缩,只有极少数的职业话剧团能够维持经常性商业演出,许多新文艺青年的生计都成了问题。关于孤岛和沦陷时期上海话剧运动的情况,见柯灵,1994,下册。幸运的是,占据了演艺市场大部分的地方戏向他们伸出了橄榄枝。这些被困在这座沦陷的都市中的小知识分子作为编剧、导演、舞美人员加入了越、沪、淮等剧种,成为越剧和其他小戏转型过程中珍贵的知识资源,成为传统小戏和现代戏剧改革之间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