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章 学校概述
保定学院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至今已经走过了110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我国近代师范教育从创建、发展到繁荣的全过程。它曾被毛泽东主席称赞为“好学校”;与湖南第一师范和南京晓庄师范一起被誉为“师范学校的光荣代表”; 1932年的“七六”爱国护校斗争得到江泽民同志的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学校快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办学层次和育人质量日益提升,实现了由中等师范教育向高等师范专科教育、由单一的师范专科院校向多科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两次跨越。
回顾学院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师范简易科时期、中等师范学校时期、师范专科学校时期、本科院校时期。
1 师范简易科时期(1904~1906)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甲午战争失败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趋深重。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革新教育对于救亡图存的重要意义,认为救国之本在于开办新学、培养人才。曾任贵州学政的严修指出,“无普通教育决不足以抵抗列强,非兴学不足以图存”。1902年,严修自费游学日本,考察教育发展经验,回国后致力于改良旧式教育,创办新式学堂。1904年4月,直隶总督袁世凯邀请严修任直隶学校司(不久更名学务处)督办。到任后,严修偕张伯苓等人第二次赴日考察教育,重点考察了师范教育和小学教育。回国后,考虑到全省百四十余州县几万个村庄“如遍设初等小学堂,需师甚钜”,认为“非就各属筹设初级师范学堂,专造就初等小学教员,不足以广教育”,于是决定仿照日本寻常师范,先在省城(保定)西关张公祠[1]内建立初级师范学堂,“以为各属之先导”,得到袁世凯的批准。
1904年11月11日,省学务处发出“招考初级师范学生告示”,经过层层选拔,录取40人。12月10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严修出席,日籍教员小林鹤藏、学堂庶务员兼译授张彬致训词。学堂开设修身、教育、算术、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等课程。
1905年3月,保定初级师范学堂迁入学务处原址(今保定古莲花池旁)办学。1905年6月23日,第一班学生35人毕业,发给凭照,充当各州县小学堂教习,两名特别优秀的毕业生王谦吉、卢岳经严修亲自选拔被公派日本留学。此班结束后,校内教职员又回到学务处任职。
1905年7月,筹备招收第二班,共60名(其中,正取40名,备取20名),连同优级师范学堂代为录取的20名,共正取60名,8月30日开学。后“因有嗜好革退者二名”“甄别退学者八名”,只保留了50名。学制1年,学务处选派教职员5人任教,课程设置也在原来基础上增开了音乐和手工。第二班学生1906年8月毕业。
1905~1906年间,直隶省初级师范学堂发展迅速,到1906年上半年,全省已有直隶优级师范学堂1所,初级师范学堂78所,师范传习所12处,合计91所,在校师范生4503人(尚有9个州县未报学生数)。毕业生人数较多,而小学堂特别是乡村小学堂发展相对滞后,加之师范简易科学习时间较短,学生质量偏低,教县城小学难以胜任,致使毕业生一时无法安置。鉴于此,直隶提学使司命直隶学务公所召集专门会议,议定学校暂停招生。
2 中等师范学校时期(1910~1978)
1908年,清政府学部发文提出,简易科设立已多之省份,应立即停止,将所有经费合并一府或二府办完全初级师范学堂。1910年8月中旬,直隶第二初级师范学堂招生,正取50名,备取10名(根据1914年印制的《直隶第二师范学校同学录》记载,此批学生为第二级,第一级学生何时、以什么学校名义招入,现无从查考)。1910年9月20日,直隶提学使傅增湘给总督的汇报中提出“奏设四处完全初级师范学堂,于天津、保定、滦州、顺德各设一处……保定校址择购西关外观稼亭斜对面民地三四十亩,现尚未交割清楚,先借警务处房屋开学,定名直隶第二初级师范学堂,以保定模范两等小学堂堂长、留日师范毕业举人、陕西即用知县刘续曾充当监督”,学制五年。1910年10月,学堂在保定西关外征地建校。1911年7月,新校舍落成,于暑期迁入办学。
1912年,民国教育部开始推行《壬子学制》;9月发布《师范教育令》,规定初级师范学堂一律更名为师范学校,直隶第二初级师范学堂更名为直隶第二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二师”),学制五年,其中预科一年,本科四年。学生主要来自冀中冀南各府、州、县。课程设修身、教育、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理化、法制、经济、习字、图画、手工、音乐、体操等。同年保定模范小学堂改为二师附小。1917年2月,根据直隶省长训令,二师讲习科开班授课,负责清苑等59个县选送的58名学生的培训任务。
学校注重学生自立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品德的形成,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既设有专门的学监,负责学生的思想、纪律、卫生等工作,又强调“凡在职教职员均负训导之责”。学校重视师资的选聘培养,保定初级师范学堂时期主要教员由日本教师担任。1910年后,教员大多为北京、天津等地师范大学或直隶高等师范学堂毕业生,也有从日本留学回国者。学校还选送一批教师赴日留学后返校任教,另有一部分科举出身的老教员。由于管理严格、师资水平较高、学生质量好,学校社会声誉良好。早在1914年教育部视察直隶省学务的总报告中就指出:“管理教授,尤以第二师范学校为优。”1916年教育部金庚绪等在《参观直鲁浙等省中小学教育报告》中对二师办学情况亦有较高评价。清末,保定城乡的小学教师主要来自二师,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省内各州县高级小学教师绝大多数由二师毕业生担任,很多毕业生还受聘到北平任教。
“五四”运动后,受进步思潮影响,二师学生思想日益活跃。他们广泛传阅《新青年》《独秀文存》等进步书刊,民主自治意识日渐增强。1922年底,二师学生开始筹建学生自治组织。1923年,学校就有了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1924年,学校建立了党小组。1925年,学校建立了党支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共保属特委和共产主义青年团保属特委均设在二师。1928年,二师学生侯薪担任中共保定市委书记。二师成为河北广大地区的革命活动策源地,有“北方小苏区”之称。
1923年2月,张敬虞任二师校长。他推崇民主、平等思想,提倡学术自由,对学生的思想解放产生了很大影响。他解聘了原有的大部分教员,新聘了一批教员,其中不乏进步人士。此外,学校还聘请北平师大国文系教授黎锦熙、美籍学者马尔智到校讲学。
1922年,教育部《学校系统改革案》(又称“壬戌学制”或“新制”)规定:“师范学校修业年限六年”,“师范学校得单设后二年或后三年,收受初级中学毕业生”。据此,学校从1923年暑期开始改为六年制,当年招收两个高小起点六年制师范班、两个两年制初中起点后期师范班。1928年6月26日,直隶省改称河北省,学校随省易名为“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
“九一八”事变前后,二师革命活动十分活跃,引起当局恐慌。1932年5月中旬,省府密令教育厅拟订改组二师议案。省厅宣布提前放暑假并开除贾良图等35名学生,勒令40多名学生停学,校内所有教职员停职,撤换校长张云鹤(张腾霄),解散二师并进行改组。二师学生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展开护校斗争。7月6日凌晨,军警武装血洗学校,前后共有13名学生牺牲、17名学生被判刑。震惊全国的二师“七六”爱国护校斗争引起了巨大反响。
1932年12月26日,学校开始招生,共两个班,次年初入学。时任校长萧世钦在学校大力倡导“三杆教育”(笔杆、锄杆、枪杆),学校增设了农业课程,不定期进行军事训练。抗日战争期间,学校被日军占领,教学设备、档案资料损毁殆尽。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当局接收了学校。
据不完全统计,二师培养的毕业生中担任过副省(部、军)级以上职务的近60人,如中纪委原第二书记王鹤寿、浙江省委原第一书记铁瑛、原六机部部长边疆、中组部原副部长杨士杰、教育部原副部长臧伯平、西北工农革命军总司令唐澍等。二师毕业生中还有一大批教育、科技、文化界名人,如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昌绪,美籍华人、著名气象学家郭晓岚,教育家、陕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刘泽如,教育家、东北师范大学代校长丁浩川,著名作家梁斌,北京市首批小学特级教师王企贤、缪玉田等。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定名为“河北省立保定师范学校”。1950年11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教育厅确定为重点学校。到1956年10月,在校学生增至860余人,比解放初翻了一番。1958年,响应“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号召,学校建起了细菌肥料、炼铁、塑料、美术工艺等15个工厂。1965年6月,学校从一年级新生开始由三年制改为四年制半耕半读师范,为培养“能文能武、亦农亦工亦师、多才多艺”的新型师资进行了大胆尝试。
“文革”时期,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冲击。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逐步落实,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国家恢复高考后,1977年、1978年两年,学校以河北师范大学的名义招收了大专班。1978年9月,学校更名为“河北保定师范学校”,隶属保定地区行政公署教育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20多年里,学校作为以培养小学师资为主的全国知名中等师范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1960年,校长林文澜代表学校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学校勤工俭学成果在会上展出。1975年,毛泽东同志接见二师老校友、时任浙江省委第一书记铁瑛时,称赞二师是一所“好学校”。
3 师范专科学校时期(1978~2007)
为适应新时期基础教育发展对高层次师资的需求,1978年12月28日,根据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同意恢复和增设一批普通高等学校的通知》精神,以保定师范学校为基础改建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校的领导体制为“省和保定地区双重领导,以地区为主”。
1978年,学校在保定市西下关街办学,设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5个专业,面向本省招收专科生。1981年10月,根据河北省有关文件精神,原保定业余滑翔学校(位于省印路,占地59.5亩)办公楼、宿舍楼、图书、教学仪器及其他财物、设施移交保定师范专科学校使用。1983年8月,保定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政教科迁入该址办学。1984年3月,河北省政府冀政办〔1984〕 33号文件明确:“保定师范专科学校以原保定业余滑翔学校旧址为基础,并根据学校规模在附近征地建校。”
1984年10月,学校全部迁至省印路新校址办学,进入快速发展期。到1988年,学校共设12个师范专业,全日制专科在校生1656人,成为当时河北省唯一一所专业设置齐全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与此同时,学校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育人质量进一步提高。1988年底,学校获国家教委优秀师专奖金30万元。1991年5月,在河北省本专科高校教学评估中被定为A级。1994年1月至1998年9月,学校共接受世界银行“师范教育发展项目”贷款78万美元,用于设备引进、人员培训及图书采购等,办学条件较以前大为改观。
1998年7月6日,学校与保定市教育学院合并。1999年4月29日,保定师范学校并入。三校合并后,学校积极推进各项改革,2000年11月至2001年7月,进行了以干部、人事、分配制度和后勤社会化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2002年9月16日,《中国教育报》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在此基础上,学校紧密结合基础教育改革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推进教学改革,切实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努力增设与地方支柱、主导产业关系紧密的非教师教育专业。到2002年,非教师教育专业增加到9个,初步形成了教师教育与非教师教育并举的局面。
在推进各项改革的同时,学校积极谋求自身发展。一方面,从1999年开始,努力创造条件争取单独办本科,2001年12月,保定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同意依托保定师专改建保定学院的批复》(保市府〔2001〕 61号文件),批准学校启动升本筹备工作。另一方面,从2000年起,先后与河北大学联办8个本科专业,共招收三届864名本科生;2003~2005年,又以河北大学名义招收6个专业共311名专接本学生。
2002年4月,保定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保定师专新校区征地建设有关问题协调会纪要》(保定市府〔2002〕 49号),确定学校新址在原华北国际工业城内,占地891亩。2002年11月18日,保定市委、市政府成立创建保定学院工作领导小组,标志着创建保定学院工作被列入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2003年8月8日,学校新校区建设工程正式开工。教育部部长周济,副部长袁贵仁、吴启迪,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郭向远,河北省副省长龙庄伟等领导先后到校视察。2004年11月18日,新校区一期工程正式投入使用。到2006年5月,学校全部迁入新校区,结束了分散办学的历史。
通过三年的迎评促建,学校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从硬件设施到师资队伍均有跨越性提高,为升格到本科层次办学打下了坚实基础。到2006年12月,学校的专业增加到42个,全日制在校生9263人。学校的师范类毕业生已成为保定基础教育战线上的中坚力量,全市80%以上的中小学校长出自其中;许多非师范专业毕业生也成为所在行业的骨干。一些同志还走上了市、县领导岗位,为地方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4 本科院校时期(2007~2014)
2007年3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层次的普通高校,定名“保定学院”。升本后,学院及时提出了“质量立校,特色强校,人才兴校,努力实现由扩张规模、提升层次为主的外延型发展方式向提高育人质量、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内涵型发展方式转变”的办学指导思想,确立了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以迎接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评审和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创建全国文明单位为抓手,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截至2013年年底,学院共有14个系、1个教学部,设有25个本科专业、29个非师范专科专业,全日制本专科生15000余人,其中本科生7076人,较好地实现了由专科院校向本科院校、由单一的师范院校向多科性应用型院校的转型。
学院大力实施质量工程,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着力推进“三位一体”的文化育人工程,取得可喜成绩。学校毕业生西部支教群体扎根边疆、服务基层的先进事迹先后被《光明日报》等数十家媒体报道,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习近平总书记给西部支教毕业生代表回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河北省省委书记周本顺,河北省省长张庆伟等多位领导先后作出肯定性批示,中央文明办、河北省文明委、河北省委教育工委、河北省教育厅和保定市委对这一优秀群体进行了表彰。
2007年以来,学院两次被评为“河北省文明单位”,还先后被评为“河北省园林式单位”“河北省卫生单位”“河北省绿化先进单位”“河北省审计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模范职工之家”。
回顾历史,110年来,学校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展望未来,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目标已摆在面前,这将是保定学院人今后一个时期为之努力的方向,也是这所百年学府谋求发展、再创辉煌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