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学院史话(中国史话·文化系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序

保定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1904年创立的保定初级师范学堂。当时正值清朝末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和列强的瓜分使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吾国所以弱,学之不讲之故也”,“非兴学,不足以图存”。而兴学,必先有师资。为此,时任直隶学校司督办的严修先生在两度赴日考察教育的基础上提出在省城保定设初级师范学堂一所,“以为各属之先导”。保定初级师范学堂应运而生。

建校以来,学校经历了简易师范、中等师范、师范专科、本科院校等发展阶段,办学层次逐步提升;在校生数量由初创时期的数十人增至目前的15000余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总计49个,其中本科专业26个,办学类型由单一的师范教育转型为多科性综合院校。学校的百年办学史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我国师范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

学校始终坚持严谨治学、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曾先后聘请黎锦熙、潘梓年、李苦禅等大师到校任教。1914年,教育部视察学务总报告特别提到“管理教授,尤以第二师范学校为优”。20世纪30年代,因强调知行并重、实施“三杆教育”,受到社会广泛好评。1960年,作为师范学校的优秀代表派员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1975年、1991年,先后得到毛泽东、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称赞。1988年受到国家教育委员会表彰奖励。1993年7月5日,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李克强同志在时任河北省委秘书长栗战书同志陪同下,参观了“七六”烈士展览馆,瞻仰了“七六”烈士纪念碑。2014年学校毕业生“西部支教优秀群体”扎根基层、服务边疆的先进事迹被《光明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习近平总书记给西部支教毕业生代表回信,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以及多位省市领导均作了肯定性批示。百余年来,学校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类人才,其中既有以王鹤寿、铁瑛、边疆、杨士杰为代表的领导干部,也有唐澍、王之平等我军高级将领,还有师昌绪、郭晓岚、臧伯平、刘泽如、丁浩川、梁斌等科教文化界名人,更有数以万计的基础教育师资和各类专门人才,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凡的业绩。

学校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25年校内就建立了党组织,曾是中共保属特委所在地,学校因此被称为“北方小苏区”。1932年爆发的“七六”爱国护校斗争,“有力地震撼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因此,“红二师”成了学校永不磨灭的番号。

今年正值学校办学110周年,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更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的新起点。此时,恰逢陈奎元同志为主任的编委会组织编写《中国史话》丛书,并将《保定学院史话》列入其中,我们也就将《保定学院史话》作为一件特殊的礼物献给学校110华诞和升本七周年。

本书采用史话形式,以学校历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为线索,多角度反映了学校的百年办学历程。因篇幅所限,学校办学史上一些重要的事件和人物没能一一收入,敬请谅解。由于学校办学历史较长,其间经历战乱和水灾,资料损毁严重,加之编写时间较紧,难免出现错讹之处,敬请各位方家、读者批评指正,以期再版时予以更正。

201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