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后妃
太宗有十四子、二十一女。其中八子、二女生母姓氏存。太宗后妃兩《唐書》入傳者有文德順聖長孫皇后、徐賢妃。
(一)長孫皇后(文德順聖)(昭陵)
長子(廢)太子承乾、四子濮王泰、九子高宗,長樂、晋陽、新城、城陽公主生母。
武德九年六月癸亥,高祖立秦王世民為皇太子,其妃長孫氏遂為太子妃;八月甲子,太宗即位於東宫顯德殿;丙子,立長孫氏為皇后。
貞觀元年(627)三月癸巳、貞觀九年三月,長孫皇后兩次率内外命婦親蠶。周代“天子親耕南郊,皇后親蠶北郊”之制為歷代沿襲,季春祀先蠶也成為皇后母儀天下、重視女織的重要標誌。唐代的先蠶壇在長安宫北苑,親蠶禮由齋戒、陳設、車駕出宫、饋享、親桑、車駕還宫、勞酒等程序組成,除了皇后主祀,還需眾妃嬪、宫官及内侍等協作成禮。長孫皇后是唐代第一位行親蠶禮的皇后,之後高宗王皇后(一次)與武皇后(四次)、玄宗王皇后(兩次)、肅宗張皇后(一次)皆行過親蠶禮。
貞觀十年六月己卯,長孫皇后崩於太極宫立政殿,謚“文德”;十一月庚寅,葬文德皇后於昭陵。太宗曾於苑内作層觀以望昭陵寄託哀思,為魏徵進諫拆除。
文德皇后忌日,據《文德皇后哀册文》《唐六典》與敦煌文書P.2504號載為“六月二十一日”,據敦煌文書S.6537v14號載為“六月二十三日”。又據《唐會要》載,“龍朔元年(661)二月六日,敕太常寺,六日停教音樂,太宗皇帝文德皇后忌日故也”。文宗太和九年四月敕“五月六日、二十六日兩忌,設齋人數宜各加至二十人。太穆文德皇后忌日,亦各加倍數,其寺觀仍舊”。
貞觀十四年六月一日,詔定文德皇后廟樂用光大之舞;貞觀二十三年(649),改用崇德之舞。
貞觀二十二年(648)十二月庚午,高宗為文德皇后作大慈恩寺成。永徽初,高宗令選京城舊廢寺為文德皇后薦福。龍朔三年(663),改長安崇仁坊東南隅的長孫無忌舊宅為資聖寺,為文德皇后追福。永徽六年(655)正月一日,高宗謁昭陵,親執饌拜奠,於寢宫、神座前閲先帝、后衣服。
文德皇后所撰《女則要録》十卷,宋代已佚。
《全唐詩》存文德皇后所作《春遊曲》詩一首,以及朱子奢、李百藥所作《文德皇后挽歌》各一首。
按:
(1)文德皇后是唐代第一位名副其實的皇后,其謚號也有增改:貞觀十年六月己卯長孫皇后崩,群臣上謚“文德”。咸亨五年八月壬辰,太宗改謚“文武聖”,長孫皇后改謚“文德聖”。天寶八載閏六月丙寅,太宗加謚“文武大聖”,長孫皇后加謚“文德順聖”。
(2)文德皇后從祖長孫覽、父晟、從父敞、族叔順德、兄無忌,舅高士廉等正史皆有傳。
文德皇后從父長孫敞、操,從弟長孫詮等又入舊書《外戚傳》。
(3)文德皇后所出長孫家族與李唐王室或顯貴聯姻者有:長孫沖、詮、曦分尚太宗女長樂、新城、新興公主;長孫釗尚韓王元嘉女南海縣主。長孫無忌四世孫女嫁(郭子儀子)郭晞,得封“魯郡夫人”;長孫敞曾孫女嫁(王思泰子)王美暢,二女分為睿宗德妃、賢妃。
文德皇后親姊,一嫁張琮、一嫁王韶(女王令則嫁韋元整,子韋績尚紀王慎女江陵縣主);文德皇后從姊,一嫁韓瑗、一嫁趙□、一嫁李客師。
文德皇后舅(高士廉)子高履行尚太宗女東陽公主。
(4)(廢)太子承乾妃為蘇亶女,其他詳下“廢太子(承乾)后妃”條。
(5)濮王泰妃為閻立德長女閻婉,貞觀六年册封。
濮王子、嗣濮王李欣妃為(母太宗女臨川公主、父周道務)周氏;欣子嗣濮王李嶠妃為王仁皎女。
(6)長樂公主降(長孫無忌子)長孫沖。
(7)城陽公主降(杜如晦子)杜荷,改降(薛懷昱子)薛瓘;後夫子薛紹尚高宗女太平公主。
(8)新城公主曾許婚(魏徵子)魏書玉,後悔婚改降(長孫操子)長孫詮,再降(韋慶嗣子)韋正矩。
(二)韋貴妃(紀國太妃)(昭陵)
第十子紀王慎,定襄縣主、臨川公主生母。
韋貴妃名珪,字澤,京兆杜陵人。曾祖北周太傅、尚書右僕射、雍州牧、鄖國公韋孝寬,祖北周驃騎大將軍、右宫伯、京兆尹、河南公韋總,父開府儀同三司、陳□二州刺史、鄖國公韋玄(柱)成。韋氏初嫁隋户部尚書李子雄之子、齊王友李珉,生(唐封)定襄縣主,隋大業九年(613)李子雄父子隨楊玄感起兵被殺,韋氏寡居,後以良家子選入秦王府,因“地望高華”而“寵章斯縟”,先後生下太宗第十子慎與臨川公主。貞觀元年四月一日,太宗册韋氏為貴妃。韋貴妃深得太宗寵愛,其母卒後,太宗特准貴妃出宫弔唁,並追贈其父為徐州都督。韋貴妃的後宫地位崇高,如曾“陪五采於西郊”,即助文德皇后行親蠶禮。貞觀十年長孫皇后卒後太宗未再立后,韋貴妃成為太宗后妃中品階最高者。貞觀十年,申王慎改封紀王。永徽元年正月二十九日,韋貴妃“母以子貴”,隨子晋封“紀國太妃”,所谓“重錫寵章,更崇徽號”。永徽六年正月一日,高宗親謁昭陵,韋太妃等太宗嬪妃隨行,於神座左右侍列。麟德二年(665),韋太妃等太宗嬪妃隨高宗封禪泰山,不料途中染病,雖“名醫交集,中使相望”,仍於九月二十八日卒於洛陽敦行里第,年六十九,“遺訓子孫,勖以忠節”。高宗舉哀於洛城門外,詔司稼正卿楊思謙監護喪事,特賜東園秘器,遣司平大夫竇孝慈監護靈輦還京。後由司稼正卿李孝義、司□少卿楊思止監護葬事,特給鼓吹儀仗往返,乾封元年(666)十二月二十九日陪葬於昭陵。高宗封禪泰山前,將為封禪所特製之“鞍轡衣服”仍賜於太妃,命紀王與臨川公主將服飾置於其靈座,表達“恩同掛劍,且情重飾終”之意。
按:
(1)韋貴妃乃太宗嬪妃中品階最高者,也是長孫皇后卒後太宗後宫的實際主事者,若不卒於泰山封禪途中,終獻之榮非她莫屬。韋貴妃能為高宗禮遇,除了其前朝身份尊貴外,還可能與武則天的私人關係較好有關。
(2)韋貴妃所出韋孝寬“鄖公房”支,在唐代“近屬至大官者數十人”,其族人韋安石、叔夏、巨源、陟、斌、由、縚、抗等兩《唐書》皆有傳。韋貴妃族人與隋唐皇室聯姻者有:叔韋圓照尚隋文帝孫女豐寧公主;從姑(韋壽女)一為隋(煬帝長子)晋王昭妃、一嫁(楊素異母弟)楊岳;從兄韋某尚虢王鳳長女成德縣主;從妹為太宗昭容;族侄(韋安石子)韋斌尚薛王業女平恩縣主。
(3)紀王慎妃為陸爽女,貞觀十七年册封。
紀王子、義陽郡王李琮妃為(母太宗女臨川公主、父周道務)周氏。
紀王長女江陵縣主適(韋元整子)韋績;第三女東光縣主李楚媛適(裴承嗣子)裴仲將。
紀王孫女(嗣紀王李鐵誠季女)嫁(母玄宗女永穆公主、父王繇)王訓,子王又尚嗣澤王李潓長女。
開元四年(716)十二月壬午,玄宗以紀王長子、東平王李續外孫(楊元嗣女)楊氏為永樂縣[公]主,和親契丹松漠郡王李失活。
(4)定襄縣主適(阿史那蘇尼失子)阿史那忠。
(5)臨川公主降(周范子)周道務,主女一為嗣濮王李欣妃,一為義陽郡王李琮妃,為姊妹嫁從兄弟的重親婚。
(三)燕德妃(越國太妃)(昭陵)
第八子越王貞、十一子江王囂生母。
燕德妃,涿郡平昌人。曾祖魏車騎大將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左衛大將軍、楚州刺史、陽平郡開國公燕侃;祖北周開府儀同三司、晋州刺史,隋蒲州刺史、揚州總管、邢瀛等十二州大總管、左武侯大將軍、洛叢郡公燕榮;父燕寶壽、母隋觀王楊雄第三女。燕氏幼而聰慧,“年甫十三,香名逾振”,“家門舅族,戚里分華……遂復光膺禮命”,武德四年选入秦王府,武德八年(625)生太宗第八子貞,貞觀元年册為賢妃,貞觀十八年升為德妃。貞觀十年,漢王貞改封越王。永徽初,燕德妃隨子晋封為“越國太妃”,“自臨藩閫,無遺嚴誨,哲王以金相承顔,諸孫將玉樹分悦”。永徽六年正月一日,高宗親謁昭陵,燕太妃等太宗嬪妃隨行。乾封元年正月庚午,高宗泰山封禪,武皇后亞獻,燕太妃身著褕翟服為終獻。咸亨二年(671)七月二十七日,燕太妃為武皇后母奔喪洛陽,病逝於鄭州傳舍,年六十三,“城邑驚兇,馳馹奏聞,聖上中宫,覽表哀慟”。舊制:諸王太妃,自率常禮。高宗下詔“特於别次舉哀,凶事所須,隨由官給,務從優厚”。令工部尚書楊昉監護、率更令張文收為副,賜東園秘器,又詔贈物七百段、米粟七百石,儀仗送至墓所往還,特給鼓吹。護柩還京,由京官四品一人攝鴻臚卿監護、五品一人為副,“馳驛賵襚,典策隆重”。“東都寺觀,恩敕咸為設齋。宋州僧尼,行道三日,度二七良人”。武皇后特造繡像兩鋪兼製銘文為燕太妃追福。十二月二十七日,陪葬越國太妃於昭陵近塋。
按:
(1)燕德妃母為隋觀王楊雄女,太宗妃楊氏(曹王明生母)從父楊恭仁為觀王子,太宗武才人(武則天)母楊氏自稱為觀王弟楊士達女,則燕德妃與楊氏、武則天等為表姊妹關係,又同為太宗嬪妃。燕太妃能成為泰山封禪的終獻,除了其身份尊貴及與武則天的親屬關係外,還有“太宗妃嬪此時唯燕氏在也”的客觀現實。
(2)燕德妃由賢妃晋為德妃,可知唐代一品后妃内部亦分等級,由賢→德→淑→貴,逐級上升。太宗韋貴妃貞觀初得封,燕氏得封賢妃時,應還有淑妃、德妃兩位,而燕氏晋為德妃又説明來自某德妃的讓位,但又空出賢妃位,但太宗的淑妃、德妃以及接替燕氏賢妃位的后妃皆待考。
(3)燕德妃祖燕榮,正史有傳。
兩《唐書》越王本傳及其墓誌皆未載王妃、妾姓氏,目前可知越王七子皆無嗣王,且孫輩世系多闕載,僅知玄宗時曾以(故許王素節子)夔國公李琳為嗣越王,及越王五世孫李存紹為嗣越王。又據卒於建中三年(782)的杜府君夫人韋氏墓誌,其第三女“榮為越國王妃”,但此杜氏王妃所對應之越王待考。
(4)越王女良鄉縣主適裴守德;越王五世孫女李玄真,文宗開成年間扶四世祖靈柩還朝,入道咸宜觀,其事蹟入《舊唐書·列女傳》。
(四)楊妃
第三子吴王恪、六子蜀王愔生母。
楊妃,父隋煬帝,所生子吴王恪藉此“地親望高,中外所向”。吴王有文武才,“太宗常以為類己,欲立為太子”,為長孫無忌所阻。
按:
(1)楊妃祖母隋(文帝)文獻皇后和太宗祖母(世祖)元貞皇后為姊妹,楊妃與太宗當為表兄妹,是為同輩重親婚。
(2)太宗四妃中目前確知貴妃、德妃,疑生子較早的楊妃和齊王祐母陰妃或分為太宗貞觀初年所封之淑妃及德妃。
(3)楊妃為隋煬帝女,乃隋皇室直系後人。楊妃本族後人楊慎矜等,兩《唐書》皆有傳。隋宗室後人與李唐王室聯姻者甚多,詳下太宗“楊婕妤”條。
(4)吴王恪妃為(隋觀王楊雄從子)楊譽女。
吴王子、成王李千里妃名慕容淑;吴王子、朗陵郡王李瑋妃為馮盎曾孫女。
吴王曾孫李峘、峴,兩《唐書》别有傳;李峴妻(獨孤籍女)名獨孤峻,得封“南華縣君”。
吴王五世孫李稷妻為崔郕長女、五世孫李映妻為王氏。
吴王女信安縣主適(元仁虔子)元思忠,主子元瓌尚薛王女新平縣主;吴王第五女封宣城縣主。
(4)蜀王愔女寶安縣主適(母隆山縣主、父崔大方)崔思古。
(五)楊[貴]妃(趙國太妃)(昭陵)
第十一子趙王福生母。
楊妃所生太宗第十一子福,貞觀十三年封趙王。高宗朝,楊妃隨子晋封為“趙國太妃”。永徽六年正月一日,高宗謁昭陵,趙太妃等太宗嬪妃隨行。趙國太妃卒後陪葬昭陵,是史書所載第三位以太妃身份陪葬昭陵的太宗嬪妃。
按:
(1)《寶刻叢編》中存李儼撰、暢整所書《唐趙國楊太妃碑》目録,惜碑文已不存。楊妃名號不詳,據趙王墓誌載為“貴妃”。太宗貞觀初即封紀王慎生母韋氏為“貴妃”,且韋氏終太宗朝皆為貴妃,故楊氏“貴妃”之號應僅為譽稱,以言其身份之貴。
(2)趙王福妃(父宇文士及、母壽光縣主)名宇文修多羅。
趙王第五女余姚縣主適(吐谷渾王族後裔)慕容嘉賓,主女慕容氏開元十年(722)六月癸卯封燕郡公主,和親契丹首領松漠郡王李鬱于。
(六)陰妃
第五子齊王祐生母。
陰妃,武威人。祖隋幽州總管、趙國公陰壽,父隋左翊衛將軍陰世師,兄尚乘直長陰弘智。隋大業十三年,陰世師殺高祖第五子智雲;大業十四年(618),陰世師又為太宗所殺,陰氏兄妹以年幼免死。陰妃後為太宗所納,武德年間生太宗第五子祐,武德八年得封宜陽王,貞觀十年改封齊王。陰妃兄陰弘智常教唆齊王“王兄弟多,即上萬歲後,何以自全?要須得士自助”,並引薦燕弘信等人亂其左右。齊王後起兵謀反,貞觀十七年四月六日賜死於内侍省,貶為庶人,僅葬以國公禮。陰世師與弘智父子兩代與李唐王室糾結仇怨,陰妃所生子也因謀反被殺,可知其在太宗後宫的處境頗為艱難。
按:
(1)齊王祐妃為韋挺長女,為太宗親選,貞觀某年册納。
(2)陰妃祖陰壽、父世師,正史皆有傳。
(七)鄭賢妃(昭陵)
貞觀二年,長孫皇后訪求隋通事舍人鄭仁基女,年十六七,“容色絶姝,當時莫及”,請太宗下詔聘為充華。“詔已行,册使將發”,魏徵聞鄭氏女已許嫁陸爽,上表諫止,太宗即命停發册使。房玄齡等卻奏:“許嫁陸氏,無顯狀,大禮既行,不可中止”,陸爽也表示兩家並無婚約。又據出土墓誌,太宗子紀王慎妃陸氏之父即陸爽,因陸氏墓誌殘損,未得見其母姓氏。推測或許太宗“讓婚”後陸爽依然堅持,鄭氏女即為太宗所納並册為“賢妃”,昭陵陪葬名位中也有鄭賢妃。
按:
(1)鄭賢妃的名號來源有兩種可能:册封或追贈。若是册封,貞觀十八年纔由燕賢妃因晋升“德妃”而空出“賢妃”之位,鄭賢妃最早册自當年或之後。
(2)“充華”為隋煬帝所設后妃名號,位列“九嬪”之末,若按其品階或應等同於唐之“充媛”,史書載鄭氏女被封為“充華”,當為筆誤。
(八)徐賢妃(昭陵)
《全唐詩》存徐賢妃所作《擬小山篇》《長門怨》《秋風函谷應詔》《賦得北方有佳人》《進太宗》詩五首。其《進太宗》詩題注曰:“長安崇聖寺有賢妃妝殿。太宗曾召妃,久不至,怒之。因進是詩。”
《全唐文》亦收徐賢妃所作《奉和御制小山賦》與《諫太宗息兵罷役疏》兩篇。
按:
(1)徐賢妃初封五品才人,後拜三品婕妤,再遷二品昭容,這種“越級式”的晋封不同於燕德妃的“逐級式”晋封。
(2)太宗無子嬪妃在其駕崩後的歸宿或居處,多沿襲武才人(武則天)出家感業寺之説。據《長安志》載,長安崇德坊内有靈寶尼寺,“貞觀二十三年,徙濟度寺於安業坊之修善寺,以其所為靈寶寺,盡度太宗嬪御為尼以處之”。即“靈寶寺”和“感業寺”的功用相同,為出度太宗嬪妃或宫人的尼寺。又據大批出土墓誌可知,還有“德業寺”為太宗后妃或宫人的居處。又據《續高僧傳》載,德業寺位於太極宫内,貞觀初,太宗敕詔法師玄琬“為皇太子及諸王等受菩薩戒……又别敕延入為皇后六宫並妃主等受戒椒掖,問德禁中……尋有别敕,於苑内德業寺,為皇后寫現在藏經”。還據上高祖“薛婕妤”條,高宗時德業寺内尚有“尼眾數百”,而武則天長女安定公主卒後亦暫殯於德業寺。可知,禁中尼寺德業寺與長安城内尼寺靈寶寺,皆為高祖或太宗后妃宫人居處,至於感業寺的具體位置以及其與德業寺或靈寶寺之間的聯繫,待考。
又據出土宫人墓誌或墓地所在區域,德業寺尼多葬於咸陽,考古報告推測其地或當為德業寺舊址。如此,咸陽亦或有德業寺存在。
太宗别廟“崇聖宫”也是其嬪妃宫人的聚居處,詳下太宗“韋昭容”條。崇聖宫位於長安崇德坊内,“貞觀二十三年,徙道德寺於嘉祥坊之太原寺,以其所為崇聖宫,以為太宗别廟”。永徽六年正月一日,高宗謁昭陵,有“崇聖宫妃嬪”隨行。又,高祖别廟“静安宫”位於長安豐樂坊,貞觀九年立。儀鳳元年(676)十一月十五日改為開業寺,其中内人移就獻陵。可知唐朝諸帝别廟皆號為“宫”,其中有先朝嬪妃宫人居住。
從其他太宗後宫墓誌及考古發掘可知,還有一些嬪妃宫人奉守昭陵,死後就近營葬。因此,太宗無子嬪妃和宫人的居住或歸宿不止一處或一種,這是研究太宗后妃宫人群體時應注意的問題。
(3)徐賢妃父徐孝德、弟齊聃、侄堅都以才學出名,兩《唐書》皆有傳。
(九)西宫昭儀(昭陵)
西宫昭儀,不知何許人,“擢自良家,言參椒掖,秩階十四,爵列四等”,不幸“苕華委鬱,俄聞蒲柳之衰;蘭叢霍靡,坐見風之敗”,永淳元年(682)八月二十四日卒於宫所,年八十一,十月十一日葬於昭陵。
按:
(1)“西宫昭儀”之稱如同上高祖“太安宫楊嬪”,在后妃名號前冠以宫所名,以特指其所居之處。唐代長安的大内(龍朔三年四月丙午,改稱“西内”;景雲元年(710)十月二十一日改稱“太極宫”)亦别稱“西宫”,如貞觀二年八月,上(太宗)每日視於“西宫”。“西宫昭儀”及卒於“宫所”的記載,説明在太宗駕崩後,其無子嬪妃仍有留居並最終卒於大内者,並非皆出度於宫外尼寺。
(2)太宗后妃陪葬昭陵者,主要見載於《唐會要》,此西宫昭儀,及下之韋昭容、金婕妤、□婕妤等后妃亦陪葬昭陵,説明除了品階較高的有子后妃外,各種品階的無子后妃也可陪葬昭陵,但史書闕載而已。
(十)韋昭容(昭陵)
韋昭容,名尼子,京兆杜陵人。曾祖北周尚書右僕射、雍州牧、鄖國公韋孝寬,祖北周京兆尹、河南公韋總,父隋尚衣奉御、舒國公韋匡伯,從姊為太宗韋貴妃。武德四年,韋氏選入秦王府,後拜為昭容。貞觀二十三年太宗駕崩,韋昭容出居崇聖宫,卒於顯慶元年九月八日,年五十,□月十八日陪葬昭陵。
按:
(1)韋昭容與韋貴妃為從姊妹嫁一夫的同輩重親婚。
(2)韋昭容墓誌蓋題“昭容一品”,或為“二品”之誤,或指葬以一品禮。
(3)又據韋昭容父韋匡伯墓誌,匡伯長女曾為王世充皇太子妃,但不知此韋氏女與韋昭容之關聯,二人或為姊妹,或為同一人。
(十一)楊氏=楊妃=楊婕妤?
第十四子曹王明生母。
楊妃,弘農人,從叔為隋觀王楊雄子楊恭仁。楊氏本齊王(巢王)元吉妃,後為太宗所納,深受寵倖,生太宗第十四子明,貞觀二十一年封為曹王。齊王姬妾與女没入掖庭者,皆受楊妃庇佑。長孫皇后卒後,太宗曾欲立楊妃為后,被魏徵諫阻。楊妃卒於貞觀二十一年,後高宗詔以曹王為巢王嗣。
太宗還曾册楊恭仁弟、楊恭道第三女為婕妤。
按:
(1)巢王女歸仁縣主墓誌記楊氏為“楊妃”,史料亦皆載太宗盛寵楊氏,甚至有立為皇后之意,推測楊氏至少應有一個較高的名號,才能與其受寵的狀况相符。但關於楊妃的名號,史料中卻無明確記載。楊妃本齊王妃且為楊恭仁從侄女,而楊恭仁與恭道為兄弟,太宗所册楊恭道女為婕妤,或許即曹王生母楊妃,如此楊妃的名號很可能為“婕妤”。
(2)隋宗室觀王楊雄後人,在唐代“一家之内,駙馬三人,王妃五人,贈皇后一人,三品以上官二十一餘人,遂為盛族”。其中為駙馬可考者:楊師道、楊思敬分尚高祖女長廣、安平公主,師道子楊豫之尚巢王元吉女壽春縣主;楊慎交尚中宗女長寧公主、子楊洄尚玄宗女咸宜公主、洄子楊悦尚某公主。王妃可考者:楊恭仁二(三?)侄女分為太宗婕妤(本齊王元吉妃?)、蜀王愔妃;楊知慶三女分為玄宗元獻皇后、節愍太子妃、廣平公李炅夫人。目前已知高祖楊貴嬪為楊素從妹、楊嬪(江國太妃)為楊素之女,由楊氏家族多與王室聯姻的背景推測,高祖小楊嬪與楊美人,以及太宗(趙王福生母)楊妃等初唐諸楊姓后妃,很可能也都是隋宗室或弘農楊氏大族後人。
楊恭仁與弟續、師道及本支諸多後人,兩《唐書》别有傳。
(3)曹王明妃為元氏。
曹王孫、嗣曹王李胤妃為金氏。
曹王曾孫、嗣曹王李戢妃(鄭休睿女)名鄭中。
曹王四世孫、嗣曹王李皋前妃為王氏、繼妃(崔珪璋女)名崔無生忍。五世孫李象古妻為韋氏;五世孫李道古三妻分為(韋士佺女)韋修、(崔昭女)崔藥及韋光憲女。
曹王四世孫、嗣曹王李皋及其子象古、道古,舊書别有傳。
(十二)金婕妤(昭陵)
金婕妤,“淑貞姝□,預良家之選;令德柔婉,視列卿之秩”,垂拱四年(688)十一月二十六日卒,年六十四,十二月二十一日斬草,永昌元年(689)正月十三日葬於昭陵。
按:
(1)金婕妤墓誌蓋“大唐故亡宫三品尼金氏之柩”,以及下文之太宗□婕妤墓誌蓋題“大唐故三品尼墓誌銘”,皆未體現其后妃身份。以上兩位太宗后妃墓誌蓋題字與下編之“三品尼”墓誌書寫格式相似,這也提醒我們,一些墓誌中僅記作某品“亡尼”者或也曾是先朝嬪妃,只是墓誌書寫人未詳載其后妃名號而已。金婕妤與□婕妤墓誌中也未載其確載葬地,據考古發掘才確知為昭陵陪葬者,也由此確定二妃當為太宗嬪妃。
(2)金婕妤與□婕妤皆以亡尼身份陪葬昭陵,應是太宗嬪妃但生前已出家,但其具體所居何處,待考。
(3)金婕妤與□婕妤墓誌中的“不知何姓氏”“不知何許人”之語與下編中多數宫人墓誌用語無二,説明許多無子的前朝嬪妃,即使品階高至三品,死後與普通宫人一樣同樣無聞,喪事營辦或墓誌書寫者對其家世籍貫等無法詳知,僅能按照其品階高低辦理喪葬事宜而已。
(4)斬草乃古代喪葬儀式中的一個環節,唐以前行“斬草”儀式的后妃如:南梁昭明太子生母丁貴嬪卒後,“太子遣人求得善墓地,將斬草,有賣地者因閹人俞三福求市,若得三百萬,許以百萬與之”。古人認為“葬不斬草,買地不立券者,名曰盜葬,大凶。”關於“斬草”的具體程序,一説是在棺木下葬前的除草儀式,一説是啓棺時將墳地内的草與棺木分離,還有一説是下葬前將墳地内的草斬斷後分放各處。不過,斬草儀式需在吉日舉行,並有一套相關的推算方法,如敦煌文書P.2534《陰陽書·葬事》中載有推算“斬草日”的吉凶之法。金婕妤卒於十一月二十六日,十二月二十一日斬草,次年正月十三日安葬,由此可知“斬草”儀式在喪葬過程中大致所處的時間點。金婕妤與下編卒於開元十年的八品官人墓誌中皆記載有“斬草”儀式,可知在唐人喪葬儀式中的盛行。
(十三)□婕妤(昭陵)
□婕妤,諱字,“不知何許人,祖代閥□,難可詳言”,麟德二年十二月卒於某所,年歲不詳,陪葬昭陵。
(十四)蕭美人
蕭鑠次女,貞觀某年册為美人。
(十五)蕭才人
蕭鏗次女,貞觀某年册為才人。
按:
南梁宗室後裔與李唐皇室也多有聯姻,如:蕭瑀子蕭鋭尚太宗女襄城公主、五世侄孫蕭衡尚玄宗女新昌公主,衡子蕭升尚肅宗女郜國公主,一女為順宗元妃,一女嫁(淮安王李神通四世孫)李若冰。蕭瑀侄孫女嫁(母太宗女城陽公主、父薛瓘)薛顗。又,《法苑珠林》載(蕭瑀侄)蕭鏗女(崔義起妻)不信佛法遭報應事,蕭瑀子侄輩取名皆從“釒”旁,則蕭美人父蕭鑠也應出自南梁蕭氏一族。
(十六)崔才人
崔弘道長女,出自崔姓“青州房”支,貞觀某年册為才人。
(十七)武才人
武才人,并州文水人,父荆州都督、應國公武士彠,母(隋觀王楊雄弟)楊士達女。貞觀年間,十四歲的武氏以“美容止”選入宫,後得封才人,太宗賜號“武媚”。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太宗駕崩,武才人隨太宗后妃無子女者出為感業寺尼。
按:
武才人入宫十多年間品階既無升遷,也没有生育子女,與表姊妹且同為太宗嬪妃的燕德妃(越王貞生母)、楊妃(曹王明生母)相較,武才人在太宗後宫的經歷並不輝煌。
(十八)王氏
第七子蔣王惲生母。
按:
(1)蔣王惲妃為元氏;蔣王妾孫氏為東吴孫權後裔,上元二年(675)自請出家。
(2)蔣王曾孫李齊運,兩《唐書》别有傳。其妻為崔氏,又以妾衛氏為夫人;女嫁章敬皇后侄吴士平。
(十九)某下嬪
豫章公主生母。
某下嬪因生育豫章公主難産而死,公主為長孫皇后所養。
按:
豫章公主降(唐儉子)唐義識,義識弟(唐觀)女為睿宗孺人。
(二十)高刀人
高刀人,字惠通,渤海人,父為隋高密縣令高世達。武德五年六月五日,選高氏入内,册為秦王刀人。武德九年四月十日,高刀人卒於公館,年三十,四月十四日葬於長安縣龍首鄉。
按:
隋煬帝設“承衣刀人,皆趨左右,並無員數,視六品以下”。又,隋“承衣刀人、采女,皆服褖衣,無印綬”。可知“刀人”為隋代低級后妃名號,其服飾與七品采女相類。唐代后妃中未見“刀人”之置,這可能是史書漏記,也可能是唐初曾經沿襲過隋制後又逐漸廢行。但據高刀人的墓誌可知,“刀人”確實存在於初唐且為諸王侍妾的名號,至於其是否也作為唐代的嬪妃名號存在過,待考。
(二一)廬江王妾(姬)
廬江王妾(姬),姓氏、名號不詳。廬江王李瑗為高祖從父兄(濟南王李哲)子,官至幽州大都督右領軍。武德九年六月辛巳,廬江王謀反,被部下右領軍將軍王君廓所殺,其妾(姬)没入掖庭,後為太宗所納。貞觀二年,太宗“閑居與(黄門侍郎)王珪語,時有美人侍側,本廬江王瑗之姬”,太宗指示道:“廬江不道,賊殺其夫而納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王珪問太宗:“陛下以廬江取此婦人為是耶,為非耶?”太宗答:“殺人而取其妻,卿乃問朕是非,何也?”王珪以齊桓公問郭國公為何亡國之典,勸諫太宗應知善而為,知惡而不為,即“今此婦人尚在左右,竊以聖心為是之,陛下若以為非,此謂知惡而不去也”。
按:
王珪勸諫太宗放歸廬江王妾之事,舊書王珪本傳中載為太宗“雖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新書王珪本傳僅載太宗“嗟美其言”而無下文;《貞觀政要》中卻載為“即出之,還其親族”。《通鑑考異》認為“太宗賢主,既重珪言,何得反棄而不用乎!且是人汎侍左右,又非嬖寵著名之人,太宗何愛而留之!”《通鑑》採取了太宗聽取王珪諫議之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