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设立经济统制决策机构推行经济统制体制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通过其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开始对东北的全面经济侵略和物资掠夺,为此,日本当局制定和实施了一套完整的统治东北的方针和政策,包含的内容广泛复杂,而经济统制政策为其中的核心,贯穿了这一体系的始终,并且体现在各方面的具体部门之中。可以说,经济统制是伪满经济的总纲,抓住了经济统制也就抓住了伪满经济的主线。
一 日本殖民东北经济统制政策的缘起
所谓经济统制,就是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垄断统治的一种经济体制,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30年代,由于世界经济危机日益深化,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德、意、日、美、英等,对于国民经济生活均实施不同的统制和管理,即利用政权干预经济,“组成国际经济集团,以扩大经济势力,进行国际抗衡”。日本在东北的经济统制政策就是关东军操纵的殖民统治政权,凭借其政治权力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对东北经济实行强制性的干预和残酷的管理,把东北的经济活动,纳入日本的经济轨道之中,以实现日“满”经济的“融合”“一体化”,即变东北经济为日本经济的附庸,完全从属于日本之需要,为日本经济服务。
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政府就宣称“日满”密不可分的关系,“日满”经济本着一体化的原则,实际上就是把伪满经济纳入日本经济的范畴,变成日本的殖民地。但是,中国民族经济的存在,阻碍了日本帝国主义这种企图的实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国东北地区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不但在面粉、纺织、酿造这些传统工业中占垄断地位,而且在现代工业,如矿业、电业、交通、机械、金融等部门,中国的资本也在迅速增长。到九一八事变前,由华商经营的大面粉厂有300多家,榨油厂450家,制糖、酿酒业更加兴旺,以奉天纺纱厂、东三省兵工厂为代表的现代工业正在兴起,国有铁路、公路发展很快,金融机构、商号遍布城乡各地,对外贸易一直是出超。中国民族资本的势力迅速增长并日益强大。民族经济的发展必然与外国资本发生冲突,尤其是对日本的经济特权有所抑制。九一八事变前,发生在东北各地的抵制日货运动,就是这种冲突的反映,使日本帝国主义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因此,日本关东军侵占东北之后,立即将东北经济置于军队控制之下,实行所谓国家垄断,用暴力摧毁东北民族经济。对中国东北的官方资本强行没收,对私人资本实行整顿、收买,大批中国民族工商业被罩在经济统制的大网之下,确立了以日资为核心的经济体系。从此,东北民族经济被扼杀了,成了日本经济的附庸,再也不会对日本在东北的经济权益构成威胁,日本垄断资本的利益得到了保障,中国东北半殖民地经济逐渐完全殖民地化了。
实行经济统制体现了日本军方独占东北的需要。以日本军部为代表的军国主义势力,侵占中国东北的目的就是把伪满变成继续侵略战争的物资供应基地,以便实现它称霸东亚的野心。因此,以关东军为代表的日本军方坚持将伪满经济建成为战争服务的国防经济。但是,以日本财阀为代表的私人垄断资本在中国东北经营了20多年,同样是实力雄厚,而要求获得更多的经济权益,显然与日本军方的目的分歧严重。在伪满初期,日本军部曾提出:不许财阀进入满洲。各财阀在伪满经营的各种事业,完全纳入经济统制的范畴,置于关东军的控制之下,禁止双重投资,取消相互竞争,按着国防经济的要求,实行有计划的经营。
实行经济统制也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排斥欧美势力,建立东北亚日本经济圈的需要。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就是要驱逐英美在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的殖民统治,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大东亚经济新殖民秩序。1861年营口开港,英美列强先后进入东北,划分势力范围。英国作为最早侵入中国东北市场的国家,在这一地区的影响根深蒂固。美国虽然进入这一地区较晚,但它鼓吹的“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的口号对日本威胁很大。苏联继承了沙俄在东北的势力范围,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更是针锋相对。这些国家成为日本掌控东北亚的绊脚石,日本必欲除之而后快。因此,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外国在东北的资本采取了限制、排斥、取缔的方针,凡属妨碍实行经济统制的外国势力坚决清除。日本在中东路挑起事端,迫使苏联政府将中东路出售给日本,强行占领英国控制的东北海关和北宁铁路。这样,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英国和苏联在东北的势力范围大部分都转到日本手里。由此可见,日本帝国主义在伪满洲国实行的经济统制,绝不是暂时的措施,而是其帝国主义本性的必然表现。
二 经济统制决策机构的设立
日本关东军要在相当于日本本土四倍的中国东北进行有效的统治,并非易事。其实在事变前,关东军制定的《对满蒙占领地区统治的研究》文件中,已提出了经济开发的基本方针。与此同时,关东军调整了制定统制政策机构的编制,将其参谋部调查班扩大为第三课,担负战略问题的准备。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军一方面组建殖民统治政权,另一方面则以第三课为中心,对殖民统治政权建立后的经济政策进行了反复研究,于1931年12月8日起草了《满蒙开发方策案》。这个方案规定:为确保平战两时的军需资源,满蒙开发要为日本经济做出贡献,实施“日满一体”的计划经济等。这些条文是制定殖民地经济政策的基本要点,是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建立殖民地经济的指导方针。因该方案所提的“开发”东北的目的,就是要把东北建设成对苏战略的“前进基地”以及日本平战两时“军需资源”供应地,因此,日本帝国主义把掠夺东北经济资源作为“最大重点”,为自始至终的目标。该方案也提出了“开发”政策的原则,实行“日满一体”统制经济,即实行完全为日本服务,受日本侵略者严格控制的统制经济。
1931年12月,关东军策划了一个专门炮制殖民统治政策的机构,关东军参谋石原莞尔和片仓衷向司令官建议:作为一个过渡的措施,在军司令部中心设统制部,使其成为一个“简明直接而且具有威力的独裁机关”,得到军司令官的批准。随后于12月15日将第三课撤销,全部归并于统制部。关东军统制部是在关东军司令官领导下,与幕僚部并列的经济参谋本部。统制部继承关东军第三课承担的经济、行政业务,下设五个课:行政、产业、财务、交通、交涉,主要任务是“负责制定新国家经济、产业、交通直至教育文化各个领域的‘建设’”,即承担炮制殖民统治各项政策的任务。其人员大部分来自“满铁”和“关东厅”。其后,统制部经过内部广泛讨论,制定出东北开发统治政策的秘密草案,其中对矿业、工业、金融再次明确了统制开发政策。
1932年2月2日,在伪满洲国成立前夕,关东军将统制部改称特务部,主要担任伪满产业经济的指导。下设五个委员会,它决定的方案通过重新设立的参谋部第三课(后为第四课)命令伪满洲国政府总务厅转交各部实施。
为了加速实行经济统制,炮制殖民政策,关东军要求“满铁”成立一个能调查和起草经济政策和其他各种政策的机构,“应军部咨询,协助军部”。1932年1月26日,“满铁”成立了经济调查会,经济调查会直属“满铁”总裁,掌握关于经济调查和计划的拟定。“满铁”经济调查会虽然在形式上隶属“满铁”总裁,是“满铁”的一个部门,而实质上却是军方机构,其在关东军领导下进行活动,它与关东军的统制部密切配合,对关东军同样起着经济参谋本部的作用。由于经济调查会的设立,“满铁”与关东军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关东军提出总的指导思想和方针,由经济调查会起草各项具体政策或计划,提交关东军特务部审议,通过后作为关东军的决定或方针,以伪满洲国政府政策的形式加以实施。其间,经济调查会为伪满洲国立案调查共计1882件。
1932年7月,关东军特务部拟定了《满洲经济统制根本方策案》,首次提出在伪满洲国实行统制经济,并且确定了关东军和“满铁”作为统制经济的领导机构。
关东军特务部和“满铁”经济调查会紧密合作,用一年多时间,在伪满洲国建国一周年纪念日,即1933年3月1日,伪满洲国以《政府公报》号外,公布了《满洲国经济建设纲要》。
三 经济统制政策的推行
《满洲国经济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当时日伪统制东北经济的总纲要,由十个部分组成。《纲要》阐述的日本对东北经济的根本方针为:“(一)以国民全体的利益为基调,不允许为一部分阶级的利益所垄断;(二)为开发资源和综合发展,主要经济部门由国家进行统制;(三)对资本、技术采取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主义;(四)东亚经济融合,尤其紧密地与日本国互相提携,协调关系。”《纲要》规定:凡属国防或公共公益性质之重要事业,实行公营或特殊会社经营。随着财政经济实力逐渐扩充,经济统制的范围、规模也将不断扩大。《纲要》还对伪满洲国经济各个部门的建设方针,做了简要的规定。这个《纲要》是伪满经济的纲领性文件,它标志着伪满洲国统制经济体制的确立,半殖民地经济开始向殖民地经济转变。1933年5月,关东军参谋长小矶国昭发表了关于伪满洲国经济统制的谈话,更加露骨地阐明了伪满经济统制的根本方针,强调使“日满”经济合理化、一体化;平战时“日满两国共存共荣”。
1934年3月30日,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日满经济统制方策要纲》(以下简称《要纲》),它与《纲要》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但对经济统制规定的更为具体。
《要纲》指出,统制、强化伪满洲国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确立日本帝国世界性经济力的发展基础”。为此,“日满”经济一体化,根据两国资源、产业等情况,实行合理的分工,克服经济上的弊端,适应国际形势,“确立平时和非常时期‘日满’两国组织性经济”。
《要纲》将伪满洲国的产业划分为三类,每一类规定了具体的统制要纲和方法。
第一类是统制产业,包括交通、通信、钢铁、煤炭、石油、轻金属、电业、兵器、铅镍等矿业。这些产业都属于重工业、基础工业、军需工业,与国防和国策有关,完全置于伪满政府直接统制下,同时接受日本政府的特别保护和监督。第二类是需要批准的产业,其中有化学工业、机械、林牧业、地方性交通、棉花、面粉、水稻等。这类产业仅次于第一类,采取限制和适当的统制措施,经政府批准才能经营。第三类是自由经营的产业,它包括纺织、水泥、农副产品加工业、小机械、一般农牧渔业等。这些产业不直接制约国防,属于人民生活需要的产业,可以自由经营,任其发展。由此可见,产业统制的中心就是关系国防、涉及“国策性”的重要产业,伪满政府给予这些产业很多优惠条件,所以,统制产业发展相当迅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奠定了伪满洲国统制经济的基础。相反,对自由经营的产业采取了相当多的限制措施,使自由经营的产业发展缓慢。综上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彻底把伪满经济纳入日本经济体系,使其从属化、附属化、殖民地化的纲领。
1935年7月,随着日本在“满”殖民机构的统一和关东军特务部的撤销,日伪宣布成立日“满”共同经济委员会,建立伪满从属化的公开体制。设立该委员会的根本目的即实现“日满一体化”,将伪满经济进一步纳入日本经济体系,在体制上做相应的调整,以体现日“满”“一体化”的形式。
日“满”经济共同委员会名义上虽然是一个咨询机构,实际上却是日本侵略者凌驾于伪满殖民统治政权之上的,由关东军指挥、控制伪满经济的公开机构。它的成立是日本把伪满经济从原有体制中分割出来,纳入日本经济体系,使其从属化、殖民地化的一种标志。
由于伪满政府采取一系列强制性的措施,到1936年中期,经济统制第一阶段的目标基本上达到了。统制产业的实缴资本占整个产业资本的75%,以重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主体的统制产业占据了支配地位。与此同时,实现了金融统制和币制统一,关税、贸易也由国家管理。伪满经济依赖日本经济的关系日益紧密。至此,伪满洲国的经济完全实现了以关东军为中心的国家强行统制,这就为日本帝国主义对伪满大规模产业开发和全面的经济掠夺创造了条件。
这个时期,日伪在辽宁地区投资重点是建立以奉天市铁西工业区为主的加工工业体系。为建立铁西工业区,1933年9月成立了日伪合办的奉天工业土地株式会社,当时资本250万元,1935年又把资本增加到550万元。在铁西经营土地的第一期计划占地23611市亩,第二期计划占地12500亩;到1935年12月在铁西实际出租土地合32370亩。当时建成投产的工厂有中山钢业所、“满洲”制帽等32家。
竣工和正在修建的工厂有国益制粮公司(制粉)等8家。准备施工建筑的有16家。正在申请办理手续的9家。这些投产和正在施工的工厂都是日本投资。除铁西工业区外,同时期日本人在奉天其他区还新建、扩建了同和自动车工业等18家较大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