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的思考:首都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精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专业建设中的本科教学改革理论与思路

刘丽珍 吴敏华 石长地 徐克强 李毅坤

一 专业建设目标

高等学校的专业建设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为己任,以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和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心,以加速我国计算机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生产实践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紧贴学科的最新发展、培养人才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专业的建设目标,实现我国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过程,严格质量控制,并在现有专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力争将专业建设成“理念先进、管理完善、改革领先、师资雄厚、设施先进、人才优秀”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专业,并使专业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及培养质量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计算机技术开发应用型人才。具体的思路及方案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范建设内容是专业发展的前提

根据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有关要求,认真研究专业定位,规范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加强基础,注重应用,优化结构,增强优势,协调发展,突出特色。

(1)规范教学内容:规范课程设置、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并根据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发展,适时改革教材内容,加强新教材的建设。

(2)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对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的研究,制订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专业培养方案,同时开辟多种渠道,建立与一线企业的紧密合作。

(3)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教师培训、深造和交流的常规机制,为教师提供了解社会需求、丰富教学经验的平台,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培养实践能力是专业发展的目标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实际应用型人才,因此专业特色应当注重体现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专业素养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训练,努力培养学生在学科专业技术方面的专业素养,使其能够协调各种相互冲突的项目目标,寻求优化解决方案。进一步针对专业特点,开展学生“早进实验室,早接受科研训练”的活动,使学生通过项目实践展示和检验自己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提高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不仅要培养个人工作与团队协作的能力,以便能够开发高质量的专业产品,而且还应培养洽谈能力、高效工作能力以及与项目负责人之间的良好沟通能力,同时进一步培养适应发展及创新能力。计算机应用专业具有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特点,因此学生还应具备自我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自觉学习不断涌现的新概念、新模型和新技术,以适应学科未来的发展和变化。鼓励有能力的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竞赛和研究项目,从中获得很好的实践和创新锻炼成效。

(三)提高培养质量是专业发展的根本

专业建设中的政策倾斜、条件改善、严格管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高校应当进一步加大在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资料、基础设施、师资优化等教学条件的建设力度,使其具有更加良好的办学条件和更加先进的教学手段。在课程改革与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学改革与管理等方面,应当明确专业建设目标,理清专业建设思路,切实制定和完善专业建设实施规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行专业责任制,落实相关人员责任,落实专业建设经费,确保达到专业建设的预期目标。

积极加强专业毕业生就业服务与跟踪调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中心,在统筹兼顾的前提下,重点加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努力提高就业率,积极开展就业跟踪调查,多渠道了解信息,建立更加完善的毕业生社会评价反馈体系,加强专业毕业生的后续管理,进一步提高专业的影响力和社会声誉。

二 专业建设中教学改革的理论与思路

(一)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专业师资力量要进一步补充和加强,并结合专业特点,建立由校内外的基础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科研工作者及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层次型”专兼结合的团队。校内专业教师要侧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同时注重校内交叉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联合相关学科从事研究的学者,通过讲座与项目联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对跨学科交叉领域知识的掌握与应用。积极开展与国内外著名软件公司、企业及高级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协作,建立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并与相关重点开放实验室建立长期教学与科研的合作关系,联合培养研究生,进一步扩充师资队伍的力量。

教师队伍建设应该注重老、中、青相结合,“以老带新,以新促长,分工协作,交流发展”。课程的负责人必须是课程主讲教师,全面负责课程的教学、实验、实习和实践。而实验教师主要负责实验、实习和实践教学,保证队伍的连续性和优势互补性。此外,教授、副教授每学年必须为本科生开设核心课程,并要在岗位聘用期承担一定的实验、实习、指导科研立项、毕业论文的工作,有力保障课程理论学习与实验、实践、研究环节的紧密跟踪与指导。

(二)创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专业要充分重视对教师的教书育人、师资队伍状况、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教学管理制度、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及学生的学习秩序和自我管理,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改进和不断完善。尤其要注重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培养的结合,因为高等教育不应只是教会学生某项技能,而应重在“树人”方面的努力提升。基于这一点,计算机应用专业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力求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

除此之外,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也是实践教学的核心内容。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由于大学生活接触社会较少,导致我们很多的毕业生都是眼高手低,对步入社会充满胆怯与自卑。为了克服这种心态和增强学生与社会的融合能力,专业应当作到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到实际工作中学习经验,锻炼能力,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加快更新和完善教学设施及实训设备,加大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努力为学生营造真实职业氛围,力求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与环境。

(三)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工作

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专业应该坚持“教学、科研、团队的协调发展,学科、专业、课程的一体化建设”,开展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通过学校的课程学习,培养本科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同时注重校内交叉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通过联合开发项目,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开发与项目管理的能力。

积极开展与国内外著名软件公司、企业及高级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协作,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在学校和企业方面进行联合,建立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引进IT行业先进的大环境,培养学生掌握最先进的开发技术,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复合型高级计算机人才,力争在人才竞争中保持优势。具体探讨和形成以下的改革与创新思路:

(1)“3+1”的人才培养模式。

“3+1”的培养模式是我们在对学科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本科培养模式,前三学年以系统的理论学习、基础实验教学和选修课为主,后一学年以实践训练为主,学生根据各自的情况和兴趣,参加科研立项或教师的科研项目,加强现存的实践能力较差的薄弱环节。与“3+1”模式配套的还有三位一体的实践活动创新思路,对课程设置进行系统分析、深入思考,建立相对独立、不同层面、不同模块实验室(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科研实验室)以及专业实习基地,形成“课堂实验教学——课外科研项目实践——专业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活动模式。其宗旨是以学生为中心,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为一体,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该模式为培养适应计算机公司及企事业单位计算机开发所需的软件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提供了可操作的有效途径。

(2)“本科生、研究生探究式教学相结合”,培养本科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精神和能力。

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互动是推动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专业借助已获批的教学改革及相关探究式教学项目,积极组织学有余力的本科生与研究生联合申请科研立项和实验室开放基金,有计划地将本科生按照他们的兴趣爱好,逐渐吸纳到由导师、教师、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组成的科研课题组或特色研究小组,以科研项目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学术研究训练。

(3)以学科发展指导教学,建立“计算机应用与交叉学科新技术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学科交叉性,体现了与其他领域的技术相互渗透的必要性,这种跨学科的交叉应用研究更能激发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活力、更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科研潜力,拓宽领域合作是各个学科在教学改革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2.管理制度的改革

(1)实行专业责任制:明确专业建设目标,理清专业建设思路,切实制定和完善专业建设实施规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人才培养、课程改革与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学改革与管理等方面落实相关人员责任,落实专业建设经费,保证专业建设的预期目标。

(2)加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与跟踪调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中心,在统筹兼顾的前提下,重点加强专业毕业生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努力提高就业率,积极开展跟踪调查,多渠道了解信息,建立更加完善的毕业生社会评价反馈系统,加强专业毕业生的后续管理,进一步提高专业的影响力和社会声誉。

3.课程建设的改革

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最终要落实到项目开发上来,而这些必须经过“学习+实践+总结”的协同渐进和不断深化的过程,才能达到系统掌握和融会贯通,并由“基础训练”提高到“专业素养”,最终上升为综合能力。在理论基础和实践训练的协同学习过程中,案例学习与项目带动的一体化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科研兴趣,同时使学生自觉感知理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计算机应用专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起了基于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协同递进模式”的课程体系。

4.实践教学的改革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续,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培养本科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是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运用能力的唯一可靠标准。计算机应用专业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工程学科,因此十分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并视实践教学为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鼓励高水平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将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并将相关成果纳入考核与职称评定中。

本文通过分析以往本科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薄弱的症结,对构筑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研究,进一步形成了以下的改革与创新思路。

(1)跨校、跨学科的开放式实践教学基地,形成“基础—专业—社会”三层结构的实践活动模式。具体为:校内依托基础设施完善、技术领先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跨学科联合相关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进行实践教学的深度合作。校外依托长期合作单位的重点开放实验室和企业实习基地等,建成教学、社会实践、师资培训、技术开发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实践环境。

(2)构筑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具体为:通过课程实践、暑期开展大型课程设计、学生课外科研创新立项、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及各种电子设计大赛,全方位地提升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质量。并开展多渠道的合作交流模式,广泛整合利用业界优势资源、紧贴产业需求进行形式多样的实践合作,逐步完善专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进一步开展三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课堂实验教学与科研项目体系相结合、专业实践与毕业实习相结合、开放实践环境与学生科技创新相结合”。

(3)夯实学科基础,培养综合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素养。本科生的实践教育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立足之本。专业吸收国内外工科实践教学的先进经验,结合现代化的实践教学手段及现代各学科发展趋势,树立了“夯实基础、注重实践、培养能力、突出创新”的实践教学理念,立足于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实践环境为载体,突出学科特色,强调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教学与科研等方面的有机融合,逐步增强辐射作用,实现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4)建立并完善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创新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对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度要改变单纯的实验报告形式,注重对学生整个实践过程的考核,而不单单看学生的实验结果,关键是要考核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是否有了收获、是否锻炼了能力、是否提高了水平。因此我们采取开卷、闭卷、笔试、实际操作考试、实际制作、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等多种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另外,在实践环节建立校、院两级管理体系,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建立网络化实践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网上监控、网上指导和网上预约,建立起“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体系,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总之,专业建设中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除了本文所探讨的相关内容外,还涉及专业之间的通融性和相互支撑、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与开展、精品课程的建设、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材施教的具体措施等多方面的研究。因此我们将在进一步的教学改革中探索适合高校专业建设之路,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打造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努力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小牧:《创新专业学科建设思路 打造独具首都特色的应用型大学》,《中国大学教学》, 2007。

[2] 卢致俊、曾华、张海峰:《高职院校专业体系的特征及其构建》,《教育与职业》, 2006。

[3] 朱中华:《论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教育评论》, 2005。

[4] 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研究》, 2008。


(注:本文是北京市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和首都师范大学校级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