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立场、观点、方法,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探索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以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和“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当代形态。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分店”。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但仍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而不是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什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时又不是从书本、概念和抽象的原则出发,而是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与毛泽东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是对毛泽东同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重要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毛泽东同志带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艰辛探索中形成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成果,比如关于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关系,关于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许多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继承了毛泽东同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留给我们的重要思想成果,又以改革开放新的实践为基础发展了这些重要思想成果。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坚持
马克思和恩格斯适应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在批判地吸取前人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预见和设想。一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学说。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即(后来列宁界定的)社会主义社会;第二阶段或高级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二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做了科学预测。如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未来社会的“初级阶段”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在“高级阶段”上实行按需分配。三是提出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四是强调未来社会主义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社会主义和其他任何社会制度一样,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应当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及其科学态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列宁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践相结合,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一是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阶段划分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并且认为社会主义也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二是强调不同民族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具有特殊性。三是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例如,利用商品和货币,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提高生产力,夯实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四是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党的建设。列宁对社会主义实践作出的初步探索,特别是对“新经济政策”的探索,形成的正确理论成果,对我们今天正在探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这些重要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直接而重要的思想渊源。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科学社会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必然性的认识、对待社会主义的科学态度、对社会主义基础理论和基本原则的阐发与实践,为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方向,是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厚理论基础。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预见只是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设想;列宁、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也只是在早期社会主义建设短期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坚持和继承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又创新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与超越
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所在。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到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再到如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生动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回答和发展。“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开始重新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做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着的科学,并且在实践中进行了创造性发展,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强调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推进理论的创新,不断产生创新的理论,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二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创造性回答和发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者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始终的根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这一问题的创造性回答,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二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形成了科学的认识;三是创立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四是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
三是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创造性回答和发展。江泽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科学分析了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一部纲领性文献,对于21世纪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一是对党的性质和宗旨作出了新的规定和表述;二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把党的先进性建设放在首位,促进党的制度建设,着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三是对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新认识。允许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符合党员条件的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先进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
四是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创造性回答和发展。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对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新发展与新诠释,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是对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
三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也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
说它们一脉相承,是因为它们都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都坚持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都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为立论基础,都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说它们与时俱进,是因为它们都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总结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新鲜经验,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方面都作出了各自的独特贡献。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阶段性和系统性的内在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而展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独创性思想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