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vs技术引进: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评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国际技术扩散与技术进步

一 国际技术扩散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在开放经济系统中,一国或地区的技术进步同时受到国内和国际两大因素的影响。其中,国际因素对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尤为突出。因而,国际技术扩散便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加快技术进步的重要捷径。同时,充分有效的国外技术扩散可以使技术接受国在经济增长上收敛于技术扩散国,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可能赶超发达国家。

国际技术扩散是指“一国的开放能力通过消费和生产使用的各种方式为另一国使用、吸收、复制和改进的过程”(李平,2005)。国际技术扩散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有意识的技术转移,二是无意识的技术传播。关于国际技术扩散的研究最早出现在1960年,Macdougall(1960)在分析FDI的一般福利效应时,首次考察了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之后,Cooden(1960)和Caves(1971)分别考察了FDI对最佳关税、产业规模和福利的综合影响,其中多次提及技术溢出效应。Caves(1974)又根据技术扩散对当地厂商的不同影响,较早地全面区分了技术扩散的三种外在性。此后,Findlay(1978)、Koizumi & Kopecky(1977)成为该领域的主要贡献者。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积累,国外对国际技术扩散研究得比较深入和具体,其研究成果也较多地涉及国际技术扩散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但是国际技术扩散在理论上的借鉴价值要明显大于其在发展中国家中的应用价值。中国关于国际技术扩散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跨国公司的技术扩散方面。

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现代经济增长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后发国家和地区而言,其初始技术水平比较低下,因此,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成为这些后发国家和地区提高技术水平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国际技术扩散对后发国家和地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一是在静态意义上积累和提高了其技术存量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最大限度地缩小了这些后发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二是在动态意义上借助先发国家的先进技术的扩散和吸收,促进了后发国家和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其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某种可能路径。接下来,我们主要从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三个方面阐述国际技术扩散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影响。

(1)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技术进步的影响

当前,发达国家和地区是技术创新的主导国,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是技术追随国和技术模仿国。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要想提高其技术水平,一方面必须重视国内自主创新,另一方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利用后发优势,从而充分依赖国外先进技术源,可见,国际技术扩散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技术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技术的扩散表现为技术在以下三种形式上的扩散:一是产品技术扩散,是指借助原材料、设备以及最终产品的扩散;二是设计技术扩散,包括设计、蓝图等,目的在于为形成创造能力提供有用的信息和数据支撑;三是能力的扩散,技术能力包括“软件”和技术诀窍。

大量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通过国际贸易、FDI等渠道,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技术转移和扩散到本国,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生产水平,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技术进步。Grossman & Helpman(1991)研究了国际贸易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进口贸易有助于提高进口国的生产力水平,其作用机制如下:一是进口国无须对新的中间品支付额外的成本;二是刺激进口国对这些进口中间品的学习和模仿,甚至会研发出与之有竞争力的类似产品;三是扩宽了进口国与技术领先国之间的交流渠道,从而有助于进口国学习技术领先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等。除国际贸易之外,FDI也是技术扩散的一个重要机制。大量研究表明FDI的技术外溢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示范效应、联系效应和人力资本流动(Caves,1974;Haddad & Harrison,1993;Kokko,1994;Kokko、Tansini & Zejan,1996)。

(2)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技术创新的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通过FDI、国际贸易、专利申请及引用等国际扩散方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了本国和本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机制的形成。首先,FDI作为国际技术扩散的一种重要方式,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创新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可以模仿先进技术,从而进行不断创新;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中心,这大大推动了东道国的二次创新和改进型创新;人力资本的流动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创新。其次,国际贸易也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创新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竞争效应间接刺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厂商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从而减少对技术产品的进口依赖;通过国际贸易,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可以节约大量技术开发费用和时间,从而有助于其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国际贸易带来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创新主体内在意识、消费者消费习惯以及企业经营模式的改变,这些改变都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

除FDI和国际贸易之外,国外专利申请及引用也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技术创新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通过研究国外专利申请的文件,一方面可以获取重要的专利技术信息,另一方面还可以对国际研发趋势进行掌握,从而有助于有效避免自身自主创新的盲目性。国外专利的引用有助于直接提升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存量水平,从而加快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二次创新的进程。此外,国际交流、因特网以及科技杂志出版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创新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3)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般而言,产业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一产业在生命周期的发展,二是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国际技术扩散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也主要表现在单一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两个方面。

首先是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单一产业发展的影响。根据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生命周期可以依次被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而国际技术扩散对处于这4个生命周期的产业具有不同程度影响。一是国际技术扩散有助于市场对某些新产品潜在需求的认可,从而刺激一个新兴产业的形成。二是国际技术扩散使处于成长期的产业的技术发展迅速并逐渐成熟,从而扩大其产品的市场需求。三是国际技术扩散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增加其科技含量,从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发达国家通过FDI和国际贸易等方式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本国具有垄断优势的产业,且这些具有垄断优势的产业主要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言,其产业主要集中为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转移,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其从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

二 国际技术扩散机制

国际技术扩散机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技术扩散的静态机制,是指技术扩散的模式,也即技术扩散的渠道或者技术传播的载体;二是技术扩散的动态机制,这既包括技术扩散的各个阶段,又包括技术扩散的周期性。

(一)静态机制

所谓国际技术扩散的静态机制是指通过FDI、国际贸易及其他路径将国际先进技术扩散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的扩散,一方面在静态意义上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另一方面为其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某种可能性。

1.FDI与技术扩散

作为国际技术扩散的一条重要渠道,FDI主要通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设立分公司,从而将本国的先进技术无形地扩散到东道国,这有助于东道国的技术进步,属于经济外部性的一种表现,即所谓的“溢出效益”。

(1)FDI技术溢出效应

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研究发现,当地企业的劳动边际生产率与外企产量占其行业总产量的份额呈正比例关系(Caves,1974),此后的一些实证研究也发现,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技术进步有显著影响(Globerman,1979;Blomstrom & Persson,1983)。Lichtenberg et al.(1996)将FDI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输出型FDI,另一类为输入型FDI,并借助1979~1990年13个OECD国家的数据,实证检验了FDI的技术外溢效应,研究发现输入型FDI没能对东道国产生显著的技术外溢效应,但是输出型FDI有助于输出国获取先进技术。然而,一些研究却发现,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流入OECD国家的FDI对东道国产生了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如果说上述研究主要从区域层面考察了FDI的技术溢出效应,那么一些文献也从产业层面上研究发现了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性,如Baldwin et al.(1999)从产业层面上研究发现了输入型FDI的技术溢出效应,Savvides & Zachariadis(2004)从产业层面研究发现,国外R&D和FDI对国内生产率增长和增加值增长均存在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

不少研究发现FDI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那么有哪些因素决定了溢出效应的多寡呢?一些文献发现东道国的吸收能力的大小,尤其是东道国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是决定技术扩散成败多寡的关键因素(Bin Xu,2000),还有文献研究发现,东道国的政策、环境及产业水平也是影响FDI技术溢出效应的重要因素(Lipsey,2002)。然而,一些文献却得出了与之相反的研究结论,认为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生产率增长起了阻碍作用(Haddad & Harrison,1993;Kokko & Tansini,1996;Aitken & Harrison,1999;Aslanoglu,2000)。

综上所述,关于FDI技术溢出效应的检验,研究者尚未得到一致的结论,这一方面是因为研究数据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另一方面是因为研究对象的不同。但是,可以肯定的一个结论是,东道国的吸收能力是决定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关键因素,而东道国的吸收能力主要体现在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对R&D的投资两大方面。

(2)FDI技术外溢机制

归纳起来,FDI技术外溢的机制主要有:对国外技术的直接学习、联系效应和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当地化。

A.对国外技术的直接学习

FDI技术扩散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技术转移,二是技术溢出,其中技术转移属于自愿的技术扩散,而技术溢出属于非自愿的技术扩散。一般而言,在东道国公司与跨国公司签署的合作协议中都或多或少地包含关于技术转移的内容。研究表明,在技术合作过程中发生的技术转移均是双向的且积极的,之所以会发生技术转移,主要是因为技术诀窍的互惠性(Hippel,1988;Schrader,1991)。FDI主要是通过示范效应和人力资本流动两种方式对东道国产生技术溢出效应。研究表明,由于东道国企业会对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进行反求工程和模仿创新,因此,在跨国公司采用新技术会对东道国的竞争企业产生示范效应(Tilton,1971;Lake,1979;Riedel,1975;Mansfield & Ramo,2000)。此外,人力资本流动也导致了FDI技术溢出,这是因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招聘工作人员,并对这些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当这些工作人员从跨国公司流向东道国的其他企业时,就发生了技术溢出。

B.联系效应

一般的,跨国公司在技术上拥有绝对优势,当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的客户或者供应商产生联系时,FDI就会通过这种联系效应对东道国产生技术溢出。这种联系可以分为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两种。在前向联系中,东道国企业通过向跨国公司购买中间品,从而使东道国企业在无形中使用了国外先进技术。相对前向联系而言,后向联系是FDI产生技术外溢效应的主要方式。在后相联系中,跨国公司主要通过管理培训、质量标准化等手段将技术转移给东道国的供应商,从而导致FDI技术溢出效应。

C.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当地化

为了获取竞争优势和维持技术垄断的地位,跨国公司充分利用东道国相对低廉的人力资源等条件在东道国设立研发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技术扩散,其扩散机制如下:首先,研发机构当地化导致国外科技资源直接流入东道国,从而有利于东道国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其次,研发机构当地化的一种重要职能就是对技术进行修改,使之适合东道国的市场需求,这样有助于东道国对技术溢出效应的吸收;再次,研发机构在当地雇佣和培养了一批东道国的研发人员,随着这些研发人员的外流,技术溢出也就随之发生了;最后,研发机构当地化会与东道国的企业、大学乃至研究机构发生诸多合作交流,这些技术的双向或者多项流动有助于技术溢出,从而增强东道国技术创新能力。

综上可知,FDI是国际技术扩散的重要渠道之一,FDI主要通过对国外技术的直接学习、联系效应及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当地化等三种机制向东道国发生技术溢出效应,这三种机制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FDI技术溢出和东道国技术进步。

2.国际贸易与技术扩散

国际贸易是国际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的又一主要渠道(Coe et al.,1997;Jaumotte,1998),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通过与技术领先国之间的贸易,可以获得先进的生产设备和高质量的中间品,学习技术领先国的先进技术管理体系和方法等。现有理论和实证研究主要从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个方面研究国际贸易与技术扩散之间的关系。

首先,从进口贸易与技术扩散的关系来看,进口贸易是技术扩散的重要渠道(Coe & Helpman,1995),从技术领先国家进口先进技术产品不仅有助于降低东道国厂商的生产成本,还有利于增强东道国厂商的技术创新能力。总体而言,进口贸易对东道国产生技术扩散效应的途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间品的进口,二是国际技术贸易。研究表明,中间品进口是导致国际技术扩散的一条重要渠道(Grossman & Helpman,1991;Eaton & Kortum,2002)。这是因为,东道国进口技术领先国家的中间品时,不仅可以利用技术领先国家中间品中含有的专业技术知识,还可以节约本国的研发成本。但是,一些研究也表明,中间品进口对东道国的技术扩散效应是受到诸多限制的(Blalock & Veloso,2004),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间品中仅仅包含部分技术知识,东道国通过反求工程等手段无法获得全部的技术知识(Bresman et al.,1999;Madhok & Osegowitsch,2000)。第二,仅仅通过反求工程、观察等手段无法获得中间品所包含的核心关键技术,这些核心关键技术往往需要东道国长期的研发经验积累或者是直接向国外学习而获得(Cohen et al.,2002)。第三,为了规避东道国企业的竞争,国外厂商会采取种种手段抑制中间品技术扩散的规模和速度。第四,东道国厂商进口国外厂商中间品的初衷在于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因此不会对中间品所包含的核心技术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也就大大降低了中间品技术扩散的规模和速度。综上可见,向技术领先国家进口中间品会对东道国产生技术扩散效应,但是,这种由中间品进口导致的技术扩散效应会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国际技术贸易是进口贸易对东道国产生技术扩散效应的又一途径。国际技术贸易是国际技术转让的一种主要形式,由国际技术贸易导致的技术扩散不仅会对技术引进国的技术存量产生积极影响,还会刺激技术引进国的二次创新。

其次,从出口贸易与技术扩散的关系来看,出口贸易也是技术扩散的重要渠道之一。这主要是因为,国外客户为了获得低成本且高质量的产品,通常会对进口商品制定比东道国客户更严格的技术标准,且会对东道国的供应商提供相关技术援助,这样东道国通过出口贸易提高了自身的技术水平,从而产生了技术外溢效应。

3.其他途径的技术扩散方式

外国专利申请及引用也是技术扩散的主要方式,其中国外专利申请是国际技术扩散的方式之一,因为一旦一个国家接受了另一个国家发明者对其专利申请的注册,这就意味着该国有运用该技术的意愿。而国外专利引用是国际技术扩散的一种更直接的方式,这是因为国外专利引用的频率不仅体现了所引用国外专利的重要程度,且外国专利的引用频次与技术扩散程度呈现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国外专利引用次数越多,则技术扩散也就越充分。研究表明,国外专利申请及引用不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力增长以及国际技术扩散均起到了重要作用(Eaton & Kortum,1996;Bin Xu & Chiang,2000;Hu & Jaffe,2001;Peri,2003)。其他途径的技术扩散方式还包括合资企业、因特网、科学技术杂志出版、国际交流以及技术人员的跨国流动等。

(二)动态机制

国际技术扩散的动态机制主要是指技术扩散的各个阶段,也包括技术扩散的生命周期理论。Burgleman & Maidique(1988)比较形象地描绘了技术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参见图2-1)。

图2-1 技术生命周期

他们不但将技术的发展阶段分解为六个互相关联的阶段: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应用开始、应用增长、技术成熟及技术退化,而且给出了厂商生产周期、厂商技术销售周期和主要技术应用周期的发展变化趋势。如图2-1所示,厂商生产周期、厂商技术销售周期和主要技术应用周期的峰值实现于技术成熟阶段,而厂商技术销售周期和主要技术应用周期分别位于厂商生产周期和厂商技术销售周期之上,这说明,技术扩散水平在上述各周期间具有一种依次向上推移的趋势。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以用来反映国际技术扩散的过程。一般而言,产品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以下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产品的发明和创新阶段,在这一阶段发达国家在国内生产产品,其产品主要在国内销售,且在该阶段其产品的生产能力逐渐达到最大。第二阶段,由于产品在发达国家国内销售水平出现下滑,在该阶段时发达国家不得不将产品出口给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但是在该阶段产品尚未实现在海外的生产。第三阶段,产品在发达国家内部的销售水平开始出现大幅度的下降,且在该阶段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产品开始实现生产自给,因此,发达国家主要将产品出口给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第四阶段,由于产品在发达国家国内的生产水平维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因此,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市场主要由新兴工业化国家来提供。第五阶段,发达国家的国内产品市场面临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出口竞争,而此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产品也能够自给自足。第六阶段,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生产逐渐让渡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始向全球出口。

综上可见,国际技术扩散开始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第二阶段。首先,技术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扩散。其次,新兴工业化国家通过各种渠道掌握了商品所含的技术,当新兴工业化国家具有独立生产能力之后,第一次国际技术扩散也就产生了。最后,发展中国家在积累了足够的技术经验和开发能力之后,开始引进和开发技术,当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具有独立生产能力之后,第二次国际技术扩散也就产生了。

三 国际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国际技术扩散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等有重要意义,但是,国外先进技术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产生技术扩散的规模和效果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总体来说,这些限制因素可以归纳为两大方面:一是来自技术扩散国的限制,二是来自技术吸收国的限制。

(一)技术扩散国的限制

作为技术扩散国的发达国家为了达到技术垄断的目的,会采取种种手段来阻碍核心关键技术的扩散。比如,发达国家可以通过立法的手段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出口进行严格限制,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无法获得核心技术。发达国家也可以通过商品法规、技术标准等手段对进口商品进行严格限制,从而通过技术性贸易壁垒达到限制核心技术扩散的目的。发达国家还可以将符合新标准的核心关键技术申请专利,从而通过专利手段达到技术垄断目的。此外,当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生产同类产品的生产商成为发达国家潜在竞争者时,为了保持其市场份额,发达国家会采取种种措施限制核心技术的扩散。发达国家对核心技术的垄断和对技术扩散的限制进一步扩大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

(二)技术吸收国的制约因素

与研究技术扩散国的限制相比,学界似乎更加着迷于对技术吸收国制约因素的探索。这是因为,对技术吸收国而言,其自身的一些不足和缺陷导致其尚未能充分吸收利用扩散的国际技术。总体来讲,来自技术吸收国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市场体制、市场结构、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吸收能力、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等。不少研究都探讨了东道国的技术吸收能力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对技术扩散效果的影响。

研究表明,国际技术扩散的效果和效率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东道国的技术吸收能力。如一些研究利用墨西哥工业数据发现,国际技术溢出与东道国技术吸收能力显著正相关(Kokko,1994)。一般而言,研究者都从人力资本投资和研发投资两个方面来衡量东道国的技术吸收能力,从而探讨东道国技术吸收能力对技术扩散的影响(Keller,2002;Crespo et al.,2002)。研究显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技术吸收能力上大多存在以下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偏低,二是研发资本投资水平不足。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偏低的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严重阻碍了其对国际技术扩散的吸收(Xu,1999;Howitt & Mayer-Foulkes,2002)。此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也决定了其从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的能力,人力资本水平偏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只能进行模仿,而再进行自主创新会力不从心;人力资本投资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则可以进行自主创新(Datta & Mohtadi,2003)。另外,国内研发的投资水平是东道国当地厂商获取国外技术的必要条件(Cohen & Levinthal,1989),而研发资本投资水平不足也是阻碍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国际技术扩散吸收的主要因素,国内研发投资水平越高,则东道国与技术主导国之间的生产率差距也就越小(Griffith et al.,2000)。此外,国内研发投资水平不足还容易导致东道国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

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扩大也是限制国际技术扩散的重要因素,两者之间的技术差距越大,就越容易产生技术溢出效应。但是,如果两者之间的技术差距过大,则会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技术吸收能力的不足而影响技术溢出水平(Findlay,1978;Griliches,1979;Damijan et al.,2003)。此外,有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之间巨大的技术差距会伴随着低程度的部门竞争,从而阻碍技术扩散(Kokko,1994,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