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21世纪中美在朝鲜安全问题上互动的新特点
在21世纪最初的10年里,中美在处理朝鲜半岛安全问题上的互动呈现出一系列新趋势,值得我们审视和思考。
首先,在朝鲜半岛安全问题上,中美互动的方式日益多样化和机制化。21世纪中美在朝鲜半岛安全问题上合作的新形式,主要表现为首脑外交和对话外交。根据有关统计,从2002年初到2008年底,两国首脑先后在14次会晤和13次通话中讨论了朝核问题。在对话机制方面,中美战略对话的角色显得尤其重要。双方在2006年10月朝鲜进行第一次核试验后开始积极关注朝核问题。同年11月第三轮美中战略对话将朝核问题的应对方案以及六方会谈作为中心议题,为此,朝核问题专家、美国国务院助理国务卿(负责裁军以及国际安全事务)罗伯特·约瑟夫(Robert Joseph)特意参与讨论。中美通过首脑外交以及对话机制的沟通和合作促进了六方会谈向前发展,为朝鲜半岛的无核化和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双方互动更多采取多边化的形式。实际上,朝鲜半岛安全问题是一项很复杂的议题。中美在此问题上除了要考虑中美双边关系外还需要考虑朝韩关系以及中朝和美韩传统关系。冷战结束后,中韩建交,两国关系取得了积极进展,美朝关系也迎来了机遇,使中美两国对此地区的预测和判断越来越困难。进入21世纪后,朝鲜半岛安全问题重新国际化并多边化。2002年朝核问题再次浮现,布什政府吸取20世纪90年代朝美对话的教训,决意通过多边手段来处理朝核问题。美国在敦促中方积极参与的同时,也将多边会谈作为处理朝核问题的新形式,并引入了日、俄两个新的参与者,使得朝核问题更为多边化,也使中美间的互动关系越来越复杂。
最后,中国角色和作用的凸显。在1993~1994年的第一次朝核危机中,中国一度保持旁观者的立场,主张朝核问题应由美朝解决,认为朝核问题只是朝鲜与美国谈判的一张牌,朝鲜核武装的可能性不大。不过,2002年朝核问题的再次浮现,使得中国对此问题的态度逐步变得积极,并意识到朝鲜核武装的决心,从而开始关注美国对中国提供的有关朝鲜核能力的资料。2003年2月,王毅访问平壤,要求朝鲜冻结核设施。根据相关统计,21世纪最初的10年里,中朝共20轮互访会谈中的8轮会谈在两个月内取得了三方会谈以及六方会谈的成果。
中国对朝核问题态度变化的原因有三个。第一,中国的崛起。随着中国国力和全球影响力的提升,中国确立了新的安全观,认识到自己在此问题上具有的外交力量以及应该扮演的角色。中国在半岛问题上采取何种态度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和重视。第二,美国因素。有关研究指出,布什政府的不断敦促和游说,美国在朝鲜半岛采取的极端军事行动,以及两者带来的中方对朝鲜半岛局势恶化的担忧,都对中国的态度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三,攸关方关系的变化。自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在朝鲜半岛上的沟通自然而然地起到了朝韩之间的桥梁作用,形成了“(朝—)中—美(—韩)”的沟通轨道。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方间的某些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平壤向来拒绝在安全问题上与首尔对话,而朝美关系也仍然停留在重启和中断的低级阶段。相反,中韩自1992年建交以来双边关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虽然两国安全关系的进程远不如经贸关系的发展,但双方也开始就此积极交换意见。作为目前唯一的最有效的平壤通道,中国在朝鲜半岛的活动空间与过去相比得到了扩展,增强了中国作为“东北亚网络中心”(communication hub)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