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1.农村与乡村不同内涵以及城市化发展过程界定
农村和乡村都是与城市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的孪生概念。一般意义上,二者被混用的情况比较多,在空间概念上都被简单定义为“尚未城市化的地区”。本研究依据承担和履行功能的不同,将同样是作为城市以外空间的农村和乡村区分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农村以及后工业化和现代社会的乡村。农村是特定的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区域,或者是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们所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与农村空间概念表达色彩不同,乡村是带有文学性的空间概念表达,它强调的是居住在城市以外人们生活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城市化既包含外在的以人口机械迁移为特征的物理过程,还包含内在的以人口迁移为载体的城乡文化经过矛盾碰撞而熔合、升华最终统一为新型城市文明的化学反应过程。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文明、先进的生活消费习惯、文化价值观念等不断通过城市辐射带动向农村渗透,通过在社会有机整体中肩负不同社会和经济功能的两个组成部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物理迁移和化学熔合,最终出现新的社会结构划分,满足人们对区域功能的不同需求。城市化进程中不能简单地强调和重视物理过程而忽视化学过程,否则必然难以促成超越城乡狭隘自我的、整个社会公有的、能够维系城乡和谐的共同文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就变得难以调和。
2.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进程关系明晰
从理论和国际发展经验上,本研究认为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进程之间存在着局部与整体、次要矛盾与主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即与城市化战略性相比,新农村建设具有调整性和从属性,是策略性的。建设和发展农村,需要顺应城市化进程,以城市发展的水平来确定农村应担负的功能,以城市发展的能力来定位农村建设的目标,以城市的功能转变要求和建设目标来制定农村建设的优先次序。城市化阶段的城乡问题是无法各自“隔离”开来解决的,城市应该来主导农村发展,农村建设必须服从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新农村建设并不是孤立事件或临时任务,更不是单纯的农村事务。新农村建设策略应该是以建立在区域差异性基础上的城市化水平为轴线,通过区域功能分工实现城市功能的延续,从而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达到城乡一体化境界。
3.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阶段识别与城乡二元结构地区分类
一般意义上以人口结构改变衡量的城市化水平不足以很好地说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发展关系,也就无从论证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快慢与否。从人口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非农化关系测度中,本研究提出综合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方法,对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阶段进行识别。在此基础上,从经济二元性、生活二元性以及公共产品供给二元性三个方面综合量化分析西部地区城乡关系的时空特征,并依据二元综合对比系数的变化趋势,将西部地区分为五种类型。
4.西部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进程契合内涵以及契合机制阐释
源自传统农业的价值和伦理观念,在农业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层面,在国家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制度层面,以及在城乡统筹的理念层面构成的三个“同心圆”的文明形态形成过程中,被工业文明生发而出的新型城市文明逐步以扬弃的方式所取代,形成超越城乡狭隘自我的,整个社会公有的,涉及政治理念、价值和审美等内涵的城乡和谐文明,即新型城市文明。新型城市文明的形成是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而新农村建设正是服务于这一进程。最终,在社会有机整体中肩负不同社会和经济功能的两个组成部分(城市和农村)之间通过物理迁移和化学熔合之后出现新的社会结构划分,满足人们对区域功能的不同需求。总之,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的契合是一个长期的从矛盾碰撞到和谐一致的过程。基于此,本研究从农村的内生动力、城市的外生助力以及两者之间的互促动力探讨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进程契合的动力机制,从政策制度支持、文化观念支持、基础设施支持、生态环境支持角度探讨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进程契合的支持机制,从而对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进程契合机制进行阐释。
5.西部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硬件”契合评价和“软件”契合评价
关于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系统计量评价,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和普遍认同的指标评价体系,并缺失新农村建设政策实施前后实践结果的时序检测,自然难以有效破解城乡和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目标和任务方面的进程设计问题。本研究以“西三角”地区的重庆、四川、陕西为研究对象,设计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两个方面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硬件”契合评价的一级指标体系,分为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社会发展、生活质量以及结构、政策八个二级指标子系统,并扩展为三十六个三级指标,从城乡经济、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发展结构、政策导向等既反映城乡发展水平的显示性指标又决定城乡未来发展动力和方向性的分析性指标出发,通过二阶段时序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各指标子系统得分与城乡契合综合评价得分。
针对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存在的目标确立、方式选择、角色定位误区,从对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满意度评价、经济组织方式转变、家庭生活方式转变、城市生活意愿四个方面设计了包含主观型和客观型的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进程“软件”契合指标体系,对陕西宝鸡市千阳县、重庆万州区、四川眉山市仁寿县三个地区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建立基于因子分析之上的农户新农村建设认可度的Logistic回归模型,得出结论:不同经济组织方式和生活方式对农户新农村建设认可度有优先次序性。
6.西部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进程契合方式创建
针对目前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模式是以农村基层为主导,全面铺开的方式,本研究认为这既不符合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的内在逻辑关系,又不符合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阶段城乡功能分工的要求。因此,本研究提出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应该依照城市化发展规律设计新农村建设政策实施基本方式,并以西部地区整体发展水平的阶段性提升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为依据设计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进程契合的适应性方式。目前,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应遵循城市主导方式,围绕中心城市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在此基础上,依据城市化发展水平以及城乡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将西部农村地区划分为城市近郊区、传统农业区和偏远落后区,并提出具体契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