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与创生:“村改居”社区组织建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一 中国话语下的现实问题

本项研究课题的题目为:“城市化进程中‘村改居’社区组织建设研究”。我把“村改居”社区组织建设置于城市化进程中或背景下进行研究,是有一番考虑的,有必要在“导论”中作些说明。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国许多城市周边的村成建制地实现了“农转非”,农村建制的“村民委员会”改为城市建制的“社区居民委员会”。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谓的“村改居”。

“村改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特色”的话语。那么,为什么要“村改居”呢?理解这一点,有必要从城市化切入。

城市化,在我国也称城镇化[1],其通行的理解是指人口由农村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工业革命之前,尽管早就有了城市,但人类生产和生活以农业和农村为主。工业革命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人类生产和生活开始向以工业和城市为主转变。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促进,引发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变迁,同时导致社会结构、组织、制度的适应性变化。在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号角的吹响,我国城市化重新起步。特别是1992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全面启动,城镇化更是进入持续发展的快车道。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前世界银行副行长斯蒂格利茨甚至这样说:“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中国的城市化或城镇化,其规模之大为人类历史所未有,不仅是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且会影响世界。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顺利推进并完成城镇化,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目前,我国城市化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农村人口自发进城从业和生活,并逐步市民化;二是“村改居”,即出于城市化的需要,将城镇周边的农村人口成建制地由农村户籍转为城镇户籍,原农村建制的村民委员会改为城市建制的居民委员会。“村改居”始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在城市化快速推进和城市不断扩张的背景下,“村改居”工作也在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下如火如荼地进行,在旧村改造、村民转职转产、集体资产产权改制、社区新型组织培育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这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主题。其实,不仅城市要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城市化和“村改居”也应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2013年全国“两会”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明确提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理念,其深刻用意就在于此。

“村改居”是城乡二元体制依然存在条件下国家快速推进城市化的重要举措。但“村改居”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跨过一道道“坎”,不会也不可能全程凯歌。随着这项工作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已经凸显出来,引起决策层、学术界、基层工作者乃至“村改居”社区新老居民的广泛关注,社会上也有各种议论和担心。如何使城镇化的路走得更好?如何使“村改居”的路走得更好?人们都以各自的方式进行着思考。

显然,“村改居”不是简单地换块牌子(将“村民委员会”变更为“居民委员会”)或居民户籍的变更(由农民变为市民),也不只是道路、居住环境、活动场所、居住格局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同时也要在组织管理体制、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社区对接;就村民而言,又是从业领域、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转变。可见,“村改居”虽然从表象上看发生在村域范围内,但实质上是大社会层面上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要求,因而是全方位的农村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有的城市提出“居住社区化、从业非农化、资产股份化、保障社会化、素质市民化”,大体包括了“村改居”的一些主要任务和目标,但不是全部。事实上,社区组织建设也是“村改居”建设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其建设质量对于“村改居”乃至城市化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