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经济改革是从1978年的包产到户到逐步放开农产品购销价格开始的,到2000年加入WTO承诺开放农产品市场,至2004年国内全面放开粮食价格,最终2010年正式降低鲜草莓等6个税目商品的进口关税。可以说,农业一直都是中国改革领域的先头阵地,时至今日,农业俨然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市场中开放程度最高的一个领域。然而,这样一个几乎可以看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典范的产业,近年来却因为食品安全、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农民收入提升缓慢等问题,饱受社会各界的诟病。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产品供应链本身具有“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形结构,再加上中国农地细碎化因素导致的经营高度分散,带来经营者遭遇交易地位、信息和利润流失的三大“黑洞”。为了消除这些“黑洞”,供应链管理就成为一种备受学术界和实践界瞩目的管理手段。然而从实践上看,虽然采用了产业化运作模式的农业龙头企业在改善农业生产效率、运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提升产品附加值以及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但同时也暴露出上游生产环节不稳定、信息沟通不充分、集成化的动态联盟运作欠缺等问题。同时,从学术界来看,虽然近年来出现了大量以农产品供应链为对象的研究文献,但是,这些研究大都还停留在对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概念、理论进行界定和引进的阶段,主要体现为:①直接套用或借鉴源自针对制造业及服务业的一般供应链及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结论,并探索这种供应链组织理论在中国农产品领域应用的研究;②应用中国数据,采用实证方法对国外相关理论进行验证研究;③运用运筹优化方法对农产品供应链相关的营销、库存及物流进行决策优化研究。但是对于实现供应链稳定运作的前提——供应链成员合作关系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匮乏,相应也就缺乏如何建立及促进这种合作关系的相关研究。
作为笔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本书针对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转变,首先从农户与企业合作关系形成的宏观背景入手,最终聚焦到对农户与企业合作关系的研究上。通过建立理论假设模型,并由此设计详细的数据收集方案,最终运用相关性分析、层次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对这种合作关系的影响路径进行了研究;在此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书还提出了利用关系契约优化促进合作关系;在合作的基础上建立泛供应链的集群式信息平台;由于强制性产品追溯信息可以帮助供应链获得更大的信息共享水平,因此建议政府尽快针对农副产品出台强制性政策的意见和建议;最后还针对供应链组织的应用提出了具备参与应急救援优势的应用扩展建议。
全书除第一章和最后一章分别为研究背景介绍和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以外,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篇,介绍本研究的相关理论及已有研究综述(第二章);第二部分为实证篇,由三个实证研究组成,分别是宏观的背景数据分析(第三章)、中观的企业数据分析(第四章)、微观的农户与企业一线人员调查问卷分析(第五章、第六章);第三部分为应用篇,分别是契约优化(第七章、第八章)、信息共享分析与信息平台建设(第九章)和供应链组织的应用扩展(第十章)。
本书是在笔者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产品经营企业与农户合作关系研究》基础上经过扩展、完善而形成的。在此谨向在研究过程中给予笔者大量帮助的上海财经大学谢家平教授、王玉教授、蒋传海教授、卢志坚博士、葛夫才博士、迟琳娜博士、王永伟博士、梅林博士、李京博士,以及资助本书出版的云南财经大学科研处表示诚挚的感谢!
刘胜春
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