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省崛起:中原经济区论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将建设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思考与建议2010年11月19日,在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率领的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来豫调研中原经济区座谈会上的发言。此次座谈会,河南省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后,安排三位河南专家发言,笔者是其中之一。

学习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有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构想,与国家“十二五”发展大局和战略部署紧密相连,完全吻合,高度一致。建设中原经济区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大局的需要,应当引起各方面更多关注和支持。

一 将建设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理由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了几大战略:一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二是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战略,三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这几个战略,都需要选择部分特定区域进行探索、实验和示范。中原经济区是我国重要的内陆战略腹地和人口密集区、粮食主产区,在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步推进“三化”战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应当尽快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

1.中原经济区是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点区域和最佳实验区

《建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要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着力拓展内需增长新空间。

由此可以判断,我国历史进入了新的阶段(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新阶段),进入了新的拐点(从出口拉动到内需拉动)。从目前研究看,扩大内需的战略将至少实施10年,将伴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过程。

当年,为了实施扩大开放战略,中央选择建设4个特区、开放13个沿海城市等重大举措,给予“先行先试”的许多优惠政策,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带动了全国的开放。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并不比扩大开放简单,要克服许多体制机制障碍,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更多,更需要选择一些地方早走一步,“先行先试”,取得经验。这些地方,应当是内需增长新空间大的区域,对全国影响和带动作用大的区域。一些地方也应当站出来,为国家新的发展战略的实施做出贡献。建议中央建立扩大内需战略实验区、示范区。中原经济区人口密集,消费潜力巨大;城镇化水平低,发展潜力巨大,是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点区域和最佳示范区。

2.中原经济区是国家同步推进“三化”的重点区域和最佳实验区

《建议》指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进程。必须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挑战性的新的发展命题。实现“三化”同步推进的关键,是改变农业现代化严重滞后的状况。而农业现代化,包括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增长方式集约化、经营方式市场化、生产组织社会化、劳动者智能化等。实现这“六化”,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需要破解。为此,同样应当选择一些地区进行探索、实验、示范。这些区域应当是农业板块大、比重大的区域,农业发展比较先进的区域,“三化”协调工作基础好的区域。河南省是全国第一粮食大省、农业大省,在“三化”协调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承担重要责任,如在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里,河南省粮食增产任务155亿斤,占全国的1/7。可以说,中原经济区是国家同步推进“三化”的重点区域和最佳实验区、示范区。

3.中原经济区是国家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点区域和最佳实验区

《建议》要求:引导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发展。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部分城市化地区要优化开发。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化地区要重点开发。

在主体功能区的“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区域里,河南多数地区属于“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区域,所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河南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另外,《建议》在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面,改变了过去“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的提法,要求“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中原地区城市体系合理,中小城市发育完善,在国家推进新一轮城镇化过程中,将会赢得更多发展机遇和空间。

特别要指出的是,实施主体功能区的思路,在国家“十一五”建议和规划里,就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表述,但5年来,这一思路和要求并没有按照预期顺利进行,这同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博弈有关。我们应当有忧患意识。要顺利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不能再局限于一般号召、一般部署,而是应当选择特定的区域进行探索和实验,尝试建立适应主体功能区要求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规划体系,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和利益补偿机制。中原地区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空间表明,它是国家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点区域和最佳实验区。

二 对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表述表达要准确和科学

1.中原经济区是客观存在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但不能说“古已有之”

作为地理概念,“中原”古已有之。但作为区域经济的概念,建设中原经济区是时代的命题。河南某报载文称(大意): 2100年前,《史记》太史公云:“中原是个经济区。”司马迁笔下的所谓“经济区”仅仅是个地理概念而已,与当下的功能型经济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具有发达的经济联系,在全国区域格局中担负专门职能)没有任何可比性。不要把地理概念与区域经济概念混淆了。

2.构建中原经济区十分紧迫,但不能用“中原塌陷”“中原洼地”描述现状

有的同志为了说明构建中原经济区的必要,大讲现在“中原塌陷”“中原洼地”等,希望得到同情和救助。这不符合实际。七八年前,我们在研究中原崛起时用过“塌陷”“洼地”之类的用语。时过境迁,情况有了很大变化。一方面格局变了,中西部的地位显著提升,河南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型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另一方面局面变了,中部与沿海地区在机制政策等方面的差距在缩小,在区位资源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在扩大。河南正呈现出非常好的发展态势、趋势和气势。在新的情况下,仍然“套用”七八年前的用语和概念,显然不合适。

3.中原经济区有望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但不宜说“成为中国第五增长极”

河南省有媒体载文宣称,中原经济区将“成为中国第五增长极”。这也是不靠谱的事情。众所周知,中国沿海有三大增长极,近年来,一些地方和学者谈论到“第四增长极”问题,基本上属于自言自语,莫衷一是,如东北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西三角”地区等,都被议论为可能的“第四增长极”。增长极是在发展中形成的,不是自封的,也不是互封的,我们不要去凑那个热闹。即使公认的三大增长极,也没有严格的排序,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座次”,仅仅具有象征意义。所以,在刚刚提出中原经济区构想时,在“第四增长极”花落谁家还不知晓时,就提出什么“成为中国第五增长极”太没有意义,也太草率了。可能的格局是,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内陆地区形成以中原经济区为中心的中部地区北部增长极、以长江中游经济带为中心的中部地区南部增长极、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为中心的西北增长极、以成渝经济区为中心的西南增长极等四大增长极,从而与沿海的几大增长极相呼应,使我国的区域布局得以完善。

三 建议国家出台文件,制定纲要,支持和统领中原经济区建设

在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步推进“三化”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区域优势更加明显。“中国之中”的区位、第一粮食大省的地位、1.5亿的人口规模,文化的底蕴与丰度,这些都是其他区域不可比拟的。在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10年里,中原地区将承担更大责任,发挥更大作用。如果说,在我国改革发展的不同时期,总会有一些区域承担特殊使命,发挥特殊作用,成为国家振兴的新看点,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和预期是: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头十年)看内地,第二个十年看中原。国家支持建设中原经济区,是为国家培育新的增长极和带动极,对实现发展战略的转变,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为此,建议将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由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并制定《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指导、协调河南和相关省份共同努力,使中原经济区建设尽快取得实效。

(原载《科研专报》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