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Pad之道:无可替代的思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我们开发了一套“问题追踪”系统,来管理可能随时跳出来的难题。一个问题出现时,我们会给它编上序号,然后输入到数据库。第一步是“开放”问题,下一步则是相关组件或系统的负责团队发声,表明他们已在“解决”问题。当他们找到处理方案,发现问题的一方会“验证”该方案是否能解决问题。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后,我们就会“关闭”这一问题。

回日本后,我获悉自己将负责开发依靠电池驱动的PC产品。推动开发这一品类的主要动力,似乎是IBM与哈佛商学院的合作关系。哈佛商学院在推动商业领域的技术应用方面可以说是领头羊。比如,全球首款电子表格软件VisiCalc(全称Visible Calculator)就是诞生在哈佛商学院,后来VisiCalc又被当时的最尖端技术Lotus Notes取而代之。

1984年3月,哈佛商学院教授沃伦·麦克法伦(Warren Mc-Farlan)在《哈佛商业评论》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信息技术将改变竞争方式”的文章。当时仍是信息技术的黑暗时代,文章描述了信息技术通过帮助企业差异化产品,进而赋予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当时,鲜有商业人士能看到计算机的发展潜力和重要性。麦克法伦是最早一批倡导计算将改变商业的人。

从1984年开始,我们向哈佛商学院销售“手提行李”式电脑。学校希望800名学生人手一台。根据不同型号及其配备的各种外设装备,每台电脑差不多重达16千克,学校为此特意提供了类似机场用的行李推车。因为电脑经常出现故障,IBM在哈佛建立了售后维修中心。这些电脑的用途也极其有限,而且拔掉电源插头,机器就会停止工作。还有屏幕显示,就是黑底黄字。想象一下,没有五彩斑斓的颜色,世界会是什么样?

这些设备运行微软DOS系统,全称为微软磁盘操作系统(Microsoft Disk Operated System)。后来又使用黑白版的Windows系统,界面上没有色彩明亮的图标来指导用户。系统字体并不清晰,确切来说是有些模糊。电脑不支持许多目前看来再基础不过的功能,包括存储音乐或照片。伴着智能机和平板电脑长大的年轻用户们,根本无法想象当时的局限性。

也许因为我们的设备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哈佛商学院开始转投Zenith,一个已经倒在了历史长河中的消费类电子公司,从1987学年开始采购该公司质量稍好的电脑。与哈佛商学院保持良好关系一直是IBM引以为豪的事情,因此公司希望再次敲开哈佛的大门。不久,哈佛决定面向不同制造商进行招标,为1991学年9月开学的秋季班学生提供新一代计算机,IBM迎来了机会。

当时,哈佛商学院的院长是约翰·麦克阿瑟(John McArthur),但在背后推动移动计算理念的应该是麦克法伦。他没有任何官衔,比如信息技术高级副总裁之类,但院长信任他,资深教员们也信赖他,因此他接手了招标工作,并拥有最终的决策权。

新的计算机主要用来帮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这是商学院的核心课程。学生们不仅要能在平时课上使用计算机,还要在残酷的期末大考中使用。这类考试时长达4小时,试题内容为案例分析,学生使用自己电脑上的VisiCalc软件分析数据。通常情况下,学生们要花两个小时阅读和分析案例,而后在计算机上写下结论。计算机不能联网,因为网络那时还很原始。

多年来,期末大考一直是后勤部门的梦魇,因为考试期间需要额外电源组保证“手提行李”式电脑的稳定运行,同时技术支持也必须到场,以防设备崩溃。学校很清楚需要一款优异的替代品。

我们当时还不知道消息,但麦克法伦心里已有三家候选公司:苹果公司、数字设备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以下简称DEC)以及IBM。

1985年,约翰·斯卡利(John Sculley)从百事可乐跳槽到苹果担任CEO一职,并将史蒂夫·乔布斯挤出了他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麦克法伦认为,苹果拥有“惊艳的产品”,但他随后表示,“可我们不确定,这家公司能否存活下去”。DEC位于波士顿,在融资阶段,一家由哈佛商学院教职工运营的投资基金向它投入了大笔资金。因此,它与商学院有着紧密联系。DEC当时正在开发一台名为Rainbow的计算机,但麦克法伦不相信他们真的会下决心开发Rainbow。事实上,短短几个月之后,Rainbow项目就无以为继了。

因此,IBM拿下了竞标。但我们真的能迈出下一步,做出真正意义上的便携式PC吗?IBM此前从未研发过这种设备。我们做了一个冒险决定,向哈佛销售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如何打造的产品。我们能否满足麦克法伦的品质规格要求?“哈佛买的东西要确实能用。”麦克法伦提醒我们。坦白讲,我们不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