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是一所大学
对于求学者而言,一所好的大学不仅能够给予学生受益一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哥伦比亚大学正是这样的大学之一。
通过入学申请,李开复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offer,由一个懵懂少年长成一个对未来充满希望的青年,并进入了大学,开始了人生新的征程。这段征程首先是地点由田纳西州橡树岭转移到了纽约州的繁华大都市纽约。怀揣着梦想飞到纽约时,映入李开复眼帘的是一个繁华、喧闹、光怪陆离的世界。古老的地铁、奇怪的建筑、美丽的中央公园、历史悠久的博物馆、精彩的百老汇演出,从世界各地移民过来的各种肤色的人群都聚集在这个有着奇异色彩的城市。
在美国偏僻的南方生活了6年的李开复,初到纽约时感觉一切都是新鲜、匆忙、充满活力的,一切都让人眼花缭乱、头晕目眩。
哥伦比亚大学像一座世外桃源,校园里苍翠的山林和红顶的楼房交相辉映,秀丽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优美的自然环境陶冶了同学们的情操,同学们多才多艺、活泼热情、幽默聪慧、热爱表达。一进入这所大学,李开复就被这里所吸引,并深深地喜欢上了它。
哥伦比亚大学里的哥伦比亚学院,是美国最早进行通才教育的本科生院,学校规定学生可以进入大二再选择专业,这样就给了每个学生通才的空间。正是哥伦比亚大学的通才教育让李开复在必修的人文课中获得了终身受益的知识,沉淀的人文精神扎根在李开复的灵魂深处,在他每次处于困难、消沉以及遇到难题的时候,都能够帮助他获得灵感,战胜困难,并影响到他以后的人生道路。
美国的大学教育依然延续高中阶段的自由、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老师们都是大师级的人文知识学者,他们不但不会有任何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反而会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在上课时鼓励学生辩论或者让学生和老师辩论,讲课过程中用开放式的思维来指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批判式思考能力,而且所有的考试都采用写论文的形式,而从不采取闭卷考试的方法。
李开复在哥伦比亚大学里学会了更深入地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从阅读中思考、从辩论中思考,从而获得了启示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内在能力。正如美国教育家斯金纳所说:“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最后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李开复在这里掌握的正是这种教育的本质。
影响李开复一生的思想出现在他大一时的哲学课上。当时的哲学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同学们阅读尼采著作,领悟柏拉图的思想,然后鼓励学生们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希望同学们通过辩论更深入地了解这些世界上伟大的哲学思想,进而慢慢修正自己的价值观。这位老师在课上曾说过:“知道什么是make a difference(制造不同)吗?想象有两个世界,一个世界中有你,一个世界中没有你,让两者的不同最大,最大化你的影响力,这就是你一生的意义。”这句简单的“让世界不同”的话,成为李开复以后人生路上的指南针和行动信仰,让他每次面对选择的时候都无比的坚定。
哥伦比亚大学在前两年,基本都在教授历史、哲学、音乐、美术等基础学科,李开复正是在这些基础学科中,找到了自己钟爱一生的乐趣——音乐。
在美国,除了音乐专业的院校,一般的大学都不把音乐纳入必修课,但是哥大却有音乐欣赏这门必修课。以前在台湾时李开复年纪还小,并没有机会接触古典音乐,而在橡树岭生活的6年中,虽然有时也会去听音乐会,但是毕竟哥哥嫂嫂工作比较忙,这样的场合并不会经常去。在哥大的音乐课上,李开复一下就被西方古典音乐深深地吸引住了。他狂热地爱上了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协奏曲,从《天鹅湖》的活泼到《第六交响曲》的缠绵,再从《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华丽到《1812》的壮观,无不让李开复心生向往。而最让李开复感动的是柴可夫斯基的《降B小调第六交响曲》,此曲中包含的希望、悲伤无不触动着李开复的神经,让他动容不已。
在音乐欣赏课上,老师不只是简单地播放音乐作品,对音乐表现出来的意境进行解读,还要求学生们去图书馆寻找作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其作曲时的思想感受,以及其个人的情感故事。老师鼓励学生们深入了解每个作曲家的心灵故事,让他们走出课堂,到城市里去寻找“现场音乐”。
正是在老师的鼓励和个人的热爱中,李开复走出了校园,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去林肯中心小音乐厅听音乐,也经常买便宜的学生票(大概20美元),坐在卡内基音乐厅最便宜的位置听音乐会。实在没钱的时候他就会站在学校的礼堂外面听学校交响乐队演奏。哥伦比亚大学的音乐课培养了李开复一种滋养心灵的习惯,在以后的日子里,对音乐的爱,一直如影随形地浸润着他。
聪明的李开复在哥大的各种文化课上游刃有余,但是却也遇到了让他措手不及、难以应付的课程——体育。虽然妈妈曾经是体育健将,但是妈妈的体育特长基因并未遗传给李开复。李开复在面对难以逃避的游泳课时,几乎创造了哥大历史上“游泳考试成绩最差的纪录”。
原来,在游泳健将们享受游泳课的“休闲”时,李开复却在艰难地学习如何让自己在水面上漂起来。而最要命的是游泳考试居然出了一道让大家用任何一种泳姿,在50米的泳池里来回游3次的考试题目。这对于李开复而言形同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李开复用勉强学会的仰泳,以大家无法想象的速度,在泳池里“漂”了三个来回。当李开复游完在泳池边气喘吁吁地休息时,老师都快睡着了。
在坎坎坷坷地经历了一年半的尝试后,李开复在大二下半年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运动——举重。在举重课上,老师一般让学生们在健身房里练习上肢的力量。当老师让学生们自己练习的时候,李开复和同学们就会在练习机器上定下最轻的重量,然后做得气喘吁吁就真的像是举了很重的器械一样,这样举重成了最能“投机取巧”的体育项目。
在文化课学习期间,李开复选修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代表之一——文言文。教授文言文课程的是一名中文造诣很深的纯美国人,但是发音不标准,所以文言文选修课的班里面总是充斥着各种口音的中文。在文言文课上,老师仍然是用启发思考的方式让同学们理解古人的哲学。这次学习古代文学的经历,也继续丰富了李开复的中文知识储备,进一步拓展了他中国文化的认知。
在哥伦比亚大学,李开复既学习西方哲学,又学习中国东方古代哲学,对中西文化的了解,开阔了他的视野,这对于成为一个“融会中西”的人是必不可少的文化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