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善良
善良是一种人类珍贵的思想品质,它也是一种软能力,印度特雷莎修女就特别具备善良的思想品质和软能力,她不仅获得了诺贝尔奖,而且成为人人敬慕的人。
请看她的名言:“你如果行善事,人们会说你必定是出于自私的隐秘动机,不管怎样,还是要行善事;你今天所做的善事明天就会被人遗忘,不管怎样,还是要做善事;你如果成功,得到的会是假朋友和真敌人,不管怎样,还是要成功;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不管怎样,还是要建设;你坦诚待人却受到了伤害,不管怎样,还是要坦诚待人;心胸最博大最宽容的人,可能会被心胸狭窄的人击倒,不管怎样,还是要志存高远;人们的确需要帮助,但当你真的帮助他们的时候,他们反而可能攻击你,不管怎样,将你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会被反咬一口,不管怎样,还是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献给世界。”
特雷莎修女虽然出于基督教信仰说了上面这番话,但表现出了她对善良的独到而深刻的理解:无私、忍辱、大度、从容,心无旁骛的行善……其中对特殊的传道士——监狱民警来说,不无启发,甚至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特别是像她说的“人们的确需要帮助,但当你真的帮助他们的时候,他们反而可能攻击你,不管怎样,将你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会被反咬一口,不管怎样,还是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献给世界”这番话对监狱民警来说,太贴切了。监狱民警所打交道的是罪犯,而这些人大都对监狱民警充满敌意,对监狱民警的帮助不但不领情,反而以恶意忖度,乃至视监狱民警对他们的帮助为软弱可欺。面对这样的对象,身处这样的情境,监狱民警所要做到的正如特雷莎修女所言,“他们反而可能攻击你,不管怎样,将你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会被反咬一口,不管怎样,还是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献给世界”。这个“世界”对于监狱民警来说,就是监狱改造事业,具体而言就是罪犯本人。善良是监狱民警立身之本。也是对罪犯实施改造之本。
罪犯是犯了罪在监狱的服刑人员。由于各自所犯罪行、出身背景、人生经历、认罪基础、文化程度等各种差异,呈现在监狱民警面前的罪犯改造表现参差不齐、积极与抗改并存,特别是入狱初期抗改一面占上风。面对如此复杂、变化多端的罪犯改造现状和问题,监狱民警应该持一种什么心态来正视与处置呢?回答是:应当以一种善良的心态来正视与处置。要用善良唤回罪犯失去的善良。美国第三十二届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年轻时曾在一个农场打工,农场主德里斯无故扣发他的工资,他将德里斯告上法庭,德里斯居然找人做伪证,使罗斯福输了官司,非但没有讨回应得的工资,反而搭了一大笔诉讼费。罗斯福成为总统之后,德里斯由于经济危机面临破产,因为名声不好,没人愿意为他担保贷款。他无奈之下找到了罗斯福,罗斯福二话没说就为他担保,使他得到救命钱。罗斯福的夫人责怪他不应该帮助这个恶人,罗斯福却对夫人说:“假如一个人真的善良,那么善良就是他的天性,这善良不会因为面对的是一个善人或者恶人而改变。面对一个恶人,自己也变得凶恶,这还是真正的善良吗?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看到,我们的善良不能因为恶人的恶而发生改变。”罗斯福这种处世的态度,这种待人的境界对于监狱民警来说更有值得汲取的必要。我们所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恶人,而我们善良的天性绝不能在这种环境中丧失掉,同时更不能在罪犯面前变得凶恶,以暴力、欺凌罪犯为乐。而应该是用自己的善良、博爱去融化罪犯心灵冷酷的坚冰,把他们从罪恶的黑暗之海拉向光明的彼岸。不错,罪犯身上是充满恶的,不然也不会到监狱来服刑,但是监狱改造旨在促使罪犯改恶从善,面对罪犯身上存在的种种恶,监狱民警要做的就是要用自身的善良唤回罪犯失去的善良,即以善扬善,而不能以恶治恶。要通过对罪犯的理解和关怀,对他们真诚相待,融化他们心灵的坚冰,在荒漠的心灵土地上,撒下善良的种子,并培育成材,使之完成由恶到善的转变。
人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势必会有所评价,此时,最难得的是对他人做出公允的评价,而一颗建立于公允之上的善良之心,不仅是对他人做出正确、合理评价的前提,更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以及与他人和谐共处的根本条件。一颗善良的心,看到的事物便是善的;而一颗缺乏善良的心,看到的世界则是邪恶。这一点北宋苏轼和佛印和尚的故事或许会给人一些启发。有一次,苏轼与佛印和尚两人盘足端坐,参禅悟佛。苏轼看着两腿盘踞静坐的佛印和尚,突然大笑不已,说:“大师,你现在的样子真像一堆牛屎。”佛印和尚听到此话后,并没有动气,而是对苏轼说:“居士俨然一尊佛也。”听到佛印和尚如此夸赞自己,苏轼很高兴。但高兴之余,又心生疑窦,因为佛印和尚向来与他开玩笑都是不甘下风的,这次如此谦让,实在不像他的一贯作风。于是,苏轼回家以后,就将此事告诉了他的妹妹苏小妹。本想借此炫耀一番,但不料聪明的苏小妹听完,便捂着嘴笑了起来。苏轼不明白她发笑的原因,便问之。苏小妹回答说:“哥哥好糊涂,还参禅论佛。佛印和尚的意思是:倘若人的心中有粪,那么看人便也是粪;若心中有佛,那么看到的也是佛。”这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人们看待外界事物,其实都是基于自我对事物的视野去理解的,但人们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心中对于外界事物的印象,就是事物的本然状态和真正面目。其实这是一种先入为主的主观主义错误,而之所以由主观主义做出错误的评价和认识,就是人们在评判事物、他人之前缺乏一个客观合理的评判标准。这就告诉我们,客观合理的评判标准十分重要,而是否具有客观合理的评判标准从根本上说又是源于是否有一颗善良的心。监狱民警如果缺乏那颗善意的心。自己心中盘踞着“牛粪”,目光所及当然会把服刑罪犯统统看作“坏蛋”“朽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的“坏蛋”“朽木”或许只能代表服刑罪犯的过去,但不能完全代表他们的现在,更不能代表他们的将来。而之所以会有这样先验的歧视性评价,来源则是监狱民警自己那颗缺乏善意的心,自己心中盘踞着“牛粪”。
就监狱罪犯改造而言,监狱民警是否拥有一颗善良的心,不仅关乎监狱民警是否对罪犯给出正确合理的评价,更关乎着警囚关系是否和谐以及罪犯未来的改造走向,如果监狱民警持有一颗缺乏善意的心,那么他眼中的罪犯也都是不可救药、不堪造就的坏蛋和朽木,也必然在行动上充斥着厌恶、鄙视和讥讽,这样警囚关系就不可能和谐,还可能会形成紧张状态甚至激化矛盾。所以,监狱民警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面对他改造的罪犯至关重要,而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是别无他途的必然选择。
监狱民警拥有了一颗善良的心,就可以对罪犯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就可以营造一种和谐的警囚关系,就会积极发现罪犯心中蕴藏的善良的一面加以发扬光大,以善育善。英国学者麦克莱有句法律格言:“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通过善良的培育,使罪犯形成一颗善良之心,这也是心中的法律,是有效防止他们重新犯罪的治本之策。
监狱民警拥有一颗善良的心,主要不在于空谈论多少宏大话语,更多的是体现在日常的工作中,在与罪犯具体接触中让罪犯感受到监狱民警的善意。有一个监狱民警每天在集合罪犯整队出工时,都忘不了给罪犯问一声早上好!一个好字,使得罪犯一天之中心里暖暖的,各项活动都走在前面。在监狱工作的民警,不要小看一个细微的善意,它可以犹如蒲公英在风中播撒的种子,瞬间在无数颗心灵里生根发芽,这会让罪犯生命的改造过程充满光明和温暖。因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对罪犯表达善良的愿望,哪怕是一个理解的微笑,一句问候的话语,一个鼓励的动作。
此外,监狱民警的善良不仅体现在改造罪犯身上,还应当广泛丰富地体现在认识世界、理解社会、与人相处等方面,要学会用善良的心去观察和对待周遭的一切。应该看到,我们当下所处的现实世界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既有真善美的一面,也有假恶丑的一面,甚至假恶丑的问题依然层出不穷,面对正确与错误、缺憾和不足、得意与失落、暴富与匮乏等多种社会矛盾的交织,监狱民警既不能熟视无睹,麻木不仁,也不能耿耿于怀、愤世嫉俗,而应当怀着一个善良的胸怀来坦然地正视现实的一切,以一种善意的、理智的目光来扫描和认识喜欢与不喜欢的所有事物,尽最大的可能散发自身的正能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当然,具备这样的人格品质是非常不易的。正如当代学者周国平所言:“我们最缺乏的品质也是善良,丰富,高贵。现在普遍缺乏善良,很冷漠,而且精神贫乏,人生追求非常单一,就是物质,还缺乏高贵。如果从前的哲人复活的话,来到我们这个时代,他们最怀念的品质一定就是善良,丰富,高贵,他们会为今天我们缺乏这些品质而感到遗憾。”
作为改造罪犯灵魂工程师的监狱民警,要让善良成为我们的精气神,使自己的人品熠熠闪光,既照亮自己,守护自己内心的净土,又照亮罪犯穿过改造隧道,改恶从善,拥抱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