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美国社会学的总体特征
作为曾经的英国殖民地,也是移民社会,美国基本上是一个未来导向的国家,人们没有共同的过去,有的是对共同未来的期待。因此,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对美国人来说,理想即是实在,反之亦然,而且是以个人为导向的。然而,情形好像并不是这么简单。Bellah等人(1985)在研究美国个人主义发展的一书《心灵的惯性》(Habits of the Heart)中即曾经明确指出,在美国,不管个人主义的信念是怎样被人们实际地予以实践,有一个核心成分是共同的:重视个人的尊严与强调个体的神圣性。但是,就美国社会实际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自盎格鲁-萨克逊人搭乘“五月花号”船移民至北美大陆以来,美国的个人主义所奉行的却是同时强调自赖(self-reliance)与共同体(community)的所谓“《圣经》与合众政体并重的个人主义”(the biblical and republican individualism)。易言之,维护与成就某种属于共同的“东西”(这可以表现于社区、自愿团体、教会或校友会等等)是对个人之主体性的基本内涵的展现,这可以说是相当“社会化”的个人主义,乃是把群体意识融入潜意识的一种个人主义形式。说来,这样的意识乃与美国作为一个移民社会的历史背景有关。当“白人”从临靠大西洋的东部一路往西部开拓,在寻求居所以安身立命的过程中,困顿与风险一直伴随着,生命与家产随时都受到严重的威胁(其中,最大的威胁即来自原住民——印第安人)。显而易见,面对这样险峻的情况,人们必须学会团结起来以自卫,强烈的社区意识也必然会随之产生,况且事实上也是迫切需要的。对于这样之社会心理情景的描绘刻画,最为写实且深刻动人的莫过于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流行一时的所谓“西部片”。譬如,1952年由Gary Cooper与Grace Kelly联合主演的《日正当中》(High Noon)即是其中的经典作品之一。
Vidich与Lyman也认为,基督新教(Protestantism)的精神根植于美国人的心目之中,强调的是犹如兄弟姐妹情的互助精神。就学术活动的范畴而言,这样的精神也着实影响了社会科学的操作,形塑了下文中将提到的教会社会学。推及整个国家的发展过程,这种精神使得宗教、国家和市民社会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极具神圣性的世俗政治—经济联合实体。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社会学成为了世俗化的神圣知识,同时也是神圣化的世俗知识,导致社会学一开始发展即强调社会改革与公共政策的推动和厘定(下文将有更为详细的讨论)(Vidich & Lyman, 1985:284)。
在此,让我借用J. W. Freiberg在为Franco Ferrarotti(1979)之《一种另类社会学》(An Alternative Sociology)写序时所提到的六项特征来形容美国社会,作为总结:1.缺乏封建社会带来的定型阶层;2.中产阶层相对众多与工人的阶级认同意识薄弱;3.个人和家庭明显原子化,且空间高度流动;4.重视个人责任的新教(特别是清教[Puritanism])精神是主流;5.具备强调个人(和家庭)独立自主的开拓者心灵(frontier mentality);6.肯定勤奋工作即可避免贫穷(Freiberg, 1979:1-11)。
倘若我们接受“任何的知识体系都是社会的产物,必然受到既有文化—历史条件的制约”这样的命题的话,那么,在Freiberg所描绘之这样特有的文化—历史背景的折冲下,美国社会学可以说是反映着潜藏在美国社会所展现的此六项特征中的文化底蕴——自由主义价值、实用取向、缺乏历史感、展现技术取向的信心(Ross, 1991:xiii),而如此这般的文化底蕴,简扼地说,则始于由农业转入工业、大量移民与西部开拓(自由、平等、民主参与)等等的历史条件的浮现之际。准此,英国社会学家Bryant即为美国社会学归纳出五个特征:1.个人主义:认为美国社会学是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如Cooley之镜我(looking-glass self)、Mead之强调心灵(mind)与自我(self)等即是;2.心理学主义:最为典型的莫过于Homans的化约论;3.主愿主义:社会是个人的意识产物,乃反映资产阶级认为人的自由意志是完全自主的意识形态。如Ward在《动态社会学》(Dynamic Sociology)一书中即强调人与自然、自我与社会的对彰;4.缺乏历史感:缺乏悠久的历史沉淀作为基础,以至于中学、大学课程不重视历史训练与对欧洲历史日益不感兴趣;5.肯定资产阶级的“共识”世界观,明显地体现在Parsons的社会体系说之内(Bryant, 1985:139-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