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2012年7月29日,由上海市学位委员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远东书院、研究生院共同承办的上海市暑期学校“第三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圆满落幕,给盛夏吹来一股清新又浓郁的学术之风。海内外、港澳台久负盛名的学界领袖,顶尖学府的大家名师,活跃在第一线的业界精英,开展为期14天的学术之旅。其间,来自海内外新闻传播领域的学界精英、业界领袖和110多所学校的300多名研究生、本科生欢聚一堂,进行了智慧的碰撞,焦点、观点的荟萃,知识的传播,共同分享追求学术理想的快乐。
借此良机,“首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也拉开序幕。论坛汇集了最前沿的研究思潮、最深刻的思想对话、最尖锐的观点碰撞,嘉宾云集,高朋满座,论坛与会者们共同经历并见证了场场精彩的“华山论剑”,充分享受着顶级学术饕餮盛宴。为此,从本辑开始,新增特色栏目“圆桌论坛”,旨在忠实记录、力求还原“圆桌论坛”的巅峰论战,以惠及更多读者。本辑“圆桌论坛”选编了“新媒体改变什么”和“微博的未来发展趋势”两个话题,既纵向呈现一种从过去到未来的时间史观,又紧扣当下最热的“新媒体”话题,尽可能全面、客观、辩证地给出参考答案。
“观点荟萃”旨在汇集国内外关于新媒体与社会的前沿论述,本辑“观点荟萃”精心选编了“传媒领袖大讲堂”和“圆桌论坛”嘉宾的精彩观点。这些观点彰显了嘉宾的真情实感,汇集了各种不同声音,是专家学者、业界精英独立思考、反复论证、久经沉淀的智慧结晶。
作为《新媒体与社会》经典栏目之一的“专题策划”,本期主打“风险沟通与危机传播”。“风动虫生”(“虫”隐喻危险);“险,阻难也”;“危,在高而惧也”;“机,木也”(生机)。古往今来,不同时期对风险和危机有着不同的理解,严格意义上的“风险”发端于15世纪资本主义航海与殖民探险活动时期,指因围绕悬崖航行而产生危险。伴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风险”开始向“风险社会”过渡,“危机传播”也应运而生。
对于“风险”难以一言以蔽之,本辑尝试多层面、多视角、多学科地呈现有关风险沟通和危机传播的研究,精心组织了一批研究论文。既有宏观层面的整体判断,又有微观层面的个案分析。宏观研究方面,本辑稿件分别从史学文献综述研究、生物社会学、哲学批判、新闻传播学等不同视角展开讨论;微观研究方面,分别讨论了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在风险沟通中的机制和作用,风险中的信息发布与管理,危机沟通的形象修复策略等。
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传播理念、传播模式、传播效果,甚至改变了人类的存在方式。新媒体犹如双刃剑,一方面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通过微博等新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多公众的意见表达变得畅通,甚至可以开展舆论监督,促进司法公正;能够助推舆论并激发新一轮舆论波。新媒体也悄然改变着人们阅读习惯,甚至对整个出版行业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一些弊端也逐渐暴露,并被人们所反思:老年人在“数字鸿沟”中逐渐被边缘化,草根话语权在微博中逐渐式微;微博在生产新闻的同时亦可能滋生谣言。本辑“学术沙龙”旨在详细解析和探索当今新媒体与社会前沿理论问题,并围绕上述新媒体时代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展开研讨。
“案例研究”对近年来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的事件进行个案分析,亦是对“专题策划:风险沟通与危机传播”的一种呼应和补充,其选题包括:公益传播风险研究,危机传播策略研究,健康危机传播研究和微博传播中的谣言现象。
“他山之石”,旨在开拓视阈,提供一种国外案例研究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