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非政府组织扶助弱势群体功能探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本书架构及创新之处

(一) 基本思路与框架

本书以理想文化模式和实际文化模式为主线,运用社会结构、参与式发展等相关理论,结合田野调查资料,形成了本书的基本思路及框架,即社会主义国度,应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平等公正的和谐社会,但在市场经济、分配不公等社会背景下,贫富分化,阶层剧变,弱势群体大量存在;弱势群体需要扶助,草根非政府组织应运而生 (以成骨不全症患者及瓷娃娃关怀协会为例);弱势群体身处逆境,往往贫病交加,却不乏勇敢面对人生、自强不息之动人事迹;非政府组织在我国得到很大发展,但也遇到种种障碍;对弱势群体的扶助,本应以政府为主体,并且也应是扶助资源的最大提供者,但由于“政府失灵”,使非政府组织有进一步发挥功能的空间;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应是平等互动合作及制衡的关系,但由于长期以来“官本位”思想作祟,一方面随着体制改革过程中其功能的转变,需要非政府组织一起提供公共产品,另一方面又恐非政府组织坐大,不好管理,故设置准入门槛,使其难符“合法律性”;“合法律性”,为汉文“合法性”含义之一,意指一种行为或者一个事物的存在符合法律的规定,接近英文词legality。主要表明一个 (组、类) 实在法规范符合其上位法或宪法的规定。对非政府组织来讲,难符“合法律性”,就是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正式注册或不符合规范。非政府组织本应是社会价值的捍卫者、公共服务的提供者、社会救助的生力军,但其本身又往往存在“志愿失灵”。因此,只有将两种文化模式进行整合,厘清多边关系,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及立法,建立激励和监督机制,才能进一步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功能,使我国公益事业更趋健康发展。

(二) 具体章节安排

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缘由、意义及研究方法,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核心概念的界定,架构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以理想文化模式与实际文化模式的差异理论,探讨了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下的弱势群体,内容包括中外关于社会结构分层的主要理论;中国社会结构的不合理将导致的后果;弱势群体的界定及特征;弱势群体的分类及社会定位;弱势群体的话语权探讨。

第二章从脆弱又坚强的性格的两个方面,展示了中国弱势群体的一个实例——成骨不全症患者,主要包括人类学视野下的成骨不全症患者群体;罕见病及慢性病对人生进程的破坏和缓解因素;政府在对弱势群体救助中的主导作用及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必要性。

第三章追溯历史,放眼当今,以文化模式的共性与个性及濡化概念为指导,主要介绍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的发展及相关基本理论,包括我国历史上民间社团之渊源及发展;新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和特点;非政府组织兴起及功能发挥的理论基础;非政府组织一般特性及基本分类。

第四章从参与及互动的角度,以瓷娃娃关怀协会为例,分析草根非政府组织在扶助弱势群体中的社会功能。主要内容为非政府组织的一般功能;瓷娃娃关怀协会的组织结构及开展之项目;从瓷娃娃关怀协会看草根非政府组织在扶助弱势群体中的特点等。

第五章通过反思,分析理想文化模式与实际文化模式的矛盾冲突及整合,探讨了草根非政府组织发挥功能时面临的困境及解决思路,如非政府组织面临的外部制度困境;非政府组织发展中的自身制约因素;从政府层面上创造促进草根非政府组织良性发展的社会环境;加强非政府组织自身建设,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构建志愿服务新机制,充分发挥公益活动生力军作用等。

在结语中,运用文化模式的整合理念,勾勒了政府、非政府组织、社区、企业等共同整合各方资源,扶助弱势群体的框架图,以期充分发挥草根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功能,使社会公益事业能更健康、迅速地发展。

(三) 本书的创新之处

本书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通过参与式调查,积累了大量有关瓷娃娃病友及瓷娃娃关怀协会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在对资料数据进行整理统计、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文献,运用人类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详细地描述了成骨不全症患者的身体状况、经济收入、受教育、就业、家庭婚姻状况、心理状态及需求等。同时,利用亲身经历、个别访谈、平面及网上相关材料,对瓷娃娃关怀协会的组织结构、各种项目的实施情况及志愿者公益服务等进行梳理分析,以此全面展现了协会在扶助瓷娃娃等罕见病群体中的功能及协会全职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自身的心路历程。

第二,运用人类学参与式发展理论,绘制了“参与式发展主体之间关系模式图”,具体地展现了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企业、公益服务对象及志愿者之间“赋权”“分权”的互动合作关系。同时还运用文化模式整合理念,绘制了“理想文化模式下扶助弱势群体框架图”,以展示非政府组织、政府、社区、企业等各主体共同构筑扶助弱势群体的运作框架及各主体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