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差异与调控:西南边疆人口发展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言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人文条件差异很大,使得区域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人口发展的阶段性较为明显,人口问题也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区域非均衡发展更加突出,人口发展凸显出区域发展差异性,其差异性已经较为明显地反映在东西部人口发展上,因此,对区域人口问题的判断和研究极为重要。

笔者在《中国东西部人口发展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区域非均衡发展已日趋显性化,由此产生对处于西南边疆地区的人口发展进行更深入研究的渴望。云南和广西在历史上就是西南边疆范围的主体部分。两省区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在国家政策主导下,人口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在此基础上,对两省区人口发展的区域差异性进行判断和分析,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是一个极其有意义的探索,而且也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我们知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西南边疆地区一直都是以少数民族多、发展缓慢为特征。在传统视野中,作为民族人口最多的西南边疆地区,人口与发展的现实情况比较复杂。人口数量、质量、结构与分布等问题相互交织,引发了作者对西南边疆人口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及其调控政策的反思。通过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人力资源变动的趋势的分析研究,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边疆人口问题,制定有利于边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的人口政策,因此,对存在的人口发展的区域差异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的意义。

现阶段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人口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我国人口发展的态势呈现新的动向和新的趋势。由于人口素质的提高,全国各地包括西南边疆地区在内的人口发展的动力已由人口政策推动型逐渐向市场引导型方向转变,区域人口发展差异性的成因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此可以看出现行的人口政策及指导理念已难以满足现阶段人口发展形势的新目标、新要求,更难以统筹解决日益错综复杂的人口发展问题。在社会转型背景下,把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既符合科学发展观,又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必然要求。用区域研究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口现象和问题,实现区域人口协调发展与国家整体人口均衡发展的平衡,有利于西部边疆民族地区人口安全环境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本研究界定范围为西南边疆的云南和广西。注:西南地区包括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西藏,边疆地区只包括云南、广西和西藏,由于西藏的研究是单列的,在此,我们的课题只对云南和广西进行研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两省区在自然条件、地理位置、民族构成、经济发展诸方面都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一个显著特点是:资源较为丰富,自然条件较好,但开发程度低,总体发展程度还处于低水平,人民尚不富裕,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云南25个少数民族,广西12个少数民族)。两省区都是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从经济社会变迁的角度看,西南边疆地区相对落后,在东西部差异问题中显现出的矛盾激化,特别是经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差异化问题最终反映在人口发展的差异上。人口素质、人口贫困等问题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无疑会影响西南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影响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大局。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析西南边疆人口发展差异性形成的机理和寻求边疆地区人口协调发展的政策选择。这个问题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如果能够清楚地看到并清晰地认识到从这两个角度反映出来的问题,将有益于西部宏观对策和政策制定的理性前提思考。

基于上述思考,本研究的主旨为研究同一区域、具有相似社会结构特征的人口发展的差异、差异形成的原因以及对西南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问题。区域经济学(regional economics)把区域视为一个有机的、动态变化的地域整体。而且在区域类型的划分上可以按照物质内涵划分为自然区域和社会经济区域,或者按照内在结构划分为均质区和枢纽区。区域经济学研究者认为:“区域经济学要研究解决的是一个有意义的地区,不是任意划定的一块地区。”参见吴殿廷主编《区域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03,第1页。本研究具有自然区域与社会经济区域相统一的特征,而且两省区在各自内部特征上具有均质性和功能性。西南边疆地区又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和南亚的重要门户,其重要性不仅涉及对西南边疆地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问题,而且关系到中国境内各民族真正平等的问题,关系到西南边疆民族的生活质量的改善及人文素质的提高等问题。综观我国学者对西南边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西南边疆历史、文化、宗教、民族、政治以及自然地理、环境保护等方面,对西南边疆人口发展的研究相比之下比较缺乏。囿于方法论的原因,这些研究的实证研究不足,理论研究广度和深度不够,学术性也不可能很强。鉴于学术研究和实践的需要,拓展对西南边疆地区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研究,并对其人口问题的相关性进行探讨,已成为学术与实践的当务之急。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显著的历史性、民族性、敏感性、国际性和重要性特征,区域特征格外显著,而且其典型性特征主要体现在:西南边疆地区是中国的南大门,与多国相邻;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人口除具有基数大、增长快、年龄构成年轻、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高、人口文化素质低等和全国人口相同但程度比全国严重得多的特点外,还具有少数民族人口的数量和种类多,人口的地域分布、城乡分布和行职业分布不尽合理;区域内部各地区的人口、物质、信息聚集所形成的辐射和服务半径非常有限;各民族之间人口发展和地区内社会经济状况极不平衡,差异甚大的特点。人口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决定因素,西南边疆地区人口发展总体特征和内部结构,既有相似性,又强烈体现了各自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正是我们所预设的分析依据和内容。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来,中国人口生育率急剧下降,预期寿命延长,这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很大。西南边疆地区人口发展也与全国一样是单纯性人口政策推动和主导的,但由于西南边疆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地区,少数民族实行了较汉族宽松的计划生育政策,不同民族的妇女生育率呈现出一些特异现象,对这些人口特点如何进行恰当的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都是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的问题。

根据上述思路,对西南边疆地区人口发展比较研究的依据主要在于:第一,广西、云南属于西部地区的边疆省区,与东部发展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的存在是中国长时期的历史存在,是现在与今后我国仍然将长期面对的重大发展问题;第二,西南边疆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的相似性,在人口发展的轨迹上极其相似,但其内部结构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会对现实和未来的西南地区的发展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第三,旨在拓展西南边疆安全战略空间,实现我国对外通道多元化的新局面,进一步拉近与中东、非洲的距离,解决非传统安全等问题,提供更加有利的国际合作基础和安全环境。上述三个方面引导我们研究和思考西南边疆人口发展的问题,探索与寻求加快西南边疆地区人口发展,并进而推动西南边疆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思考。

人口与区域的发展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两个重大问题,因此,将人口理论与区域发展理论结合起来,解决区域人口发展问题,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作者试图寻求人口发展的一般理论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案例中的具体表达,在西南边疆人口发展区域差异的比较分析中进行理论阐释和提供印证素材。基于西南地区发展的背景,西南边疆的广西和云南人口发展问题是我们研究的主旨,我们既期待在比较研究中获得对一般人口发展理论的印证,也期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引起人们关注公共政策问题,通过研究西南边疆地区人口发展的变化以及西南边疆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来进一步完善我国人口政策。但是我们也要充分考虑区域人口是一个影响因素非常复杂的系统,对这一复杂系统的分析必然存在疏漏,因此,我们试图从主要因素的分析和新的发展视角去进一步探讨区域人口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