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西南边疆地区人口转变的比较分析
一 西南边疆地区人口规模变化比较分析
自1935年胡焕庸提出瑷珲-腾冲线作为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以来,近80年的时间里这一人口分布规律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有加重的趋势,
意味着西部地区人口容纳能力依然有限。在这一规律下我国的东南与西北地区往往是人口密集与地广人稀的代名词。历史上云南人口规模历来低于广西,从图2-1可以看出,“一普”至“六普”的近半个世纪以来,尽管云南、广西两省区的人口规模不断增加,但云南人口规模总量始终低于广西。

图2-1 云南与广西历次人口普查
资料来源:《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4)》,云南、广西历年统计年鉴。
人口总量指标的差异性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地区间人口规模的起点本身就存在差异性,二是地区间的人口平均增长率存在差异性。由此,有必要考察区域间人口平均增长率的差异性。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是反映一定时期内人口增长变动趋势的年度平均水平的指标,表明一定时期内人口增长变动趋势的一般水平。它避免了直接按年度计算的人口年增长速度可能出现的或低或高的偶然性。
从图2-2中可以看出,1993年之前全国与云南、广西的人口增长率变动都比较大,而1993年之后波动比较小。云南、广西两省区的人口增长率基本上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云南和广西的增长率变动可分为四个阶段,在1964~1978年,云南的人口增长率大于广西的人口增长率,而1978~1989年云南的人口增长率低于广西的人口增长率,1989~2006年云南的人口增长率又大于广西,2007~2010年广西的人口增长率大于云南。

图2-2 全国及云南、广西人口增长率的变化比较
二 西南边疆地区人口转变的差异性
人口再生产是通过人口更替、世代更替,使人类自身得以延续、人口数量规模得以扩大、人口质量得以不断提高的发展过程。人口再生产模式的转变首先表现为死亡率的下降和生育率在一段时间内上升,但随后生育率出现持续的稳定下降,人口增长率先加速增加而后减慢,形成低生育率、高寿命和人口逐渐老龄化的人口增长模式。这一过程称为“人口转变”。
1.人口转变的基本理论
人口转变理论最先是由法国人口经济学家阿德尔费·兰德里(Adolphe Landry)1934年提出。根据法国和西欧的人口统计资料分析人口下降趋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阿德尔费·兰德里将人口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阶段、中期阶段和现代阶段。原始阶段是生育无限制的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发展十分缓慢,人口数量和维持生存的必要生活资料密切相关,人口再生产基本上处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状态;中期阶段是节育方法普及的时代,经济发展较快,生产力所提供的生活资料已不限于维持低生活水平,包括舒适品和奢侈品,生产和消费的方式已有变化,人们为了维持较高的生活水平往往晚婚甚至不结婚,从而生育率降低,并影响人口增长;现代阶段是人们自觉地限制家庭人口规模的时代,经济发展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改变了人们的生育观,人口再生产处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状态。兰德里把这三个发展阶段之间的人口转变,特别是向现代阶段的转变称为“人口革命”。
与此同时,美国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沃恩·汤普森(Warren Thompson)尝试将西欧人口转变的经验模式应用于全世界人口的分析,将世界各国的人口发展按照出生率和死亡率发展水平,并联系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划分为三类地区,体现了人口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类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保持在高水平上,具有高增长潜力的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它们的死亡率开始下降,但出生率仍然未受到相应的限制,因此处于人口增长潜力最大的阶段;第二类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在下降,但死亡率下降速度快于出生率的国家,主要包括意大利、西班牙和中欧各国;第三类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以较快的速度下降,而且出生率下降速度快于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也相应下降的西欧各国,其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受到人为的控制,处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人口增长率稳定在低水平,甚至减退。汤普森的三阶段论模型与兰德里的人口转变模型相比在方法论上有较大的突破,实用性进一步增强,对后来的人口转变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后,美国人口经济学家弗兰克·华莱士·诺特斯坦(Frank Wallace Notestein)在1945年发表的《人口——长远观点》一文中,继汤普森之后把世界各国或地区按经济发展程度和人口发展状况归纳为三个类型来考察人口转变。第一阶段是处于转变前期的具有高增长潜力的人口,其特征是死亡率高而多变,死亡率成为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出生率很高,未出现任何下降趋势;第二阶段是处于转变中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已开始下降,但出生率的下降滞后于死亡率,因此人口增长相对较快;第三阶段是处于早期下降的人口,出生率已经下降到更替水平,甚至低于更替水平,死亡率也下降到很低水平,与出生率的减退趋势相比,死亡率相对比较稳定。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安斯利· J.科尔(Ansley J. Coale)和埃德加·M.胡佛(Edgar M. Hoover)1958年提出了人口转变的四阶段论。而人口转变的五阶段论模型则是由英国人口经济学家查利斯·布莱克(Charles Blacker)在1949年最先提出来的。布莱克把人口发展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即高位静止、初期扩张、后期扩张、低位静止和减退。第一阶段: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在高水平上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处于静止状态。第二阶段:初期扩张阶段。由于经济发展的某种刺激,死亡率逐渐下降,出生率依然维持在高水平上,于是人口增长率逐渐加速,最终达到最高增长率。第三阶段:后期扩张阶段。由于经济进一步发展,死亡率继续下降,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率扩张,其后减速,不久人口和经济均处于停滞状态。第四阶段:低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在低水平上重新达到均衡,随着经济发展的减速,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第五阶段:减退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水平,人口增长处于绝对减少状态。这一过程中的减退阶段,只有德国、意大利、俄罗斯、保加利亚及罗马尼亚等少数欧洲国家出现这种现象,其幅度小,可以忽视。
人口学家和经济学家关于人口转变理论模型的基本观点大同小异。在分析人口转变原因时,都承认生产力对人口发展的作用,认为人口发展过程与经济发展过程有密切联系,用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或人口增长率为内容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变动,说明出生率和死亡率由高位均衡经过变动,靠拢非均衡到低位均衡的长期转变过程,人口转变的关键是出生率下降,而促进出生率下降的关键则是实现经济现代化。这种经济法则对划分世界各国的人口发展模式是有科学价值的,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引起人口再生产模式转变的主要是出生率与死亡率。我们根据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的对比,选用布莱克的五阶段论来讨论云南与广西的人口转变类型。
2.云南省的人口转变类型
根据1964~2010年的统计数据可知(图2-3),该时期云南省的出生率不断下降,由1964年的45.66‰降低到2010年的13.10‰; 1964~1970年死亡率是下降的,此后除了1983年之外,其他年份的死亡率基本保持不变;与此同时,自然增长率保持持续下降,由1964年的30.43‰下降到2010年的6.54‰,总体上可以判断云南省人口转变是以出生率下降为主导的人口转变模式。

图2-3 1950~2010年云南省人口转变情况
资料来源:《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云南省历年统计年鉴》、2007年和2008年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61年后,随着云南省经济的复苏,出生率处于较高的水平,而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在1965年达到了此阶段最大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1.04‰。1969年和1970年,由于出生率的下降,出现了自然增长率短暂的下降,其后,由于出生率从1970年的28.53‰上升到1971年的38.11‰,死亡率从8.15‰继续稳定下降到8.02‰,自然增长率随之从1970年的20.38‰上升到1971年的30.09‰。这是云南省1949年后出现的第二次生育高峰,由于20世纪前半期及以前的人口转变是以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为主导的高位静止状态,因而云南省在1964~1971年形成了布莱克模式的初期扩张阶段。
自1971年以后,云南人口出生率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而人口死亡率也呈基本稳定的下降过程,处于10‰以下。1971~1982年,人口出生率从38.11‰下降到23.80‰,出生率的变化导致了自然增长率的变化,自然增长率也从30.09‰下降到13.92‰。
1982~1990年,即“三普”到“四普”阶段,出生率维持在20.29‰~24.00‰,虽然其间有稍许的波动,但总体上看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较稳定。死亡率也维持在7.84‰~9.88‰,死亡率仍然保持稳定。
2000年云南人口出生率为19.05‰。主要受强烈的人口出生率下降的牵动,云南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从20.29‰ ~24.00‰的水平下降到19.05‰~22.00‰的较低水平上。据云南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云南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48‰。2000年以来云南的人口死亡率保持下降,出生率也不断下降,导致该时期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很快。
到2010年云南人口出生率为13.10‰,死亡率为6.56‰,自然增长率为6.54‰。云南省人口转变的事实,说明在1990年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计划生育水平也在提高,生育水平的总体下降反映出人们的生育意愿已处于向生育政策的要求不断趋近的过程之中。
据以上数据分析认为,云南省的人口转变阶段体现为:20世纪70年代后,云南省人口处于扩张阶段,对应于布莱克的后期扩张阶段,但出生率的下降并没有与死亡率在低水平上重新达到均衡。可以预期,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后的云南人口再生产,将继续人口出生率主导模式,人口出生率的继续缓慢下降,牵动着云南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降低。
3.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人口转变类型
根据图2-4可知,1964~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出生率是不断下降的,由1964年的40.95‰降低到2010年的14.13‰, 2000~2010年其出生率基本不变;1964~1967年死亡率是下降的,此后除了1987年之外,其他年份的死亡率基本保持不变;与此同时,自然增长率显现出下降趋势,由1964年的30.40‰下降到2002年的7.00‰,此后开始上升,2010年为8.65‰。

图2-4 1954~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转变情况
资料来源:《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广西壮族自治区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广西统计年鉴》、2010年广西人口普查资料。
广西壮族自治区在1965年达到了1964~2000年最大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37‰。1967年和1968年,由于出生率下降,出现了自然增长率短暂的下降,其后,由于出生率从1968年的34.56‰上升到1969年的37.32‰,死亡率从7.86‰继续下降到7.02‰,自然增长率随之从1968年的26.70‰上升到30.29‰。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20世纪70年代以后,广西的人口出生率继续呈现下降的趋势,而人口死亡率基本稳定在5‰~10‰。较为特殊的是,1983年,人口出生率为18.52‰,死亡率为5.60‰,自然增长率为12.92‰,出现了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变化的一个低谷。
广西的人口变化在1990年后较突出,1990~2000年,广西人口出生率呈现出较快下降的趋势,据广西第四次和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1990年广西的人口出生率为20.20‰, 2000年为13.60‰,人口死亡率也从1990年的6.60‰下降到2000年的5.70‰,而自然增长率从1990年的13.60‰下降到2000年的7.90‰,下降幅度较大。2002年至2010年之后,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保持不变,而自然增长率则有所上升。
由此,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人口转变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进入布莱克所谓的后期扩张阶段,表现为死亡率下降,接近最低限度,而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不断下降。但2002年以来广西人口出生率呈现出尾部上翘的特点,死亡率处于平缓的下降趋势,但总体来讲,广西的人口转变已经进入了后期扩张阶段。
4.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转变的比较分析
对比西南边疆两省区的人口转变,大多数年份里两省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图2-5),但是两省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自“二普”以来存在以下的显著变化:在1978年以前云南省低于广西壮族自治区,1978年之后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波动,1986~2005,云南人口自然增长率均高于广西,而2006年后低于广西。

图2-5 云南、广西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两省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差异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两省区的人口转变模式不同。首先,云南省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少数民族聚集的省区,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执行的生育政策相对宽松是两省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重要原因。其次,两省区各个时期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动情况不同,主要是由两省区在不同时期的出生率、死亡率的差异产生的。
根据图2-6,我们按照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的交点,把1950~2010年两省区的人口转变划分为4个阶段,可以看出,两省区的人口转变存在明显差异。

图2-6 1950~2010年云南、广西人口转变情况
资料来源:《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云南、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年统计年鉴。
第一阶段:1950~1979年,这一阶段中的明显差异是两省区的死亡率,云南的人口死亡率由高向低转变,而广西的死亡率一直保持在相对较低水平,具体而言,云南这一阶段的平均死亡率为9.25‰,广西为7.22‰。
第二阶段:1980~1990年,广西的人口死亡率较低(6.07‰),同时广西也保持了高于云南的人口出生率水平,由此广西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云南。
第三阶段:1991~2000年,广西的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与云南人口出生率的差距越来越大,相应的,广西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不断地下降,1996~2000年连续4年保持在10‰以下,而云南由于高于广西的人口出生率,在死亡模式都保持水平的时候,云南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广西。
第四阶段:2000~2008年,两省区的人口死亡率没什么差别,由于云南的人口出生率是不断下降的,而广西的人口出生率则略有上升,造成它们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加以预测,云南的人口转变则可能比广西更快地进入低位静止状态。
2008年以后,两省区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基本实现了平稳、缓慢的人口发展态势。
云南和广西1964~2010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均值比较见表2-1。
表2-1 云南和广西1964~2010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均值比较

三 西南边疆地区人口密度变化的差异性分析
为进一步考察两省区人口规模的差异性,本研究对两省区人口密度及其分布进行考察。图2-7表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人口密度一直大于云南省的人口密度,这种差距还在不断扩大。1964年广西的人口密度为100人/平方公里,云南则为53人/平方公里,相差47人/平方公里;到2010年广西为218人/平方公里,云南则为116.6人/平方公里,相差101.4人/平方公里,这一差距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足足扩大了一倍多。

图2-7 云南、广西的人口密度比较
资料来源:《新中国五十五年资料汇编》,历年统计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