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差异与调控:西南边疆人口发展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西南边疆自然条件差异性分析

西南边疆主要以高原和喀斯特地形地貌为主,与中国东部宽广的大平原、北方广袤的大草原以及西北无垠的戈壁沙漠比较,西南边疆地区大多属于典型的高原山地,境内群山连绵,沟壑纵横,地质条件复杂多样,自然条件差异性显著。云南、广西两省区毗邻,都与越南接壤。除此,云南省还与缅甸唇齿相依,南部与老挝接壤。在自然条件禀赋上,两省区都是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电力条件相对优越的省区,都具有山多、水多的特征。但两省区各自在气候、地质等方面仍有显著的差异。

一 自然条件的差异性

从自然条件和特征上,我国生态环境的地带性影响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带状性分布。或者说我国经济上的东中西带状的发展差异性,正是自然环境和生态条件东中西带状分布和差异的深刻反映。

西南边疆地区属于西部经济带,是我国地势最高、生态条件较差的区域,除广西气候温和湿润外,云南的气候比较干燥。在地形地貌上,西南边疆地区大多分布于高原山地——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山地、高原和丘陵面积占全区土地面积的90%以上。主要的地貌单元有西藏高原、岷山山地与若尔盖高原、横断山脉、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以及广西丘陵、盆地,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本区域占据了我国三级阶梯的各一部分,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北向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到区域内最低点,即与越南交界的云南省河口县境内南溪河与元江汇合处(海拔76.4米),海拔相差8000多米。地势三级阶梯对我国自然环境和地带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对我国现代自然地带的分布格局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是各分带中自然环境与生态条件产生差异显著的主要环境因素,主导了各自然地带中生态条件的地区差异。我国地形和地势的差别直接决定了人口与居民点的分布,极大地影响和限制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格局。孙鸿烈、张荣祖主编《中国生态环境建设地带性原理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4,第30~32页。

有研究认为,先天脆弱的自然条件是西南边疆地区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基础。西南边疆地区处于强度脆弱和中度脆弱地带,云南的脆弱度0.5925,广西为0.4507。注:引文作者按脆弱度大小划分为四类,即脆弱度G大于0.65的为极强度脆弱,G大于0.50而小于0.65的为强度脆弱,G大于0.40而小于0.50的为中度脆弱,G小于0.40的为轻度脆弱。参见赵跃龙、张玲娟《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1998年第1期,第67~72页。贫困地区与生态脆弱性相关。云南和广西经济发展迟缓,与生态环境的恶劣有密切的关系。除了经济发展迟缓外,广泛的生态脆弱性是导致西南边疆地区人口分布特征的重要因素。同时说明西南边疆地区环境条件对人类生活与居住、生产活动有强烈的限制性。生态环境的影响,限制了人们从事发展经济的生产活动,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而导致人口发展的滞后。

二 地理区位的差异性

从地理区位上来看,云南与越南、老挝、缅甸3个东盟国家接壤,与14个东南亚、南亚国家毗邻,具备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独特地缘。广西则处在中国与东盟海陆相连的中心区,是中国西南、华南与东盟三大经济圈的结合部,拥有“联中国,通东盟”的先机,在中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和内陆之间,承担着现代交通大枢纽的重要使命。一个在陆域上相对占优,一个则拥有出海口的便利,两省区在建设国际大通道上恰好可以形成互补。与云南的陆路通道相比,广西的出海通道具备运输成本低、装载量大的优势。因此,放在全国和世界发展的版图中审视,可以清楚地看到:广西是面向东盟合作的“桥头堡”,云南是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桥头堡”,两者互为倚重,相辅相成。

三 基础条件的差异性

基础条件主要包括国土面积、人口、劳动力、可耕地面积、森林和水域以及自然资源等指标(具体见表1-5);基础设施则包括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和电信的发展状况指标。

表1-5 西南边疆地区云南、广西基础条件对比

数据来源:云南、广西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云南、广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综合以上数据及资料,可以看出:

第一,在国土面积方面,广西的面积比云南面积小。

第二,从人口数据来看,可以明显看出广西人口总数和人口密度比云南大;从劳动力数据来看,云南的劳动力人数比广西多,这为云南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条件。

第三,从可耕地面积来看,云南、广西面积差不多。但是人均耕地面积,云南大于广西。

第四,通过森林覆盖率比较,可以看出云南由于近年来森林破坏较为严重,低于广西的森林覆盖率。

在自然资源方面,两省区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第一,广西和云南的矿产种类非常丰富,尤其是在有色金属矿藏上,两省区已发现的种类十分丰富。第二,云南的水能资源很丰富,超过广西。云南可开发的水电装机容量为7116.79多万千瓦,占全国可开发水电量的20.5%,居全国第二位。

由以上分析看出,云南、广西两省区在自然条件上,具有相似性,主要表现在资源富集、生物品种多样性、聚居环境多形性等;从地形地貌看,广西以多山著称,山区面积占76%,海拔平均在1000米左右,耕地约占11%,其余则为水面、道路、村庄等,俗称是“八山一水一分田”,还有分布面积很广的石灰岩(碳酸盐类岩石)区域。山区面积广大,平原狭小,丘陵错综,是广西土地资源构成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广西还有长1500公里的海岸线。云南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称云南高原,系云贵高原的组成部分,地形波状起伏,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表现为起伏和缓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形。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深谷相间,相对高差较大,地势险峻,海拔一般南部在1500~2200米,北部在3000~4000米。只是在西南部边境地区,地势渐趋和缓,河谷开阔,一般海拔800~1000米,个别地区下降至500米以下,是云南省主要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全省整个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江河顺着地势,成扇形分别向东、向东南、向南流去。全省海拔相差很大,最高点为滇藏交界的德钦县怒山山脉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最低点在与越南交界的河口县境内南溪河与元江汇合处,海拔76.4米。两地直线距离约900公里,高低相差达6000米。

总的来说,云南、广西在自然条件上具有相似性,基础条件也类似。基于上述分析可知,西南边疆地区尽管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明显滞后于东部区域,但却是中国资源最为富集、品种最为多样,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最为富饶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