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人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京族人的渊源及人口分布

(一)京族人的历史渊源

一般认为,目前中国、越南两国的京族(越族)人,其祖先是远古时期分布在我国东南部的雒越人。周建新:《中越中老民族及其族群关系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第29页。中越两国的大量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均表明,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的直接祖先是古代的雒越人。而雒越人据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居住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南的百越族群中的一个支系。郭振铎、张笑梅主编《越南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第69页。越南学者陶维英在其影响广泛的著作——《越南古代史》一书中也指出,雒越人即是古代越南北部越族的一个分支。〔越南〕陶维英著《越南古代史》(上册),刘统文、子钺译,商务印书馆,1976,第195页。美国学者戴维·莱文森(David Levinson)等人曾对越族人的来源问题进行过大胆推测,认为在公元前2000~前500年期间,就有来自中国、印度尼西亚以及东南亚部分国家的族群迁入并定居于现今越南地区。〔美〕戴维·莱文森编《世界各国的族群》,葛公尚、于红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第498页。虽然也有观点认为越南民族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初期的美拉尼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种以及蒙古利亚人混血种,但由于缺少相关考古资料的证明,支持此一说法的学者不多。郭振铎、张笑梅主编《越南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第69页。而根据中国学者范宏贵的研究,至少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2世纪,在红河三角洲一带地区,就有雒越人定居,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此后,雒越逐渐分化成两个支系,居住在平原地区的雒越人,形成如今的越族,而那些居住在山区的雒越人,则发展成为芒族。范宏贵著《越南民族与民族问题》,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第78页。

图1-1 京族老者

我国京族地区的地方史料记载以及当地一般民众的口述资料,大多倾向于认为目前聚居在我国广西东兴市江平镇沿海一带的京族人,主要是在16世纪以后陆续从越南的涂山、春花、宜安、瑞溪等地迁入中国境内的。根据江平镇尾村京族人保存的清光绪元年(1875)订立的乡约记载,当地人的祖先即来自于现今越南的涂山:


承先祖父洪顺叁年贯在涂山,漂流出到……立居乡邑,壹村贰村,各有亭祠。防城县志编纂委员会:《防城县志》,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第44页。


“洪顺”年号,是越南后黎王朝的年号。洪顺三年,即为中国大明王朝之武宗正德六年,也就是公元1511年。由此或许可以大致推算出,迁入江平镇尾村的部分京族人,至少已在当地生活了四百余年。防城县志编纂委员会:《防城县志》,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第44页。而另据被认为是最早迁来的刘、阮两姓族人追述,他们的先祖原住在越南北部沿海地区的吉婆岛,其后又迁至越南涂山一带地区以打鱼为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在北部湾追捕鱼群来到巫头岛,看见岛上荒无人烟,周围又有较好的渔场,便决定在此地定居,至今约有十六七代了。若以每代二十五年计算,至今至少也有四百多年,这与尾村乡约中的记载似乎是相吻合的。《京族简史》编写组:《京族简史》,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第7页;周建新、吕俊彪等:《从边缘到前沿:广西京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变迁》,民族出版社,2007,第15页。有学者从语言上进行研究,认为一些姓氏的京族人的祖籍地在越南太平省。而据一些京族人所保存的家谱记载,其祖先原先是中国的汉族人,迫于生计而迁入越南,此后逐渐融入当地社会,“成为越族人”。后又转至现今广西东兴市江平镇的山心岛等地居住,20世纪50年代始改称为京族。范宏贵著《越南民族与民族问题》,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第300页。

在秦王朝统一中国以前,现今京族人的聚居地区为“百越之地的荆州南境”。据黄知元等人所撰修的《防城县志初稿》记载,此一地区在秦时为“象郡地”。公元前214年,秦平岭南,设南海、桂林、象郡三郡,今防城、东兴所辖之地时属象郡。汉时,为“合浦郡之合浦县”。直至东晋,现京族地区所属之地仍为合浦郡地境。南北朝时期,为南朝之交州、安州领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安州为钦州。唐天宝元年(742),又改钦州为宁越郡,后又复改为钦州。宋时,防城、东兴等地为钦州宁越郡安远县地,隶属广南西路。元时,属钦州路。明时,属廉州县,隶雷州府,后复为州,府隶广东布政司。清光绪十四年(1888),钦州升为直隶州。黄知元等:《防城县志初稿》,民国三十七年(1948);防城县志编纂委员会:《防城县志》,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第1页;周建新、吕俊彪等:《从边缘到前沿:广西京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变迁》,民族出版社,2007,第16页。

图1-2 位于广西东兴市江平镇竹山村的“大清国钦州界”界碑

根据我国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的调查,早在1887年以前,江平镇沿海的“京族三岛”一带地区就有越族人(京族人)居住。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广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防城越族情况调查》(内部资料), 1954。1888年冬,清政府在京族聚居地区设立防城县,归属广东省钦州府管辖。至民国年间,京族地区仍为广东境地。此后,京族地区的辖地归属多有变化。1949年12月至1951年2月,其所在钦州地区被确定为广东省辖地。1951年3月至1955年6月,钦州地区划归广西省管辖。而后又于1955年7月至1965年7月划入广东省。至1965年8月,复又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至今。防城县志编纂委员会:《防城县志》,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第1页;周建新、吕俊彪等:《从边缘到前沿:广西京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变迁》,民族出版社,2007,第16页。

1912年以后,防城县境地曾被划分为东南、东北、西南三个区,今京族人聚居地区属西南区。当时县以下设立区公所或镇公所(京族地区属江平区公所),下属各村建立保甲制度。1949年5月,防城县人民政府成立,将全县分为东、西、南、北四个行政区,京族地区所在的江平镇属南区管辖。1951年春,东兴镇筹建县级东兴市,南区改称二区。1952年东兴市撤销,江平改称第四区,1955年又改为江平区。1957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十万大山僮族瑶族自治县从防城县分出,1958年5月更名为东兴各族自治县,江平区为东兴各族自治县所辖。同年12月1日,防城县、东兴各族自治县合并为“东兴各族自治县”。1959年2月,江平区改名为江平公社。1978年11月,东兴各族自治县的县政府从东兴镇迁至防城镇,并将东兴各族自治县改名为“防城各族自治县”。防城县志编纂委员会:《防城县志》,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第4~8页;周建新、吕俊彪等:《从边缘到前沿:广西京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变迁》,民族出版社,2007,第16页。1992年,为适应中越边境贸易发展的需要,防城县在东兴镇设立东兴经济开发区。1996年,县级东兴市成立,由广西防城港市代管,下辖东兴、江平、马路三个镇。

(二)京族人口分布

我国的京族人口共有28199人,分布在全国各地(见表1-1、1-2),但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此四省区的京族人口共有25788人,占全国京族人口的91.45%。其中,广西是京族人口最多的地区,有京族人口23283人,约占全国京族人口的82.57%。贵州、云南、广东等地的京族人口,分别占4.9%、3.11%和1.72%。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编《中国2010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广西东兴市江平镇沿海一带的尾岛、巫头岛、山心岛等浅海岛屿(半岛)及周边地区是我国京族人最为重要的聚居地,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京族人口有1.62万,占全国京族人口总数的62.82%。

表1-1 京族人口及其分布

资料来源: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编《中国2010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表1-2 按居住地分布的京族人口

资料来源: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编《中国2010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0世纪90年代以前,海洋渔业捕捞是京族人最为重要的生计来源,绝大部分京族人口都居住在北部湾西北角的一些海边渔村里。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京族人的生计来源日益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京族人口到城镇居住。据统计,截至2010年,居住在乡村的京族人口有12731人,占总人口的45.15%;居住在城市的有9251人,占32.81%;居住在集镇的有6217人,占22.05%(见图1-3)。

图1-3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京族人口分布

自20世纪60年代京族人口有较为明显的增长。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普及,无疑为京族人口的增长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政府给予京族诸多人口政策上的优惠,一些与京族人通婚的其他民族,也根据相关政策,将其子女的民族成分改为“京族”,从而使京族人口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增长。如此,京族人口就从1964年的4293人迅速增加到2010年的28199人,增长了557.86%。其中,又以1964~1982年的增长幅度最大,达到179.41%,年增长率为5.87%。

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京族人口数见表1-3、图1-4。

表1-3 历次人口普查时的京族人口

说明: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未有全国京族人口总数,此数据为当时广西京族人口总数。

图1-4 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京族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