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与信息化应用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文献统一编目调研报告暨实施方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作为院直属的司局级事业单位,既要为全院科研工作提供文献情报服务,又要指导、协调组建全院的文献情报网络,建立社会科学资料库,实现网络内文献情报资源的交流。其方针任务中有两条都是与文献编目工作的标准化密切相关的:第一,对院属各所图书馆的业务工作起指导协调作用。统一图书资料分类法,实现文献编目工作标准化,为建立全院文献信息检索系统创造条件。第二,健全并统一全院图书资料工作的规章制度,组织馆际网络,尽快实现全院范围内的文献资源共享。所以说,搞好社会科学院文献分编的标准化工作,是完成国家赋予社会科学院的文献信息服务工作的重要一环。

文献情报加工的标准化是文献信息质量的保证和开发各项文献情报工作的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它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过去,对文献情报的加工虽然也有一个基本的做法,但由于没有统一标准的约束,各馆加工出来的产品极不统一。随着不断进行宣传和普及,人们愈加重视并自觉执行标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也早已把文献加工人员能否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操作列为晋升专业职务的一项重要条件。

纵观中国社会科学院各图书馆工作的历史,近十几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编目工作走过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从各自为政到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的过程。

一 历史的回顾

1.1984年以前的无序状态

文献信息中心正式建立于1985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虽然与中国科学院一样同属于国务院领导下的部级单位,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从它由中国科学院独立出来的1977年5月起,就没有一个像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那样能负责协调、指导和统一全院各所图书馆业务工作的领导机构或职能机构。正是这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系统组织建设上先天不足的状况造成了后来全院图书馆业务的混乱和无序。虽然1984年9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但经过1977~1984年各所图书馆各自为政的阶段,那种小农经济式的经营已经造成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文献的分类、著录、目录组织等各个方面不标准、不规范、不统一的局面。例如,全院到1984年为止共有33个图书馆(室),使用的图书分类法竟达到9种。有的图书馆为科研工作所需还在自编分类法供自家使用。同类书区别号的使用更是五花八门,例如,使用著者号码表,种次号,出版年月,财产登录号,甚至什么都不用,只使用分类号这一种分类级次。

2.开始注意进行文献标准化著录的宣传、培训和研讨

图书馆系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通过不断地宣传、培训和研讨,逐渐认识到实行文献的标准化著录对做好图书馆工作,并在全院范围内最终实现图书馆自动化网络的重要意义。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在全院范围内首次开始进行文献著录标准化的宣传和培训工作。规模较大的一次是1984年12月21~25日文献资料中心筹备组组织的为期一周的文献著录标准化讲座。当时用了整整五天时间首次大规模地向全院各所图书馆分编人员系统地宣讲了文献标准化著录的概况、意义和对包括中、外文图书和连续出版物在内的各种类型文献进行标准化著录的实施细则。此后,文献信息中心、本院职工大学图书馆系以及民族研究所图书馆先后举办了题为“图书的标准化著录”、“西文图书编目专题讲座”、“西文文献编目”、“连续出版物的标准化著录”、“中文图书的标准化著录”和“俄文图书的标准化著录”等的讲座。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统一编目组和本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图书馆还分别举办了“介绍《中图法》(第3版)”的讲座。通过这一系列的业务活动,使“文献编目工作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化的要求进行”这一思想逐渐被各级领导和广大图书馆工作者所接受,并日益深入人心,真正起到宣传、推广、普及和加强文献标准化工作的作用。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掌握文献编目标准化知识和技能的业务骨干。

3.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心领导开始重视和实施文献标准化著录的工作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心领导的关心和重视下,1991年7月11~13日,文献信息中心成功地组织和举办了为期三天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著录标准化研讨班”。时隔仅14日之后,院里签发了题为〔1991〕社字17号《关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编目实行标准化著录的通知》的红头文件,要求全院各所图书馆从1991年8月1日开始,一律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完成对各类文献的分类编目工作。文件还附有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著录标准化要点”的附件。研讨班结束后,随即成立了全院文献著录标准化指导小组。该小组除要求各所及时上交编目卡片,并对这些卡片进行认真检查外,还深入到一部分研究所图书馆去进行实际考察,并根据考察结果写出一篇题为《我院文献著录标准化工作剪影》的报道文章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工作通讯》1991年第8期上。这些工作,对督促、检查全院各所图书馆落实文献标准化著录的情况,更好地鼓励先进,促进各馆工作的交流,起到很大作用。通过检查了解到,全院各所图书馆(包括一些资料室)都已从院发文件规定的1991年8月开始,逐步按照文献著录标准化的要求进行各种文献的著录工作。从指导小组走访过的十多个所的图书馆中可以看到,大家对这项工作都很重视。其中外文所图书馆的标准化著录工作做得最出色。

针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资料系统长期以来缺乏统一的工作条例和规章制度,难以使全院图书资料工作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和科学化管理的实际情况,在总结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资料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几年的努力,1993年底院图书馆系统终于编写出适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使用并附有《文献分类编目手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资料工作条例和规章制度》。

著录标准的制定与应用是图书馆计算机编目重要的前期准备工作。刘国钧教授早在1975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就已写道:“书目工作的自动化是可能的,但不是轻易(能达到)的。必须在硬件、软件,机读目录款式,各种著录标准等一一准备就绪,方可建立系统。”中国社会科学院上述一系列重要的举措加之标准化水平的提高,为文献情报工作手段的现代化做好了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更为先期开发图书联机编目子系统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1992年以前,各所图书馆的计算机应用工作缺乏统一的指导,因而表现为进展较慢且极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于1992年6月正式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自动化网络课题组,并于当年7月开始组织编制全院统一的联机MARC编目系统软件。这标志着本院文献情报系统的计算机应用工作已经从分散隔绝的状况发展为统一规划和有组织实施。

4.中国社会科学院全院图书编目自动化管理系统

“中国社会科学院全院图书编目自动化管理系统”是于1993年在院科研局、院文献信息中心领导的支持下正式立项的全院图书馆系统的科研项目。本项目的目标是在全院范围内通过计算机应用、数据标准化、网络协作等手段实现中外文图书编目工作的自动化、现代化管理,建立符合国家标准的机读书目数据库,为进一步实现全面的图书信息自动化管理网络奠定基础。由于本项目不仅具有科研、探索、开发的性质,而且还需要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组织实施、人员培训、设备调试安装等活动,因此是一项规模较大的系统工程。

全院各所图书馆从1993年7月1日起开始使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联机MARC编目系统软件进行计算机编目工作。半年后,针对使用第一版软件发现的问题,又开始开发该软件的第二版,并于1995年初通过验收。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本项目如期圆满达到预定目标,特别是开发出了能在微机、DOS操作系统、成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上安全运行的编目软件。与此同时,也完成了对本院图书书目记录工作单的设计和编印工作,并编写了供编目人员使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外文图书分编工作单填写规则》。

全院编目数据处理的工作方式是:①自1993年7月开始,各工作站(各馆)分别将到馆新书按标准化要求著录书目工作单并输入计算机,各自生产本片(馆)的书目产品。日、俄文书目数据交语种工作站集中处理。②各工作站将1993年上半年手工编制的书目数据和下半年的机读数据交网络协调部门。由网络协调部门根据语种、数量情况分送各语种工作站或中心工作站进行加工。③各语种工作站和中心工作站对数据进行校对、修改、翻译、录入等工作。④项目课题组对数据进行查重、复核、汇总、建库等工作,并依据数据库生产1993年全院中、西、日、俄文新书联合目录等书目产品。⑤项目课题组对各工作站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评估、排队,然后通报全院并反馈给各馆。

根据标准化的要求,在全院编目数据处理过程中,我们发现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是:①CNMARC格式问题,如字段、子字段标识符,字段指示符,编码字段内容的使用和选取。②标准著录规则的使用问题,如题名和责任者的选取,附注项的内容等。③检索项的选取和录入问题,如7—、4—、6—等功能块的完整性、深度。④分类号与馆藏信息分流问题,即690字段统一使用中图号和905字段保持各馆原有体系。⑤其他附加问题,如801、541等字段所反映信息的完整性。

汇总建库的主要内容是:①对汇总库的内容进行查重。②不同记录相同内容的合并,如不同馆收藏的同种书,需要选取著录质量较好的记录作为库记录,并收入不同馆藏信息。③对已合并的记录通过书目产品、数据检索进行复核。④更新库记录索引、库数据备份。

总之,编目数据处理工作技术的研究、试行已为今后全院计算机统一编目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文献编目工作已经从“全院三十多个研究所的分编体系、规则五花八门,管理上各行其是,虽经院文献中心多方协调仍无法达到统一的共识”的阶段,成功地跨跃到了能熟练地运用文献工作的各种国家标准和计算机编目软件高质量地完成图书编目工作任务的新阶段。

二 目前的状况

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文献信息工作不仅落后于国内先进的文献信息单位,与世界水平的差距更大。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更好地为科研工作服务,在院里的直接领导下,院图书馆工作改革领导小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改革管理体制,努力把合并后的院图书馆建设成质量好、效率高的现代化的文献信息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工作的改革使文献统一编目工作真正得到落实

院馆统编组于1994年7月1日正式成立,成立之后首先对全体人员进行使用计算机编目软件、《中图法》(第三版)和《通用汉语著者号码表》等计算机编目业务所需的各类专业知识培训,使他们不仅掌握标准化、规范化和统一化的分类编目业务知识,同时也能掌握现代化的业务技术手段。

2.院馆文献统一编目工作的实施

(1)制订和实施统编工作实施方案(内容见院馆图改方案之二)。

(2)处理好新书编目和旧书回溯的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成立后,每年都购入近两万册新书(不包括与国外交换的图书)。还有原各所图书馆的中外文藏书约计80万册需要回溯编目。如何处理好新书编目和旧书回溯的关系是编目部日常工作的一件大事。

根据两年来统编部的实践,回溯编目应依照“先易后难”,按《中图法》大类逐一回溯的原则,先回溯中文旧书,后回溯外文旧书。先回溯用《中图法》分类过的图书,后回溯用其他分类法分类过的图书。回溯编目需要统采部、统编部、典藏部、计算机组协作完成。院馆领导应做好协调组织工作,尽量杜绝部门之间扯皮、窝工等现象。查重、剔复、贴条码、盖馆藏章是回溯编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可先组织人力将全院各馆原来的书名款目按汉语拼音音序排片,然后按照剔旧原则,根据重片有序地抽出复本。统编部在此基础上,可通过流水作业方式大规模地进行旧书回编工作。由于编目部人员力量有限,眼下不宜分散另行组建回编组。因此旧书和新书的编目工作可在编目部统一组织下交替进行。做到上半年的新书六月底前,下半年的新书年底前全部分编完毕并进入馆藏,以保证科研人员对新书的需求。

(3)改革管理机制,进行量化管理试点。

受铁饭碗、大锅饭、平均主义的种种弊端的影响,工作中软懒散的现象时有发生,干好干坏差别不大。这一切极大地妨碍着工作效率的提高。院馆应下大气力引入新的管理机制,编目部要与其他部门一起,严格制定岗位责任制,试行量化管理,年初有定额指标,年底按完成定额及编目质量进行考核,不说空话,不走过场,奖惩有据。

然而量化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编目人员意见,制订出的量化考核标准要尽量公平合理,切合实际,要让编目人员经过努力能够圆满完成,并有超额的余地。定额管理如能与收入分配挂钩,拉开差距就一定能极大地激发与调动工作人员中蕴藏的潜力和积极性,工作效率将会明显地提高。量化考核不能仅看完成工作的数量,还要与质量、出勤、工作态度以及业余时间的自学成果等全方位的业绩结合起来,全面考核,给每个工作人员以恰如其分的评价。

(4)加强数据维护,利用数据库编制《新书通报》。

编目工作有序开展后,数据维护就成为建设高质量书目数据库的重要保障。编目部应指派有较高编目水准、有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同志专门负责数据维护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要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随时检查工作库里的数据是否符合业务要求,并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以防工作库的数据丢失或出现差错。同时,还要将每个编目员的录入工作库的数据及时转入中央库,并与流通部门进行数据交接,实行数据共享。

为能有效地开发数据库,向科研人员提供信息咨询,编目部应定期编制中外文新书通报。这种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大类自动排序打印输出的书本式目录是编目工作的初级产品。随着对数据库的二次信息开发,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编制出联合目录、馆藏目录或其他各种专题书目。

3.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建立一支勤业敬业、有较高业务水准的专业队伍

有了计算机和各种设备等物质条件,只是有了硬件的保证,但要高质量地完成好院里交给的工作任务,光有硬件是不行的。在一定意义上说,软件——工作人员的素质才是头等重要的。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编目业务人员是不断提高院馆统编工作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的最重要的保证。我们的编目人员是吸收各所原有的编目业务骨干组成的一支旨在实现院馆统一分类和编目的高效精干的编目专业队伍。为了加强统编队伍建设,院馆准备对现有编目业务人员及时地进行各类专业培训,使他们不仅熟悉图书馆业务,并能掌握现代化管理手段。

在信息化时代,利用计算机进行统一编目,需要建立一支热爱本职工作的专业化队伍,培养和造就一批有图书分类、外语、计算机等方面专业知识和社会科学各主要学科基本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从统编部创建之日起,就要大力开展专业人员的在职培训。我们在不脱产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和多种形式的模式,从以下诸方面对工作人员进行了培养和教育。

(1)教育编目人员树立现代图书馆意识,发扬勤业、敬业精神。

(2)不断对工作人员进行各类业务培训,包括进行《中图法》(第三版)的培训、对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知识培训、对工作人员进行社会科学主要学科基本知识的教育、鼓励工作人员提高外语水平。

编目部在职人员17人,其中文化水平在大专以上的编目人员16人,占全员的94%。副研究馆员4人,占全员的24%。大部分同志有一定外语水平,还有些编目人员掌握了两门外语。但这些还不够,统编部应鼓励工作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多种形式的外语学习,不断提高外语水平和翻译能力。统编部要求西文编目员在外文新书编目过程中坚持翻译题名,并组织部分中文编目员参加外文图书回溯工作。我们提倡每个编目人员都应成为利用计算机进行中外文编目的全面能手。

4.及早统一全院的图书分类法和同类书区分号

早在创立之初,统编部就及时地向全院各所图书馆通报了该部采用的,同时也是建议全院各所图书馆采用的图书分类法、著录标准,以及对各文种图书进行著录时使用的著者号码表等。

于1994年7月1日成立的院馆统编部,在成立12天后就召开了第二次全组人员会议,主要讨论并通过了该部关于统一全院图书分类法和同类书区别号的建议。1994年以来,已有好几个图书馆将原来所用的其他分类法改为《中图法》。特别是在1994年6月中、下旬短短半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就有七八个图书馆的馆长和分编人员对统编部提出尽快统一全院图书分类法和同类书区分号的要求。可以说,当时统编部提出统一的建议是因应图书馆业务发展的需要。这一建议无疑为今后实现全院范围内的统一编目和标准化的回溯编目提前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一工作做得越早,对完成今后的全院统编工作任务就越有利。

5.采用更高水平的“息洋编目软件”,进一步提高图书编目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统编部在初创阶段进行图书编目工作采用的是本院自动化网络课题组自行设计、编制的“社科院全院图书编目自动化管理系统”2.0版软件。由于种种原因,该软件仅完成单机版,而未能完成网络版。所以,随着院馆统编任务的不断增加,以及统编部与馆内采购、流通、典藏等其他业务部门联网的构想,该软件已不能适应这些新的需求。于是,院馆开始在北京市区范围内寻找功能更强、标准化和实用性更好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软件。经过一番周折,终于选择了北京息洋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开发的“GCS通用编目系统”软件。

采用该软件,使我们可以利用大量符合国际标准的书目数据来建立本馆书目数据库,并使自编的书目记录符合国际标准;可以利用事件驱动的高度灵活的用户界面来进行日常业务处理;可以在网络的各个工作站上透明地访问任何一种书目库;可以不必进行倒排文档的日常维护;可以灵活定义编目系统的各种特性;可以利用日志文件方便书目数据备份操作。

三 未来的发展

展望未来,我们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是美好的。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迅速增强,未来的图书管理水平将向高质量水准迈进。

1.完成好院馆本身的统一编目任务

在当今信息社会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国内外现成的标准数据成果,采用最现代化的手段,争取在建成院中心图书馆大楼之前,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繁重的回溯编目任务和新书统编任务,从而为将院馆文献顺利移入新馆并实现新书库内的统一排架奠定条件。院中心图书馆大楼的建成也将为实现全院统一或合作编目工作提供充分的空间和物质条件。

在完成好统一编目工作任务的同时,还要注意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建立一个大型的社会科学机读书目数据库,就像上马一个大型的建筑工程一样,同样应该提出一个“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口号。如果一个数据库只注重数量,而不注重质量,看起来干了很多工作,但录入的数据错误百出,或者要找的书找不到,或者虽然找到了但信息又不全,这种数据库录入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要保证质量,一是在平时录入数据时,严把质量关。对于工作库的数据,一定要经过三校,才能进入中央库。二是要加强统编业务的培训,不断提高所有编目业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从根本上减少工作中的差错。三是充分利用国内外现成的标准数据成果。统编组成立以来,除了在1994年10月至1995年4月曾抽调3位同志进行过套录北京图书馆1988~1992年中文编目数据的试点工作外,平时完全是依靠本组的力量对收集来的图书进行分类编目。由于各个图书馆的编目人员对每种书的理解不尽相同,因此对每种书所安排的分类号,在不同的图书馆可能会有所不同,特别是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图书的分类号不一致的现象就更为严重。这样,就使数据库的质量受到很大影响。我们认为,将标准书目数据套录入本馆书目数据库,可能会是今后编目工作的发展趋势。据了解,国家图书馆已在着手进行国家标准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待国家图书馆标准书目数据开发出来后,我馆应尽量利用这些数据进行本馆书目数据库的建设。这样,既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又保证数据库的质量,尤其是对尽快完成大批馆藏旧书的回溯编目任务意义更大。

2.编写并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系统标引工作手册》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系统虽然经过几年的努力,已于1993年底编写了附有《文献分类编目手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资料工作条例和规章制度》。该文件对各类文献的标准化著录等都有明确的条文规定,并对社科院各图书馆实现文献编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也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但是,由于当时的实际情况所限,当时编写出来的分类编目业务条例内容中的细则和举例说明的部分基本上未能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资料工作条例和规章制度》。另外,随着计算机在文献分类编目业务中应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计算机编目业务的各项工作条例和规章制度也应充实到原来的《文献分类编目手册》中去。再有,虽然目前还没有编写出更加完整和详细的文献分类编目业务手册,但由于科研大楼内的院图书馆成立了对图书进行统一编目的业务部门,所以该馆的图书分类编目业务工作的质量还比较能够得到保证,也比较容易实现统一。可是,由于大楼以外各分馆的图书分类编目业务没有一个统一组织和管理的部门,又没有一本可供全院分类编目人员遵循和查阅的详细的文献分类编目业务手册,所以他们的分类编目业务工作的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做到全院范围内分类编目业务的标准化和统一化就更难。这对全院图书馆系统的工作质量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从这个意义上讲,越早编写出这一手册对全院图书馆系统的工作就越有利。

3.进一步与全院、全国和国外社会科学研究系统联网

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编目的计算机应用工作已经走出可喜的也是重要的一步。下一步,在继续与息洋公司密切合作,进一步完善该软件之后,还要进行与各分馆书目数据库的联网和开展统一编目的工作。然后,和全国各省(区、市)社会科学院系统以及国外社科研究系统联网。还要尽快加入国际信息网络,实现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等等。总之,计划是远大的,蓝图是美好的,任重而道远,要想实现这些美好前景,还需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4.适应“CD时代”要求,尽快开发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书目数据的光盘产品

目前,世界已悄然进入CD(即光盘)时代。文献信息的载体已经由书本式制品跨越了缩微制品、软磁盘电子制品,而发展成光盘电子制品。光盘以其海量存储、携带方便、检索快捷,质量高、寿命长等诸多优点在当今的文献信息载体中独占鳌头。光盘已成为发达国家的研究机构或文献信息机构赖以进行馆际或国际文献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物。相比之下,院馆目前在这方面尚是一片空白。随着院馆计算机编目工作的迅速发展和文献书目数据库的不断完善,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够开发出记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全部文献信息数据的高质量的光盘产品,并将其打入世界信息市场。

5.尽快解决日文和俄文图书计算机编目的问题

现在编目软件的最大难点是日文和俄文的录入,目前国内图书馆界尚未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我部日、俄文编目人员现在只得用手工方式填写机读目录工作单,待有关单位今后开发出日、俄文编目软件后再进行录入工作。

6.搞好古籍图书的分类编目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浩如烟海的藏书中,古籍图书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这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院馆统编组对古籍重印的新版书均按普通出版物使用《中图法》进行分类编目。目前虽尚未接触1911年以前的历代线装书、刻本、写本、稿本、拓本等珍善本文献,但随着回溯工作的开展,迟早要对文学、历史、哲学、语言、经济等学科领域的古籍及珍善本文献进行统一回溯编目。

古籍图书回溯编目需解决以下问题。

(1)分类方法的选定。

长期以来,各家图书馆使用的古籍分类法各不相同。主要体现在使用新旧分类法之别。旧法主要是用“四库全书总目”分类法,或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新法是指用新中国成立后编制的分类法,如“中图法”、“刘国钧法”对古籍分类编目。这两种方法有各自的理论依据,也各有利弊。据了解,有的单位用旧分类法对古籍分类按经、史、子、集单独排架,同时为帮助读者按照现在的分类体系来利用古籍和指导阅读,又依据新分类法给同一种古籍一个互见分类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采取何种方法对古籍进行统一回溯编目,这是一个大问题。我们应将此作为一项课题,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老专家及中青年学者的意见,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实际情况,做出切实可行的选定。

(2)有计划地培养或选调古籍编目专业人员。

从事古籍编目的人员不仅要掌握普通图书分类知识,还要通读《中国文学史》、《中国通史》、《中国哲学史》并掌握重要作者及重要著作,了解各学科专业词汇,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对于这方面的人才,可通过组织从历史系或中文系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或硕士毕业生中调入有志于从事古籍编目的年轻同志,然后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研究所代培,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深造。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离退休人员当中,有不少专业造诣很高的古籍研究学者。院馆可返聘这些老先生,请他们从事古籍编目工作。这也是解决古籍编目人才匮乏的一条途径。

(3)解决利用计算机进行古籍图书编目的问题。

利用已有软件将描述普通图书的信息输入电脑已不成问题,但要用计算机对古籍编目,还有一定的困难。不少描述古籍图书信息的繁体字目前在计算机字库内无法找到,这需要解决中文编目软件中的造字问题。对此应委托有关软件开发公司编制适用古籍编目的软件,同时还应就此问题到院外各大图书馆去考察,了解古籍编目的现状。

总之,古籍回溯编目是一项对保存和开发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的工作,也是一项对图书馆业务要求比较高的工作,以编目部现有的人力恐难以胜任。因此,建议院馆酌情考虑,将来可否成立古籍部,以便抽调专门人员从事古籍及方志的分类编目及管理开发工作。


(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李惠国、吕其苏主编,胡广翔、邵小鸥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