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工作总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篇 理论和发展

第一章 社会工作内涵和领域

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想有一个完美的世界。但是,回到现实,生活并不都是那么完美:失地、失业、贫困、灾难、离婚、孤独等问题频现。“社会工作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世界并不完美。社会工作者之所以服务人们和改革社会制度就在于他们面对着这种不完善。”(莫拉莱斯、谢弗,2009: 1)虽然不能说以前的社会就是那么完美,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社会进入加速变迁和转型阶段,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复杂,人们的不满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减少,工人下岗、农民负担过重、农民失地、环境污染、生活压力加大等,都在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面对如此多的社会问题,原有的行政方式显得不够了,专业化的帮助变得比以前更为急迫、重要。近年来,政府对社会工作越来越重视,一些地方政府实施了社会工作购买政策,加快推进社会工作的发展;高校也为了适应现实的需求,纷纷兴办社会工作专业和院系,乃至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内,高校社会工作系增加的数量和招生人数,已远远超过社会学系。当然,社会工作究竟是什么?中国的社会工作怎样开展?在哪些领域能发挥作用?这些问题都有待实践和研究去破解。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内涵

社会工作已经被当作一项专业化的助人职业,如何区别于健康咨询和医疗护理等专业化职业,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只有作出明确的区分,才能彰显它作为一门专业的价值和意义。这里就需要对社会工作的内涵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可是,迄今为止,有关社会工作的界定仍然是一项很困难的工作。值得庆幸的是,社会工作在长期的实务中探索出一套专业化的助人方法和经验,对帮助人们克服困难、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甚至改变社会环境,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要清楚地把握社会工作的内涵,不能不先回溯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

一 社会工作的缘起

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自助的专业。人类从来都有相互帮助的传统,比如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族人之间、朋友之间,在碰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化解了不少危机、冲突、矛盾和问题。这被莫拉莱斯和谢弗称为“自然助人”——相对于社会工作这种专业助人(莫拉莱斯、谢弗,2009)。专业助人是在自然助人的基础上产生的,即人们在自然助人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技巧,上升为系统性的理论和科学知识,由此就出现了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价值理念的专业助人,即社会工作。

在长时间内,人类都是靠自然助人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专业助人只是近100多年以来的事情。有了自然助人方式,为什么还要发展出一种专业助人方式呢?如果从进步角度来看,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助人方式的出现,是人类在相互帮助过程中不断理论化、知识化、专业化、技能化的过程,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但是,如果从批判角度来看,由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时代,出现和面临的许多问题之复杂,是以往所未曾见过的,仅仅靠自然助人方式无法解决,必须要由一群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和相应价值理念的专业人才来解决。首先,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熟人社会(涂尔干所说的机械团结社会,或滕尼斯所说的社区)趋于瓦解,人类进入一个陌生人社会时代,原先靠亲戚朋友和邻里相互帮助解决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问题的自然助人失去了人际基础,这呼唤着新的、具有弥补功能的助人方式诞生,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自然助人没有作用了,不再重要了。

同样,生产方式的变迁对传统的自然助人方式产生的冲击更大。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弹性是很大的,一个人的活可以由两个人来干,但是进入工业化生产时代,企业家追求的是低成本、高利润,在这种情况下,失业是经常的事情。一个人失业后,如何重新就业、如何解决生计问题、如何适应失业状态等,就会出现很多生活、心理和社会问题,这不是简单的自然助人方式所能解决的;同样,在工业化时代,贫富差距在扩大,阶层阶级矛盾在突显,弱势阶层和群体在应对社会生活风险和危机时显得力不从心,这也增大了对专业化助人的需求。一句话,那就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社会越来越多样复杂,个人在与社会互动中面临的问题、风险越来越多,解决的难度很大。美国社会工作发展历史表明,社会工作首先在一些现代部门获得了发展,“注册医务社会工作者标志着专业性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一步”,精神病治疗社会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首先得到发展,同样在一些慈善机构,社会工作也渐渐获得重视(莫拉莱斯、谢弗,2009)。实际上,社会工作的发展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加的社会福利需求。按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看,人们的需求分五种(有时又说是六种):生存、安全、自尊、审美和发展。多雅儿(Len Doyal)和高什(Ian Gough)认为,生存和健康是基本需要:“身体的生存是最基本的,……身体健康比起只是生存是更为基本的需求,会使人更有兴趣满足这种需求。每日生活中有许多活动不只是求生存,还要保持身体的健康,日常工作需要感情能力、心智能力、动手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若无健康的身体,达不到日常工作的要求。”(Doyal & Gough, 2000: 42)社会福利是满足人们需求的一切做法和努力,首先要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如果连最基本的需求都满足不了,那么人与社会就出现失衡、不协调问题,就需要有人提供满足,解决这些问题。社会工作就有这样的功效和能力。在工业化时代,人们对社会福利的需求有了提高,同样是基本需求,在工业化时代有着更多的内涵,同时,社会福利满足所需要的条件也越复杂和苛刻。

社会工作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城市化和工业化时代人们的社会福利追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破解满足社会福利需求所需条件之苛刻和复杂难题。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经验,形成一套专业知识和技巧,形成一系列社会实务专案,建构成一个专业的教育和培训体系,相继确立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种基本方法。

二 社会工作的界定

社会工作的历史表明,社会工作是一个在助人的实践中不断进行理性总结、不断探求、渐渐趋向专业化的助人职业。如何界定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到现在有关社会工作的定义五花八门。“半个世纪之前,联合国曾进行过一次各国社会工作教育状态调查,33个国家对社会工作给出了33种定义,这实际上反映了各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王思斌主编,2004)不仅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社会工作定义,而且每个社会工作研究者和实践者对社会工作的界定也有不同的看法。对社会工作有如此多的理解分歧,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进程。早在1915年,美国教育学博士Abraham Flexner就对社会工作专业提出质疑,认为社会工作还没有一个学科所应具备的专业责任或职责、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目标、可教育的沟通技巧、自我组织、利他性动机(莫拉莱斯、谢弗,2009)。为此,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曾先后三次、历经50年还不能给社会工作找到一个普遍认可的界定。

第一次是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在宾夕法尼亚州的Milford召集了一些主要服务机构的负责人参加了一系列会议,虽然最终他们没能同意对社会工作下一个简明的定义,不过这次会议得出的结论是:在不同的场所,社会工作的共性大于差异。

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制定社会工作明确概念的第二次高潮,1958年公布的“社会工作实务暂定义”迈出了关键一步,当时虽然还没有对社会工作做综合定义,但是文件通过确定社会工作实务的三个共同目标,为后来的定义打下了重要基础。

第三次对社会工作的定义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美国全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在其主要期刊《社会工作》上刊发了三期专题特刊,引起了对社会工作本质的大量讨论,但是并没有得出什么结论。不过,协会的一个委员提出的一句话定义赢得了广泛接受:社会工作是帮助人、群体和社区提高或恢复其社会功能和能力的专业活动,并致力于创造有利于达到此目标的社会环境(莫拉莱斯、谢弗,2008)。

莫拉莱斯和谢弗认为,社会工作至少具有这样三项功能:预防、治疗和改变。社会工作可以预防人与环境不协调问题的出现,当然更可以诊治和解决这些问题,还有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改变环境尤其是改变相关的制度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社会福利需求。社会工作要实现这三大功能,必须依靠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价值取向,并借助具体的实务案例和技巧,否则,就不应属于社会工作的做法(莫拉莱斯、谢弗,2009)。有的学者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帮助个人达成满足和自主的专业服务过程,也有学者认为,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艺术,通过帮助提高个人和群体的社会功能(莫拉莱斯、谢弗,2009)。法累等人认为,在美国最常被引用的社会工作定义是1959年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学会(CSWE)在其发表的课程研究报告中提出的:“社会工作是运用人与环境互动之社会关系为主的活动,用以增强个人与团体成员的社会功能。这些活动具有三项功能:重建受创的功能、提供个人及社会资源,以及预防社会功能失调。”(Farley, Smith and Boyle, 2009: 7)他们认为,“社会工作可以定义为一种艺术、一种科学以及一种助人的专业”(Farley, Smith and boyle, 2009: 9)。在他们看来,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自助的高超技巧,当然作为一门科学才刚刚起步,它还具有专业特质。

中国的社会工作研究者对社会工作的界定也很不相同,当然这主要还是受国外、港澳台学者的影响,具有自己创新性的定义基本上还没有出现,正如王思斌所说的:“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尚处于探索之中”(王思斌,2004)。1991年刚成立的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给社会工作下的定义是:“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王思斌主编,2004)这个定义显然难以反映社会工作这门专业的特质——专业化助人,因为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不仅有社会工作,其他不少职业都有这样的功能,如党群工作、志愿者,乃至普通人都会有可能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做法,但不能把他们称为社会工作者。王思斌等人在其编写的《社会工作导论》中虽没有很明显地界定社会工作,但是,在不少地方不断地强调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的专业,是一套科学的助人方法,“社会工作被看作是持守利他主义的助人理念、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用科学的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在他看来,有两点对社会工作非常重要:利他主义价值和科学方法。但是正如上文所指出的,国外有不少学者认为社会工作还是一门高超的助人艺术,这没有在王思斌的界定中得到体现。

李迎生等人对国内外的社会工作定义进行了梳理和评析,认为目前有关社会工作主要有这么几个定义: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的助人活动定义、弗里兰德的助人过程定义、我国台湾学者廖荣利认为社工是一种专业的定义、威特默尔认为社工是一种制度的定义以及斯基摩尔对社工的综合性定义(是一种艺术、一种科学和一种专业)等。由此他们认为,综合性定义是最为可取的,“我们认为,社会工作是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平等公正的专业价值观,在社会服务及社会管理等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和谐的专业和职业”(李迎生主编,2010: 6)。顾东辉等人同样采用的是综合性定义:“社会工作即福利部门和服务机构针对个人、团体(家庭或小组)、社区、组织、社会等与其外在环境的不当互动而形成的弱势情况,利用专业的方法和技术,协助当事人改变或推动环境的改变,促进两者的适应性平衡。”(顾东辉主编,2008: 21)这些综合性定义试图涵盖社会工作的多面性、多元性,但是它们同样忽略了社会工作作为一门艺术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水平:还没有重视社会工作的艺术性特点。

我们所能见到的社会工作定义基本上都涵盖了社会工作的特点和内涵:必须具有利他的价值观和伦理准则,运用高超的科学和专业技术,帮助个人、群体、社区、组织等去解决它们与外部环境的失衡、不协调问题,以改善他们的福祉。因此,社会工作是一门具有很强价值倾向的专业、艺术等多面性、多元性的助人的应用社会科学。我们尤其要强调社会工作的艺术性:社会工作的独特性,在于其在应用科学知识和专业技术上具有高超的艺术性,是一门与人打交道的艺术,它必须综合运用语言、身体、心理知识、文化魅力等,让案主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帮助,并提高自助能力,从而实现可持续性。对于社会工作的艺术性,不论在教学中还是在实务训练中,我们都做得很不够,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没有提炼出一套有效的方法和技巧。

三 社会工作的特质

特质决定社会工作的优势和专长,直接关系到社会工作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人们一定会问,社会工作在多大程度上比其他助人方法更好地解决人与周围环境的不平衡问题,在多大程度上能更好地将社会福利资源传递给人们,以更好地改善人们的生活呢?如果没有社会工作,许多社会问题是否照样可以获得很好的解决?台湾大学的古允文教授说:“在台湾福利发展的过程中,向来自认为是社会福利代言人的社会工作,却面临竞争的危机。在间接服务方面,大量其他系所的学生(如法律、劳工、公行、公卫、护理、财税、保险,甚至社会学)正努力进入制度式社会福利领域(如社会保险、健保、照护……);在直接服务方面,别忘了心理师也已成为社工师的强烈竞争对手。”(古允文,2009)在台湾,社会工作面临着其他专业和学科的挑战,虽然大陆的社会工作比台湾起步晚,仅仅在最近的十多年中获得快速的发展,在高校,社会工作系数量已经超过了社会学系,但它同样面临一系列的挑战,虽然这些挑战不同于社会工作在台湾面临的挑战。大陆的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学科、专业,发展晚,专业化程度不高,许多师资并没有经过社会工作专业系统训练过;其次,大陆社会对社会工作并不了解,对社会工作的认识有不少误区,甚至不少人认为社会工作就是做社会工作的,把那些党群工作、社区居委会工作等都统统视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在大陆的实践缺乏系统的社会政策支持,可用的社会福利资源相当有限;尤其是,社会工作都与一定的情境有密切关系,需要从具体的社会情境和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技巧,但是大陆社会工作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不够。也就是说,大陆社会工作一方面作为学科发展并不成熟和系统,另一方面对自身的社会服务实践总结不够,因此,其特质还没有得到充分提升和展现。

迄今为止,对社会工作特质的一般性讨论和分析已经很多了。有的人认为,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社会科学,具有助人自助、利他服务、民主客观、拥有专业性机构和组织等特质(李增禄主编,2002)。也有人认为,社会工作具有重视个人整体性、环境重要性、社区资源的运用、关系和谐、助人自助、团队协作、民主参与、理论与实务结合、尊崇专业伦理、非营利、依托机构等特点(徐震、林万亿,1986)。有人从社会工作的专业特征(以科学知识为基础、长期的专业教育和培训、权威机构鉴别、有同业控制团体等)、实务特征、实践活动和道德实践去把握社会工作的特质(王思斌主编,2004)。美国学者法累等人认为,社会工作具有十六大特质:注重个人的整体性;强调家庭对个人行为塑造及影响的重要性;强调运用社区资源,以协助人们解决问题;透过督导过程,可为较无经验的社会工作者提供指导方向,也能让较有经验的社会工作者持续成长;社会工作具有独特的教育课程;社会工作的三大传统基本方法为个案工作、团体工作与社区组织;社会工作具有独特的专业组织;关系是社会工作助人工作中最重要的关键;社会工作注重精神病理的概念,并强调了解他人的重要性;社会工作强调社会互动;社会工作认为,社会问题与人类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与人类的适合制度有所关联;大多数社会工作者受雇于机构;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是协助案主自助或社区自立;服务收费用于机构福利,而不是社会工作者的红利;社会工作者主要对个人与家庭提供服务与治疗;社会工作者能有效地发展与运用团队,并能统筹协调团队的服务和活动(Farley, Smith and Boyle, 2009: 9-13)。

概言之,社会工作最显著、最重要的特质是:以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基础,以案主需求为导向,运用高超的技巧和艺术,调用各种社会资源(尤其是社区资源),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改善案主(个人、家庭、组织、社区等)与环境的关系,增强其社会功能和能力。在这里,学科专业化是关键,不仅有系统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有一套严密的专业化评价、监督、标准系统,一方面有助于维护社会工作的专业权威,另一方面可以提升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另一个关键的特质是,社会工作是一门高超的艺术,它能有效地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准确地评估和把握案主的需求与处境,并能将各种资源合理地、有效地传输到案主那里,以满足他们的需求。第三个重要特质是,社会工作具有很强的反思能力,在不断总结社会工作实务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改进社会工作技巧,更好地满足案主的需求。第四个重要特质是社会工作具有很强的价值取向,那就是服务他人,尊重他人的需求,尊重平等、公平和民主等价值。我们认为这四个特质是社会工作得以获得社会接纳、认可和尊重的重要依据。那么用这些特质来衡量中国当前的社会工作,是否可以断定其已经具备?“我国目前的社会工作显然尚不具备以上特质,但应朝此目标努力。”(李迎生主编,2010: 27)

确实,中国社会工作的特质并不明显和突出。虽然中国的社会工作发展轰轰烈烈,大学社会工作教育已广泛开展;许多地方政府发出豪言,要培养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队伍,招用大批社会工作者,促进社会和谐建设。但是,我们看到的是,许多受过所谓社会工作大学教育的毕业生不知道怎么开展社会工作,或者不愿从事社会工作;许多地方政府部门虽然雇用了不少社会工作者,但不知道怎么使用他们;不少社会服务机构雇用了社会工作者,却没有发现他们有独特的专长;还有一些人接受简单的社会工作培训,就自以为是社会工作者了。这些问题都折射出,中国的社会工作没有具备鲜明的特质,因此在社会上就显示不出其价值,也许这里的问题不仅出在社会工作者身上,还与国家对社会工作的重视不够以及供社会工作使用的社会政策资源不足等密切相关。这就是当前中国社会工作面临的困境。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对象、领域和功能

一 社会工作的对象

有个别“社会工作概论”或“导论”都不讨论社会工作的对象问题。似乎这是一个不证自明的问题。事实上从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来看,社会工作的对象也不是不变的,与早期相比,社会工作对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社会工作发展的早期,社会慈善家们帮助的都是流浪者、老人、儿童、贫困者等,他们都是社会上最边缘、最困难、从道义上来讲最应该帮助的人,也就是说,社会工作帮助的对象当时主要是那些由于生理、心理原因,或者由于个人无法抵御的社会和自然原因而陷于生活极度困难的群体。而到现在,社会工作对象在不断扩大,从弱势群体或个人扩展到所有人,从个人扩展到社区、组织、机构等。王思斌由此将社会工作的对象分为基本对象和扩大了的对象(王思斌,2004)。

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是社会工作最早考虑的主要问题。“贫穷与需要是紧密相关的概念,是社会工作的出发点和核心概念。”(顾东辉主编,2008: 7)对社会工作兴起具有重要影响的水牛城慈善组织会社(COS)于1877年成立,其目的就是寻求帮助穷人的办法,防止穷人利用各自为营的财政帮助,实现资源的整合(莫拉莱斯、谢弗,2009)。当前中国的社会工作也大多面向社会弱势群体,如穷人、残疾人、老人、妇女、农民工及子女、病人等。这些弱势群体的生存能力比其他群体弱很多,缺乏生活资源和社会资源,国家对他们是有一些社会政策,但是这些社会政策并没有有效地落实到他们身上,与此同时,他们的许多基本需求却得不到有效的回应,因此,很需要社会工作者通过其专业能力以及相应的行政权力而将现有的社会政策资源传递给他们,与此同时也发挥社会工作者的研究能力,去影响国家的社会政策,从而制定更多的社会政策以帮助这些群体。从这个层面来看,社会弱势群体确实是社会工作的优先对象或基本对象。就当前中国的情况而言,弱势人群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仅残疾人就多达8000多万,农民工多达2亿多,其学龄子女多达6000万以上,中国尚未脱贫的农村人口在1亿以上,城镇贫困人口多达4000多万,“三无”(无土地、无收入、无保障)农民在6000万人以上。这些群体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已经相当紧迫,国家虽然针对这些群体也制定了一些社会政策,但是,要真正转换为满足他们的需求之资源,却是一个复杂的、困难的过程,极需社会工作的介入和帮助。所以,把这些人作为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合乎中国的国情,也是社会工作在其他国家所做的。

与此同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发展,流动、陌生化、多样化、社会隔阂等对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需要面对,由此也会产生许多困惑,面临更多的困难,而过去那种靠邻里、朋友和亲戚去解决的做法面临很大的挑战:一方面解决的力度不足以应对这些困难和困惑,另一方面专业化水平不够,难以化解这些复杂的难题。中国的中产阶级也面临着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相当脆弱;而富人则面临着怎样消费、怎样与他人打交道、怎样承担社会责任、怎样舒缓精神压力等等。他们所面临的许多社会问题无法靠自身的努力去解决,很需要社会工作介入。当然有人会认为,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资源的传递机制,如果将富人和中产者纳入社会工作对象,那么是否会削弱社会资源对弱势群体的帮助,会产生另一种社会不公呢?针对富人的社会工作,可以适当地向他们收取相应的报酬,以更好地将这些报酬用于弱势群体的福利需求上,增强后者的社会功能,可以缓解贫富差距和相关矛盾。

由此看来,社会工作的对象确实有基本对象与扩展对象之别,他们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大不相同。从社会工作推崇社会公正的角度来看,社会工作当然会优先选择弱势群体作为其工作对象,而不是其他群体。特别是在当前的中国,虽然各个阶层、各个群体都有不少问题,但是贫富差距扩大、弱势群体的生存困难以及弱势群体规模的庞大等,都决定了中国的社会工作将优先为他们提供服务,解决他们的问题,或者预防他们陷入更多的困境,或者为他们走出目前的困境创造条件、改善社会环境。这也取决于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程度:中国的社会工作刚刚起步,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非常有限,为社会所认识、认可的程度不高,不少老百姓不知道社会工作是干什么的,还有人把社会工作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或党群工作。在跟普通民众打交道的时候,我们问:“您知道社会工作吗?您听说过社会工作吗?”“没有听说过。是不是居委会做的那些事儿?是不是跟党的工作一样啊?”社会工作不仅在中国的知名度不高,而且不具备向所有民众提供服务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有选择性地在一些方面向少数急需社会工作帮助和服务的人群,提供预防性、治疗性服务,为中国的社会工作积累重要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奠定其合法性、必要性和重要地位。当然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社会工作对象并非都如中国那样,实际上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中,社会工作对象已经得到大大拓宽,从原来有限的社会底层人群拓展到所有社会成员,这是社会工作作为助人自助职业的专业化、成熟化标志。

二 社会工作的领域

社会工作的领域指社会工作发挥作用的范围,由于社会工作面对的社会问题在不断地变化,因此也会引发社会工作领域的变化。比如,社会工作的对象已经从原来的贫穷人群扩展到所有社会成员。既然社会工作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那么凡是有人的地方,社会工作都可以进入而发挥作用。

对于中国社会工作的领域究竟有哪些这个问题,社会工作界讨论得并不多,大多是照搬西方社会工作教科书上的内容,而且在中国现有的一些社会工作教材中,只有王思斌等少数人编写的教材提到社会工作的领域,其他教材很少谈及或者与其他内容混合在一起介绍。这并不意味着弄清楚社会工作的领域并不重要,只有弄清楚社会工作在哪些领域能发挥作用,才可以将社会工作的资源投向这些领域,使社会工作发挥更好的作用。

王思斌等人依照对社会工作对象的划分方式也将社会工作领域划分为主要领域和扩展的领域。在他们看来,主要领域有公共救助、家庭服务、儿童服务、老年服务、康复服务、学校社会工作、就业服务、矫治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医疗社会工作、乡村社区发展、军队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险服务。他们没有具体列举扩展的领域,而仅仅认为“社会问题的变化和新问题的出现就会带来社会工作领域的扩展”(王思斌主编,2004: 20)。他们提到当前的环境保护、艾滋病防治工作等,都成为新扩展的社会工作领域。虽然他们提到了社会工作目前的服务领域,但是没有对这些领域进行清晰的分类,他们所提到的领域相互之间存在重叠。有人按社会工作所面对的不同问题或者不同对象来划分领域。比如,按社会问题来划分,那么社会工作的领域有贫穷问题、失业问题、疾病问题、婚姻问题、家庭问题、儿童问题、老年问题、身心残疾问题、吸毒问题、酗酒问题、劳工问题、种族问题,为此有相应的社会工作服务;按社会工作对象来划分,便有儿童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贫民救助社会工作、伤残服务工作、劳工福利工作等。中外社会工作都有这样一些领域,当然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不仅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而且是一个正在经历快速变迁和社会转型的国家,因此,面临的社会问题有不少或者是仅仅存在于发达国家的过去,或者是没有存在过,这就决定了中国社会工作领域也有一些独特性,不应照搬西方社会工作领域的划分。

我们根据社会工作的面向,将社会工作领域划分为面向个体的社会工作领域、面向群体的社会工作领域和面向机构的社会工作领域。面向个体的社会工作领域有社会救助、病患服务、就业服务、行为矫正、流动人口服务。这是从“个体异质性”的角度出发,因为无论是贫困者、患者、职业者、行为失范者,还是流动人口,引起问题的原因都是不同的,因此社工服务的开展是面向一个个的个体,解决他们的特殊问题,而且服务的目的是让他们摆脱“暂时”的非正常角色(如病人、穷人),恢复其正常角色。在这里,面向流动人口的社会工作服务就带有很强的中国特色,国外只有移民而无流动人口,中国有2亿多流动人口,正是中国社会工作发挥作用和提供服务的重要领域。

面向群体的社会工作领域有妇女服务、老年服务、儿童与青少年服务和残障服务等。在这些领域,社会工作面对的是同质性很强的群体,如妇女、老人、儿童与青少年、残疾人等人口学意义的群体,他们由于各自的共性而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因此社工服务是针对这些群体相对弱势的共性展开。与面向个体的社会工作不同,社会工作服务无法使这些同质性很强的受助者摆脱其人口学身份,但通过“持续不断”的服务能使受助者的生活接近正常水平,使其相对弱势的地位得到缓解。

面向机构或组织的社会工作领域包括家庭服务、社区服务、机构服务和灾后重建、整体搬迁、移民社会重建等。针对组织的社工服务解决的是组织功能和结构失调问题,旨在使组织维持和恢复正常功能。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社区服务是作为社会工作领域提出来的,而不是作为社会工作方法看待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灾害社会工作应是中国社会工作的重点领域,最近几年中国面临的灾害非常多,也非常严重,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这些巨大灾害夺走了数以万计的生命,给不少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这正是社会工作能发挥作用的领域,也正是需要社会工作发挥作用的领域。

以上是基于我们对中国社会以及中国社会工作应发挥作用的认识而提出的社会工作领域划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工作已经在这些领域发挥作用,或者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事实上,目前中国的社会工作领域一方面集中在弱势群体的帮扶方面,近年来最突出的方面有:流浪儿童救助、农民工子女上学帮扶、贫困地区发展、艾滋致孤儿童救助、司法矫治等;另一方面主要集中在社区工作方面,政府开展了社工进社区等活动,招聘大量社会工作者进入社区工作,社区工作已成为中国目前专业社会工作发展最好的一个领域。中国社会工作在以上这些领域的影响和作用还相当有限,会随着社会工作的发展而得到加强,甚至会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很大的变化。

三 社会工作的功能

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的学科或专业,其存在的合理性就在于它具有助人功能。所谓功能,就是一种积极的作用,是指在一个系统中各部分所发挥的作用,即某一部分的存在和变化对整体及其他部分所发挥的影响。当然功能主义认为,功能还有正功能与负功能、显功能与潜功能之分。在讨论社会工作的功能时,主要关注的是它的正功能,而在正功能方面,我们还得分析是否存在正潜功能,对于潜功能的认识不是一项容易的工作。不管怎样,社会工作的功能在于如何帮助受助者或者案主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使他们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或者增强他们的社会能力以满足他们的需求,或者帮助他们预防可能出现的危险、问题等。关于社会工作的功能究竟有多少,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彼此差别并不大,只是有些看法概括性强一些,有些看法更具体一些而已。

在法累等人看来,社会工作具有三项基本功能,即恢复或重建、资源提供和预防。“社会工作的三项基本功能——重建(restoration)、提供资源(provision of resources)与预防(prevention)是相互连结并相互依存的。重建的社会功能可分为治疗(curative)和复健(rehabilitative)两个层面……资源提供可分为发展性与教育性两个层面……第三项功能——预防社会功能失调——包括早期发现、控制与减少可能妨碍社会功能的状态与情境发生。”(Farley, Smith and Boyle, 2009: 7-8)而莫拉莱斯和谢弗则认为,“已创立的社会项目至少有四个特定目标:社会化、社会整合、社会控制和社会变迁”,他们认为,“创立社会项目旨在完成三项综合性目的。第一,大部分项目是为消除社会问题而设立的……提升社会功能最近已发展为人类服务的第二个综合性目标……最后,有些社会项目在预防社会问题”(莫拉莱斯、谢弗,2009: 11)。

中国社会工作界对社会工作功能的看法基本上也是沿用西方学者的看法,只是加以具体化或者换一种说法而已。徐震和林亿万认为恢复、预防和发展是社会工作的三大基本功能;王思斌则认为社会工作有四大功能:治疗功能、预防功能、发展功能、稳定功能;李迎生将社会功能划分为五种:复原、配置资源、预防、发展和稳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大陆社会工作学者对社会工作功能的看法总体上与国外和港澳台学者是一致的,只是大陆学者突出地强调了社会工作具有稳定社会的功能,这与大陆当前社会面临的社会稳定问题和风险密切有关。当前中国大陆正处在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多发期,干群矛盾、劳资矛盾、城乡矛盾、贫富矛盾、家庭矛盾等在整个社会转型过程中显得非常尖锐、突出,这就赋予中国社会工作以重大的历史使命,那就是如何帮助实现社会稳定,使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有一个稳定的社会基础和环境。实际上,在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中,社会工作的稳定使命和功能也是存在的,只是后来没有被很好地加以总结;而对中国大陆来说,这种功能尤其重要,这也是中国社会工作被政府所突然重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会工作的功能体现在两个层面:一个是服务对象层面,一个是社会层面,换句话说,前者是直接功能,后者是间接功能,或者前者是显功能,后者是潜功能。

1.社会工作的直接功能:协调、改善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社会工作的关键功能是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或解决其不协调问题,或促进其改善。“人在环境中”是社会工作专业分析问题的一个基本观点和视角,它的基本含义是人和环境是不可分离的。也就是说,个人的问题离不开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自己的生理、心理、家庭、社区、工作单位和社会制度安排等方面都是有关联的。基于这样的观点,社会工作专业的服务目标是要建立个人与环境之间的良好互动:一方面要提高个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另一方面则要改善环境,调动环境中的资源,排除环境中的障碍。具体来说,社会工作的直接功能有以下三类。

一是提供资源与服务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层次的需求,如果需求不能被满足,就会产生问题。给予生活处于困境的人们以帮助是社会工作专业的职责,而社会工作要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首先就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需求的满足。需求的满足又可以分为提供物质帮助和提供心理支持。当人们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脱离困境时,无论是物质生活困境,还是心理或社会生活困境,社会工作专业都要给以帮助,使他们脱离困境。

社会工作的许多对象是经济上有困难的人士,社会工作可以对这些有困难、有需要的贫困人士给予物质上或经济上的帮助。贫困问题是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物质支持对于解决贫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工作者可以联系某些社会资源,帮助他们在合法条件下获得某种物质上的支持,在某种程度上解决生活方面的困难。某些生活上陷入困境的服务对象,并不是因为经济原因,而是社会或者家庭关系失调,或者压力过大引起的,这个时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通过心理疏导,帮助他们缓解压力,给予他们支持,提高他们抗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恢复其积极的生活状态。

二是维护基本权益。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有很大一部分是社会弱势群体,他们的弱势状态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权利,而是他们缺乏维护自己权利的意识和能力。社会工作是一个追求公平、正义的专业,要帮助弱势群体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帮助他们伸张正义。这不仅是对服务对象负责的表现,也是推动社会良性发展所要求的。在当前中国,维护基本权益,成为非常重要的社会需求:在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乃至全球化进程中,一方面中国人的权利意识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不断地受到权力、资本、市场的侵蚀,而法律和民主制度不健全、社会组织不发达,进一步削弱了民众对基本权利的保护能力,这急需社会工作提供相应的帮助。当然在这里,也应该看到,社会工作的维权能力也可能是有限的,但是比起没有社会工作总要好一些。在未来的社会进步中,社会工作将能担当这样的重任。

三是促进能力发展。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理念是相信人的价值,认为人是有潜能的并把充分挖掘个人潜能、达到个人幸福和社会进步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当服务对象没有能力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时,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帮助他解决当下的问题,还要促进服务对象能力的发展,使其在以后能够更有能力应对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提供服务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帮助人们提升生活能力,重建信心,以自己的能力去应对以后生活环境的挑战,这也是助人自助的要义所在。在阿玛蒂亚·森看来,个人的自由在于其具有的可行能力,社会工作就在增强人们的可行能力,以扩大他们的自由。

2.社会工作的间接功能

社会工作虽然直接面向的是每一个案主,包括个人、组织、社区等,似乎不是整体上解决社会问题,但实际上,社会工作本身非常重视案主的“整体性”,而且还重视社会环境和谐、协调问题。所以,社会工作在为案主服务的同时,实际上也在影响和帮助社会的发展与运行,这就是社会工作的间接功能。这类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助于建立社会的安全网络。社会工作在帮助服务对象的同时,也间接地缓解了社会矛盾,增强了社会凝聚力,疏导了服务对象的消极情绪,使服务对象拥有更强的安全感,推动社会安全网络的建立。与此同时,社会和谐是社会各构成要素之间良性互动,社会成员之间相互接纳、平等相处的生活状态,人们之间具有良好的关系和社会支持是健康社会的表现。社会工作以人为本,致力于在社会成员之间建立相互支持的关系,致力于建立一个相互关怀的社会。社会工作所擅长的面对面的、深入人心的、人性化的服务在化解矛盾和冲突时所产生的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是一般行政方法所不能替代的。

二是推动社会正义的实现。社会工作是一个追求社会正义的专业,具有很强的道德伦理价值取向。它通过帮助弱势群体,彰显社会正义价值;通过服务、宣传、建议等方式影响社会政策,使社会政策更好地体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而改善社会环境。

三是调节市场与人性的冲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化进程加快,市场经济对于传统价值观和人性产生了巨大冲击,可能会使人们的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失调,同时人们的压力增大,这些都会影响一个人正常的生活和心理。社会工作可以通过提供心理疏导,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等方法,调节这些冲突。

四是增加社会资本与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是存在于人们之间的良好关系之中并能够对占有社会资本的人给予支持的相互信任,作为一种支持力量,它对行动者实现目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王思斌,2006)。社会工作的发展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良性互动,并且提供一定的社会支持,间接增加人们的社会资本。通过社会工作的服务,可以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最终促进社会持续发展。

社会工作一方面是社会进步的直接表现,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一套相互帮助、扶弱济贫、维护社会公正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履行其功能进一步推动社会进步。所以,社会工作是人类的福音,是中国社会和谐建设强有力的助推器。

第三节 社会工作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门学科只有放在与其他学科的比较中才能显示其特色和属性,同时,也可以找到其学术来源和知识路径。与其他学科相比,社会工作的明显特色是其应用性、实用性和操作性,与此同时,它也是一门吸取其他许多社会科学理论知识而加以具体化、操作化的应用学科,可以说是一门综合应用社会科学理论的学科。“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一方面包括来自其他社会科学的理论,它们被频繁地吸收进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中,另一方面也包括社会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系统的工作方法和干预模式,即‘实务理论’。”(王思斌,2004: 125)对社会工作影响最大、关系最密切的学科有社会福利、社会政策、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为了加深对社会工作这门学科的认识和把握,有必要简单地梳理它与这些学科的关系。

一 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

社会工作、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容易混淆,事实上,有学者认为,社会工作就是一种社会福利。“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这两个名词常被混淆,有时还被当成同义词。事实上,社会福利的含义较广,其包含了社会工作、公共福利,以及其他相关的方案与活动。……有许多不同的专业人员在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然而社工员一直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福利服务提供者。事实上,历年来社工员一直扮演着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的中心要角。”(Farley, Smith and Boyle, 2009: 4-5)在法累等人看来,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的一部分,是落实社会福利的重要载体和操作者。“直至二十世纪,社会工作益加成形,紧接着的几十年中,社会工作逐渐成为一项专业——其具专门化及现代化,是社会福利整体中的一部分。”(Farley, Smith and Boyle, 2009: 6)有学者认为,社会工作虽然与社会福利联系密切,但是两者还是有所区别的:“二者的区别在于,无论是广义的社会福利,还是狭义的社会福利,社会福利都是指一种社会政策:社会工作则是具体服务的提供,是实现社会福利的手段。”(李迎生主编,2010: 19)我们认为,社会工作不仅是社会福利的实现手段,而且也是其他一些社会科学理论(比如心理学、医学、精神病学等)的实践者。

具体地说,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这么几方面:首先,社会福利是社会工作的基础。社会福利资源多少、政策好坏等,都会影响社会工作。社会福利资源少,显然不利于社会工作,因为社会工作就缺少足够的资源支持。一般来说,在社会福利资源多、社会福利政策好的国家,社会工作发展得也比较好,发达国家的情况就说明了这一点。同样,社会福利资源少的国家,社会工作也就不那么发达,许多发展中国家就是如此,过去中国的情况也是这样。其次,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的专业化输送者。社会工作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专业化的技术,培育了大批专业人才,所以,它在输送社会福利资源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如个性化、多元化、人性化等。社会工作会针对案主的个人特性、需求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将社会福利更好地落实到案主那里,这是没有接受过社会工作训练和教育的人所做不到的。再次,从广义上看,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的组成部分。社会福利是指所有改善人类生活的努力和做法,包括社会福利政策、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福利行动,首先解决的是人们的生活安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增强生活幸福感,而社会工作显然也是这样的努力行动。最后,社会工作有助于社会福利的改善。社会工作在实践中发现社会福利政策的缺陷,反馈到决策者那里,修改缺陷,提出新的社会福利政策;社会工作提升了社会福利的效用;社会工作也增强了人们对社会福利配置的参与、发言权、能力。

当然,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知识来源不仅仅是社会福利,还有其他社会科学,如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人类学等,而且社会工作是一门更具应用性、更偏重操作性的社会科学,而社会福利研究在操作性方面没有像社会工作那样形成一套系统的工作方法。

二 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的关系

社会政策是什么?迄今还没有一个为人们普遍认可的定义。有的人认为,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没有什么区别。迪安认为,“社会政策学是关于人类福祉的研究”(迪安,2009: 1)。虽然迪安主张不用社会政策的提法,而用社会政策学的提法,并认为用福祉来说明社会政策学的对象比用福利好,但是,毕竟他也认为社会政策是研究社会福利或福祉的一门学科。当然,迪安认为,福祉关心的是人们活得好不好,而福利则关心的是做得好不好(迪安,2009)。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福利关注的是将福利资源传递给人们,而社会政策学更关注的是这些资源是否能让人们生活得满意和幸福这个问题。社会工作更多的属于社会福利部分,而社会政策是社会工作得以存在的基础和现实要求。但是,不少研究者并没有把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做严格的区分,而往往将他们等同看待。“与社会政策相关的一个概念是福利国家(welfare state)。”(顾东辉主编,2008)我们认为,社会福利是社会政策研究的最重要对象之一,但是两者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社会政策研究所有影响人们生活福祉的做法和行动,它关注的是社会问题、社会需求、实现需求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各种政策、制度、行动及其影响因素。

首先,社会政策是社会工作的首要理论基础,社会政策研究成果,特别是社会政策实践,为社会工作提供了努力的方向、资源和实现方式,而社会工作是落实社会政策的最主要路径。社会政策的研究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工作的水平。当然,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所以,它的理论不仅仅来自社会政策,还来自其他一些社会科学,如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行政学、组织研究等,同时还接受医学等自然科学的指导。

其次,社会工作在实践过程中也不断地发现社会问题、社会需求,从而影响和推动社会政策研究。社会政策不断地从社会工作中汲取知识和经验营养,社会工作具有重要的社会政策影响力。

当然,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还是有明显的不同:社会工作更多的是通过社会工作者的行动,用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使受助者获得自助能力,增强他们协调和平衡与周围环境的能力;而社会政策更多的是通过对政策研究去影响社会福利提供者(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从而制定出有助于改善人们生活的一系列政策。

三 社会工作与社会学的关系

社会工作一度被认为是一门应用性社会学,因为“社会学与社会工作都对人、人际互动以及了解人际互动有着相同的兴趣”(Farley, Smith and Boyle, 2009: 14)。但是社会学更偏重于对社会现象的探索,不仅旨在了解社会现象是什么,还追寻背后的原因(为什么)和怎么办等问题,而社会工作更关注的是怎么办这个问题,着重于帮助人们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增强他们这方面的能力,所以社会工作更重视对社会现状的改变。

对社会工作来说,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比如对社会阶层关系的研究揭示出阶层关系的形成机制以及互动状态,社会工作在此基础上可以对不同阶层进行行动干预,找到疏导阶层关系障碍的办法,也可以探寻某个阶层的成员所面临问题的影响因素,找到有效的帮助方法;社会学对生活方式的研究同样可以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研究视角,帮助社会工作更好地介入案主的行动和生活中;社会学所积累和发展起来的调查方法也为社会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工具。

反过来社会工作通过实际的干预和帮助,增加了对人的行动和心理的认识,也更好地揭示了社会因素的影响机制和路径,为社会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特别是丰富了社会学的参与观察方法和行动研究方法。总之,社会学可以借鉴社会工作的许多有效做法,去开展更好的研究。

当然,社会学与社会工作虽然关系密切,毕竟是两门不同的学科。社会学更偏重于研究,而社会工作更偏重于实务参与;社会学更偏重于理论创新,而社会工作更偏重于对策创新;社会学更注重方法上的价值中立,追求客观性,而社会工作更偏重于如何实现价值;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现象,而社会工作研究的是社会问题。社会学在理论层面能为社会工作提供更宽的视野,却缺乏社会工作的实践能力,社会工作能将社会学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实践,促进社会更好地发展。

四 社会工作与心理学的关系

心理学是心智科学,它研究、解释和改变人们的行为。心理学家对了解个人及其行为特别感兴趣(Farley, Smith and Boyle, 2009: 15)。心理学试图从行动上去把握人们的心理活动,同时通过心理活动去了解和解释人们的行动。从这一点上看,心理学对社会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社会工作打交道最多的是个体,关注案主的心理健康,是社会工作的首要目标。也就是说,社会工作力图通过其专业技巧使人的内心达到平和,保持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的微观领域如个案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和心理学或心理学中的心理治疗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两者都对人的行动感兴趣,关注人的某种行为产生的心理,通过对人心理的研究,进而通过社会工作中的个案工作或者心理治疗帮助人,这两者在实践层面同属助人活动。所以,社会工作必须借用大量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理论知识,才能将本学科发展得更好。

社会工作虽然借用了很多心理学的理论,心理学的技巧也在社会工作过程中备受推崇,虽然社会工作一度被精神分析的洪流所包围,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从理论层面来说,心理学更注重个体研究,通过研究了解人们的特质和行为,对个体进行心理辅导或治疗。而社会工作不仅关注个案本身,还关注与之相关的系统,强调通过整合外部资源来解决个人问题。从实践层面来说,心理学是服务对象来求助才会进行治疗,而社会工作者则积极地去开展社会工作,发掘需要帮助的服务对象。最后,在伦理层面,社会工作者更强调一种对服务对象的人性关怀,而心理学则是要站在中立者的角度进行研究和治疗,这两者的形象一个像护士,一个像医生。

与社会工作密切相关的社会科学还有经济学、管理学等,这里不一一介绍。这里通过对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社会政策、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关系的介绍,旨在说明:第一,社会工作需要依靠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才能变得更加强大,特别是当前在学科专业化的同时也存在着学科的相互融合和借鉴,作为后发的学科,社会工作自然不能放弃这个融合和借鉴的好机遇去发展自己。第二,社会工作不是一门没有自己个性的学科,而是有着自己的价值追求、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行动方案的学科,其学科个性是非常突出的。第三,社会工作可以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比如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挖掘新的社会问题等。第四,社会工作的优势在于以实际行动改善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促进社会进步和文明,这个学科的出现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