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结构与转型: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分析(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结构变迁过程的资源错配: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迷途

第一节 引言

本章尝试阐明的一个观点是:欠发达经济问题本质上是结构性问题。这个观点的阐述,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观察上:在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历史及现实中,普遍存在着产业结构动态变化中的“资源错配”。因此,本章的认识不同于以往要素(总量)和结构理论的认识。

从要素角度看,论者往往把思维放在新古典或内生增长理论上,原因是这些理论为总量分析提供了非常简洁的框架。即使在论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时,新古典或内生增长理论也被普遍认为是最有效的理论方法。但是我们认为,由于经济结构问题的存在,新古典或内生增长理论并不能讲述欠发达国家故事的全部,投资和技术进步的作用往往被过高估计。

首先对“资源错配”这个概念给出说明。本章中发展中国家的资源错配,是指劳动力或资本发生了向低效率服务业的过快演进,因而导致了整体经济的无效率及相应问题。

当然,“资源错配”这个概念,是在与发达国家增长方式相比较的基础上定义的。随着产业结构的变迁,很多发展中国家表现出来的“资源错配”,是错在偏离了有效率的增长路径。正如我们的统计分析将要揭示的那样,发达国家在长期增长中,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普遍高于或接近于第二产业;而发展中国家正好相反,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普遍低于第二产业。因此,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套用库兹涅茨规律于发展中国家(或者搬用发达国家现代增长模式于发展中国家),在片面强调服务业规模扩张的时候,资源错配就会出现;而且,服务业越发展,资源错配导致的经济增长缺乏效率问题就越突出。

有必要对库兹涅茨规律做一下阐释。库兹涅茨(2005)关于劳动力的产业间转移,以及第三产业发展趋势的描述,本质上讲的是成功的发达国家的故事。或许这个故事太过完美,因此往往被借用来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趋势,以至于人们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变迁产生了误解。产业结构变换中的“资源错配”因此被忽略。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由于比第二产业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因此才有第三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张和资源的“正确”再配置(实际上,故事的这一半已被库兹涅茨等描述过)。但是,如果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比第二产业低,且持续扩大,发展中国家“资源错配”就会出现(我们现在来描述故事的另一半)。因此,我们的这种理解不同于一般文献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解释,当然,也不同于一般的结构描述性分析。围绕“资源错配”这一问题,我们的基本判断是:发展的根本问题,本质上是经济结构的调整问题。

再者,我们的认识与人们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一般认识也不同。就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而言,有一个影响广泛的误解。多少年来,提及发展中国家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尤其是面临普遍存在的巨大的就业压力问题,研究者几乎一致把目光集中于服务业的发展,而不问这背后的经济理论和立论假设如何。正如前文所强调的那样,结构演进的库兹涅茨规律,其成立有(暗含的)先决条件:第三产业的扩张是基于该产业相对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若不顾这个条件,把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滞后归结为第三产业规模的狭小,那么,开出的政策药方就会南辕北辙。这个认识影响政策久了,就会导致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脱离效率的空转,由此导致国家经济发展“迷路”。

这有悖于发展经济学的初衷。经典发展理论的设想是,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劳动力不断被高效率的现代部门吸收,经济整体效率随之提高。但是,如果因为劳动力转移出传统农业部门,而制造出来另外一个规模巨大的低效率部门,那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不是实现了所谓的现代增长,而不过是从一种停滞方式(典型如刘易斯所说的传统农业部门)跃入另一种停滞方式(典型如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过早服务化)。实际上,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发展中国家总是分布于这种奇怪的两极。

本章对这个认识的阐述,建立在对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统计说明上。本章安排如下:第二节是文献回顾及本章主要方法的提示。第三节树立本章分析的基准——发达国家的“正确”增长路径。第四节提供大量发展中国家的统计数据,围绕的一个重心是: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把资源过度消耗在低生产率的服务业上,这是“资源错配”的统计事实。第五节,讨论“资源错配”的后果,由此为拉美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分析提供一个全新的认识角度。第六节是对中国未来增长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