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宗矿产品来源和应对策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国煤炭资源来源和应对策略研究本文作者单位: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

一 中国煤炭供需现状

(一)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中的地位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形式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能源安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分别占世界的45%和48%,占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77%和68%,分别比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平均水平高出56个百分点和49个百分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能源消耗量越来越大,导致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增强,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大力调整能源结构,稳步发展传统能源,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施多元化战略,提高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国内化石能源资源禀赋条件、新能源发展基础和国际能源环境来看,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逐步下降,但未来几十年内其作为主体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

(二)煤炭生产现状

近十年,在我国煤炭市场需求大幅增加、价格上升、行业效益好转等多重因素引导下,煤炭产量连年大幅度增长。2012年全国煤炭产量为36.5亿吨,比2002年增加21亿吨,年均增长超过2亿吨。煤炭产量超过亿吨的省区从十年前的4个上升到9个,分别为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贵州、山东、安徽、新疆、云南,总产量29.5亿吨,占全国的81%。2012年第二季度以来,受煤炭需求不振等因素影响,大型煤炭企业调整生产计划,小煤矿陆续减产,煤炭产量增幅逐月回落。

图1 2011年主要国家煤炭消费占世界的比重

图2 亿吨级以上煤炭生产省区

从区域分布上看,2012年东部煤炭产量4.7亿吨,占全国的13%,其中,山东、河北、黑龙江三省煤炭产量3.3亿吨,占东部产量的70%,占全国总量的9%;中部煤炭产量12.2亿吨,占全国的33%,其中,山西、河南、安徽煤炭产量11.16亿吨,占中部产量的91.5%,占全国总产量的31%;西部煤炭产量19.6亿吨,占全国的54%,其中,内蒙古、陕西、贵州、新疆、云南、宁夏6省煤炭产量17.8亿吨,占中部产量的91%,占全国总产量的49%。

图3 分地区煤炭生产

从生产结构上看,近年来国家加快了大型煤矿建设和小煤矿整顿关闭,煤炭生产结构显著优化。“十一五”累计整顿关闭小煤矿9574处、淘汰落后产能近5.3亿吨。2011~2012年整顿关闭小煤矿1057处,淘汰落后产能7581万吨,2012年小煤矿生产能力下降到6.5亿吨。截至2012年大型煤矿850处,产量23.7亿吨,占全国的65%;中型煤矿1500处,产量6.6亿吨,占全国的18%;小型煤矿9563处,产量6.2亿吨,占全国的17%。

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快速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取得进展。2012年14个大型煤炭基地生产煤炭33亿吨,占全国的90%。其中,12个基地超过亿吨,如神东超过7亿吨、蒙东超过4亿吨、新疆基地超过1吨。截至2012年底,全国煤矿企业数量减少至7500家,比2010年减少1500家。山西、河南、陕西三省煤炭资源整合及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基本完成,煤矿企业数量分别由兼并重组前的2000家、500家和538家减少到130家、30家和106家。

图4 14个大型煤炭基地煤炭产量

(三)煤炭消费现状

2012年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国内经济困难加大,特别是5月以来,煤炭需求回落、价格下降、全社会库存煤快速上升,市场供大于求趋势明显,企业贷款回收困难、经营难度加大。

当前煤炭供大于求的局面,有供应量继续较快增长的因素,更主要的是经济增速放缓所引起的需求增幅快速下降,是我国经济自主宏观调控的正常反应,也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结果。从我国煤炭消费结构来看,重工业耗煤约占煤炭消费总量的95%,其中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主要耗煤工业占80%以上。2012年以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效果进一步显现,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重工业增加值增幅较快下降,主要耗煤工业产品产量增速大幅回落。2012年上半年,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增幅回落4.6个百分点;火力发电量、生铁和水泥产量分别同比增长2.6%、2.9%和5.5%,增幅同比回落9.9个、5.5个和14.1个百分点。2012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36.2亿吨标准煤,煤炭消费量37.3亿吨,约占68%。电力、钢铁、建材、化工是我国四个主要耗煤行业,2012年消费量约占全国的85%,其中电力工业用煤占55%。

表1 四大耗煤行业煤炭消费量

(四)煤炭进出口现状

1.我国煤炭进口现状

2002年以前,我国只有少量煤炭进口,进口数量维持在200万吨左右,2002年进口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之后,随着国内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主要耗煤行业的快速发展,煤炭供应出现区域性和时段性紧张,尤其在运输“瓶颈”制约和煤炭价格不断上涨的影响下,促使东南沿海的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广西等省区持续加大进口量。特别是2008年以来,国际煤炭市场低迷,国际国内煤炭价差扩大,促使我国自2009年起进口量急剧增加,当年进口量达到1.26亿吨后,2012年急剧增加到约2.9亿吨,是2005年煤炭进口量的11.1倍。

图5 我国煤炭进口量变化情况

中国进口的煤炭主要来自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俄罗斯、越南、蒙古、朝鲜、加拿大等国家。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出口国,也是我国传统的煤炭进口来源国。2002年以后澳大利亚对中国煤炭出口迅速增长,并一直维持在500吨以上的水平。2011年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煤炭3256万吨,占煤炭进口总量的17.9%。随着世界煤炭贸易市场逐步好转,与中国毗邻的越南加大了煤炭开发和出口力度,越南煤炭多为露天开采,成本较低,且距离中国较近,海上运输方便,是中国进口煤炭的理想来源地。近两年印尼对我国出口量也急剧增加,2010年起,已超过澳大利亚成为我国第一大煤炭进口来源国,2012年中国从印度尼西亚进口煤炭1.18亿吨(包括褐煤),占煤炭进口总量的41%。

表2 2005~2012年分国别煤炭进口量

2.我国煤炭出口现状

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我国年均煤炭出口量仅200万吨左右。改革开放后至80年代中后期,由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煤炭需求迅速增加,煤炭供应极其紧张,再加上当时煤炭出口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出口能力小,煤炭出口量增长缓慢。为鼓励出口创汇,“七五”期间我国建设了一批出口煤生产基地,新建和扩建一批铁路干线及运煤港口,提高了煤炭出口能力,煤炭出口量稳步增长。1987年煤炭出口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达到1313万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受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煤炭市场疲软,煤炭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了煤炭出口量较快增长。2000年我国煤炭出口量上升到5506万吨,比1995年增加2644万吨,年均增长近530万吨。

2000年以后,随着亚洲走出金融危机,煤炭需求回升,在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导致澳大利亚煤炭出口到东南亚地区海运费用上升的情况下,我国煤炭出口量急剧增长。到2003年,我国出口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9388万吨,比2000年增加3882万吨,占国际煤炭贸易总量的比例由1991年的5.0%上升到13.1%,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

从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煤炭供应再次出现紧张局面,为保障国内能源稳定供应,国家先后多次下调直至取消了各类煤炭产品出口退税,并征收出口关税,使得煤炭出口逐年大幅下滑。到2010年,我国出口量下降到1903万吨,比最高时减少了7485万吨,年均减少约1070万吨。根据最新数据,2012年我国煤炭出口量跌至928万吨,比最高时的2003年减少了8460万吨,年均减少约940万吨,预计未来十年我国煤炭出口量还将保持较低水平。

经过多年的市场开拓,我国煤炭出口高峰时出口到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基本形成了“亚洲为主、欧洲为辅”的市场格局。亚太地区是中国最主要的煤炭出口市场,其次是欧洲、南美和北美等地区。其中,亚洲市场又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中国台湾,2012年其占我国煤炭出口总量的97.5%。

图6 我国煤炭出口量变化情况

表3 我国主要煤炭出口市场

(五)煤炭运输现状

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基本形成了晋陕蒙宁能源基地煤炭外运、北煤南运、出关以及进出西南等四大运输通道;东西横向铁路、公路与沿海运输相衔接形成供应华东和华南的水陆联运大通道;南北纵向铁路与长江干线、京杭运河相沟通形成供应沿江地区的水陆联运大通道。

铁路是我国主要的运煤方式。铁路煤炭运量占全国煤炭产量的62%,占铁路货物运量的58%。2001~2012年,铁路煤炭运量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煤炭占货运量的比重持续上升,从2000年的41.4%提高到2005年的48.1%, 2009年的52.7%, 2010年的55.1%, 2011年57.9%, 2012年的58.1%。2012年6月起铁路煤炭运量同比开始出现下降,2012年铁路货运量完成38.89亿吨,比2011年减少2785万吨,同比下降0.7%;煤炭运量完成22.60亿吨,同比减少915万吨,下降0.4%。2013年1~4月,铁路煤炭运量完成76414万吨,同比减少2448万吨,下降3.1%,煤炭运输继续呈现低迷状态。

表4 铁路煤炭运输基本情况

我国铁路煤运通道的主干网络主要包括围绕大同(含蒙西)、神府、太原(含晋南地区)、晋东南、陕西、河南、山东、两淮、贵州、蒙东(黑龙江东部)十大煤炭主产区的煤炭运输线路,其中以“三西”煤炭外运通道为重中之重。2012年“三西”地区煤炭外运量89780万吨,占煤炭运输总量的39.7%,占出省煤炭总运量的68%以上。

1. “三西”煤炭外运通道

北通路:大秦、朔黄、丰沙大、京原、集通以运输动力煤为主,从晋北、陕北和神东基地至京津冀、东北、华北、华东地区,以及从秦皇岛、天津、黄骅、京唐等港口下水。

中通路:石太、邯长主要运输晋东、晋中煤炭基地的焦煤、无烟煤,至华东、中南地区及从青岛港下水。

南通路:太焦、侯月、陇海、西康、宁西以运输焦煤、肥煤和无烟煤为主,从陕北、晋中、黄陇和宁东基地至中南、华东地区及从日照、连云港等港口下水。

2.新疆煤炭外运通道

总体思路为“一主两辅”的框架方案,“一主”为利用兰新线扩能方案,“两辅”为临哈线和大南湖—敦煌—西宁—成都线。

兰新第二双线规划以客为主、客货兼顾的铁路,全长1776千米(既有线全长1892千米),同时将既有线改建为可以适应万吨的重载线路,煤炭外运能力逐步达到2亿吨。

临哈线临河—策克段已经建成运营,全长755千米,哈密—策克段(全长695千米)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新疆目标利用该线外运部分煤炭去往华北地区。

大南湖—敦煌—西宁—成都线尚处于进入前期研究阶段。

2012年新疆煤炭产量1.39亿吨,调出2000万吨,主要销往甘肃西部、青海北部等临近地区。

3.蒙西华中铁路

为满足湖北、湖南、江西等华中地区煤炭需求和便于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煤炭外运,中国铁路建设投资公司与中国神华、中煤能源等15家机构共同出资成立蒙西华中铁路公司,建设北起东乌铁路浩勒报吉站,途经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延安、渭南,山西运城,河南三门峡、南阳,湖北襄阳、荆门、荆州,湖南岳阳,江西宜春、新余,江西吉安等地市,南至京九铁路吉安站的煤运通道,铁路全长1817公里、运力2亿吨,投资1589亿元。

铁路等级为国铁Ⅰ级,浩勒报吉—岳阳段为双线,岳阳—吉安为单项预留双线条件。规划设计输送能力2亿吨,建成运营初期输送能力1亿吨。建设总工期5年。

2012年1月,国家发改委批准了蒙华铁路工程项目建议书。该铁路是“北煤南运”新的国家战略运输通道,是衔接多条煤炭集疏运线路、点网结合、铁水联运的大能力、高效煤炭运输系统和国家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荆州至岳阳段2012年底已开工,预计全线2017年前后投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