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设计、方法与主要结论
一 研究思路
本书主要从地区需求角度出发,对亚洲工业化面临的市场问题以及中国的作为进行探讨。当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经济发展正面临较强的外部市场约束,在这一背景下,本书将重点讨论中国解决地区市场约束的战略作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整合亚洲地区市场的主要路径。
首先,本书将构建地区层面上市场与工业化分析框架,并认为地区市场的出现与区内“大国”工业化发展有关,大国工业化发展使得地区面临外部市场约束的同时也为地区市场的整合提供了前提,这对于探讨亚洲市场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其次,亚洲地区是中国对外开展经济活动的基础,因而有必要及时准确地把握亚洲地区经济发展变化趋势,了解区内其他经济体如何调整其与地区关系的途径、方式、手段,以有助于中国未来地区政策的形成。
最后,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家中长期的战略利益。在亚洲经济关系发生变化的今天,中国与地区关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地区关系的变化既给中国带来了影响或主导地区的新的机会,也为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增长提供了一定的外部条件。因此,本书将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中国调整与亚洲地区关系的可能性、可行性、可持续性,并提出中国应从需求角度出发重塑地区结构的战略思路。
二 研究方法
本书的研究方法以马列主义理论作为基本的指导原则,主要运用如下两种方法:一是归纳与演绎并重。在进行历史分析时偏重于归纳法,在进行现实研究和未来预测时偏重于演绎法。二是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除了定性研究之外,本书也运用计量方法,对中国崛起引起的地区市场效应进行了量化分析。
本书以需求为出发点,探讨中国经济增长及其与地区经济关系的演进。尽管经济学理论在探讨经济增长时更多从生产要素角度出发,需求通常被作为短期变量不被重视,但现实是,经济增长从未成功回避过需求或市场问题,世界多次重大的经济危机无不与需求或市场密切相关。因此,本书基本上对亚洲各国的生产或供应方面的问题不做讨论,更多地将研究定位于需求或市场上。
三 结构设计与主要结论
本书将主要以未来5~10年为研究时段,不仅考虑中国自身发展对地区产生的新的要求,如利用地区市场稳定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同时也将研究中国与亚洲地区关系的未来变化走向,为中国未来实施地区战略提供前期的研究准备。
表1-1列举了本书的结构设计、主要内容和结论。研究涉及九章,可划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各章安排的基本顺序为理论框架、地区市场发展的一般特征、亚洲市场现状(包括经济活动和制度建设两个方面内容)以及中国部分。中国部分主要涉及中国与地区经济体经济关系发展特点及变化趋势、中国参与地区市场制度建设的进程以及中国未来的战略考虑。
表1-1 结构设计与主要结论
续表
∗赵勇认为,中国国际经济地位的进一步提升仍受制于美国经济霸权主导的国际分工格局。参见赵勇《中国国际经济地位提升:表现、制约与对策》, 《新视野》2013年第4期。张岸元认为,目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经济体制基本适应,在主要领域不存在尖锐冲突;当然,现有国际经济体系不是按照中国的利益和意愿塑造的,没有为接受中国这样规模庞大的经济体做好准备,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内在矛盾在于,原来的主导国家并没有打算按照其标榜的开放、自由、竞争原则,顺应相对经济实力地位的此消彼长而让渡国际权利,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中国应采取的战略仍然是在现有国际经济制度基本框架内强调平等、开放、竞争的基本原则,凭借自身经济实力的增长逐步增强在各领域的话语权。张岸元:《国际经济环境与中国对外经济战略》, 《中国中小企业》2012年第8期。
本书的主要观点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工业化具有一种地区行为特征,在外部市场约束背景下,建立统一的地区市场成为亚洲经济体的共同目标;整合亚洲市场不仅关系中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稳定问题,也关系中国未来实施对外战略的基础构建问题;未来一定时期内,中国将成为地区市场构建的主要参与者甚至是领导者,但限于经济实力,中国还不是一个对地区经济活动施加影响的塑造者,因而地区市场整合将是一个进程。
本书主要特点是:
(1)将一国的工业化进程拓展到地区层面,建立了地区层面的市场与工业化关系的一般分析框架,并认为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将面临需求结构转型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发达地区区内贸易投资占比较高的原因。
(2)对中国给地区经济结构带来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
(3)从地区角度解读中国参与地区市场整合的意义。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以及所做的战略调整都具有地区含义,中国不能不顾及区内其他经济体的利益诉求,同时也表明中国是未来亚洲成为世界独立一极的主要塑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