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与亚洲地区市场构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选题背景、意义

一 研究背景

本书主要依托的背景主要有:

第一,历史经验表明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上各国(或地区)活动的重要平台卡赞斯坦认为应加强地区研究。〔美〕彼得·卡赞斯坦:《地区构成的世界:美国帝权中的亚洲和欧洲》,秦亚青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这种平台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地区是区内各经济体开展经济活动的主要平台,如欧盟区内贸易占其全部对外贸易的70%左右,也就是说,欧盟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发生在区内成员之间,而不是区内与外部经济体之间。②地区也是区内经济体实施对外战略的基础平台,包括自由贸易区推行、金融一体化等方面。当今比较成熟的地区市场主要是欧洲和北美地区,这两个地区不仅集中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且经济总量也位居世界前列。同时,这两个地区市场制度建设也达到了当今的最高水准,尤其是欧盟已经走向高级一体化阶段。相比之下,拉美、非洲等地区不仅经济发展水平低,其地区市场制度建设水平也低,至今尚无统一的地区合作制度安排。与过去相比,亚洲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地区市场制度建设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第二,经过多年发展,亚洲已经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作为世界制造中心,以中国为产品最终加工组装的亚洲一直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出口目的地,通过采取出口导向型战略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增长奇迹。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发达国家因深陷次贷危机、债务危机而难以在短时期内重回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舞台,这使得亚洲国家不得不重新调整经济发展战略,面向本国或本地区市场,以此替代发达国家在其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作用。另外,亚洲经济群体性崛起也为亚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这是此次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发生的较大变化之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亚洲经济体尚不能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经济增长,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市场依然是亚洲经济体摆脱危机的主要力量。时至今日,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亚洲国家逐渐具备了自主发展的能力,能够依靠自身和区内力量实现下一步的经济发展Akyüz认为全球金融危机后,由于发达国家经济缓慢增长和高失业率,亚洲不可能回到快速的出口导向增长轨道上,亚洲国家不仅要重建内需和外需平衡,也要通过从出口导向向内需和区内贸易增长的转移启动产业重构。Ylmaz Akyüz,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 and Trade and Growth Prospects in East Asia, ”ADB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Series No.242, January 2011。。也因此,地区市场整合成为亚洲经济体共同关注并努力践行的目标。当然,这一转变可能是一个中长期的进程。

第三,中国崛起使中国有能力成为亚洲市场整合的主要参与者甚至是建设者。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已经成为亚洲地区乃至世界中的新崛起大国,在2010年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亚洲地区第一大经济体之后,中国与亚洲地区经济关系也步入了新的阶段,中国有能力成为引领亚洲走向自主发展道路的领导者。

中国构建地区市场所具有的战略利益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是延长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当今中国国际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发生变化的重要表现是,现有的外部环境已经难以满足中国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特别是相对于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外部市场条件已经发生较明显的改变。为稳定中国经济增长与工业化进程,也为中国今后实施对外战略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平台,在发达国家这一传统市场持续不振和中国国内市场尚未完全启动的前提下,中国有必要调整传统的对外战略思路,积极构建亚洲地区市场,以此创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国际战略机遇期。

二是维系中国与亚洲经济体之间存在的共同利益。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最先使亚洲生产规模扩张超过了外部市场规模的扩张,外部市场的约束已经处于临界状态。解决的路径要么是外部市场进一步扩张,满足亚洲不断增加的产品供给,要么是亚洲自身进行模式内调整。目前来看,现实的解决途径是亚洲自身进行模式转型的调整。随着中国与地区经济关系步入新的阶段,即从过去以生产关系为主转向以互为市场关系为主,这次结构调整主要是以中国结构转型为中心,同时带动周边国家进行必要的结构调整。

三是推动中国对外战略的实施。如前所述,地区是一国经济发展和对外战略实施的重要平台。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中国同样需要统一的地区市场,以确保中国战略利益的实现。当然,对地区而言,这也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现实基础,有助于消除中国崛起对地区各经济体造成的冲击,最终实现共同崛起的目标。

二 研究价值

本书在以下几个方面可能与现有的研究有所不同。

第一,理论贡献。本书将在地区层面上建立一个关于市场与工业化关系的一般性分析框架。迄今为止,现有的工业化理论仅限于对一国工业化开展分析与研究工作,对于由众多国家构成的地区层面的工业化研究工作尚未开展。与世界其他地区不同的是,当前亚洲正处于地区性的工业化进程之中拉美地区也有类似的特点,但是普遍性方面还不足以与亚洲媲美。,尽管不同发展水平的经济体处于不同的工业化阶段,有的正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有的正在调整工业内部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部分人均GDP水平较高的经济体正在从技术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或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过渡,但是,共同的利益要求和面临的问题使得亚洲经济具有某些共性的特征,如如何解决工业化面临的市场约束问题成为共同关注的话题,这也是为什么当今亚洲国家在一体化进程方面有提速的态势。因此,本书试图建立一个地区层面的市场与工业化关系分析框架,以此讨论未来的亚洲经济发展路径和中国可采取的战略作为。

第二,学术价值。本书将从地区角度展开研究工作,这一点与现有的研究也有所差异。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是从中国角度来看待中国经济转型,如从外需转向内需,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中国与地区经济关系的走向。仅从中国角度讨论地区市场问题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在发达国家市场趋于约束的前提下,亚洲市场建设关系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稳定性,因此,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地区的繁荣、稳定来支持。另一方面,中国是亚洲地区第一大经济体,其战略方向的变化将引起地区结构性变化,中国不能不考虑地区中其他经济体的利益诉求,因而仅仅从中国角度考虑显然不足以全面深入地把握中国与地区经济关系的走势,也难以提出基于共同利益的地区战略设想。

第三,现实意义。中国要发挥地区大国的影响力或主导作用,首要条件是中国也必须成为地区市场的提供者。这既是中国面临的一次新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世界发达国家是在一个相对长的工业化时期中完成市场能力提升的,因此在步入后工业化阶段后,能够成为世界市场的主要提供者。而中国尚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可能没有充足的时间按照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完成市场能力培育之后再成为地区市场的提供者,而是提前进入市场提供者这一身份转化的阶段。这样,未来一定时期内,中国不仅仅是地区的生产者,更主要的是地区最终产品的消费者。如果中国能够成功地实现自身市场的扩张,并将这种扩张延伸到地区,中国也就能成为真正的“地区大国”。

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有利的时机。作为地区中的大国,中国与地区的关系正在发生一些新的变化,中国是有可能在上述地区发展方向的转变中做出贡献的。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亚洲经济体正处于经济发展与结构转变的关键时期,对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为中国建立与亚洲经济体新型经济关系创造了前提或条件。不过,亚洲多数经济体属于“小国”,它们对地区市场的“溢出”效应有限。而中国的经济规模使其有成为地区市场的主要贡献者的先天条件。实际上,中国对地区产品的消费是近年中国与亚洲地区关系变化中的一个突出现象。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从地区的生产者演化为地区的生产者(加工组装)与消费者(对地区中间产品的消费)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作为地区最终产品的消费者身份开始日渐明确,也就是说,中国对地区的市场意义开始显现。中国若能利用地区调整的有利时机,发挥自身的潜力,是有可能对地区结构产生影响或发挥主导作用的。当然,中国经济实力尚不足以成为像美国那样的地区最终产品的消费者,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是地区主要生产者之一,但中国可以依其日渐扩大的市场规模产生的影响力引导或倡导亚洲国家“贡献”并集约利用各自的市场“溢出”,共同构筑相对独立的地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