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生态移民与生产生活转型研究:西藏日喀则市生态移民案例研究报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中国西部以及藏区生态移民研究概述

第一节 西部生态移民概况

包括藏区在内的中国西部地区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环境和气候相对恶劣的地区,也是人口密度较小、自然资源较丰富的地区。由于气候、海拔以及地理区位等因素,西部地区的生态和环境承载能力很低,但西部地区的生态健康状况能够直接影响我国广大内陆地区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西部地区不仅是我国资源储备量丰富的资源库,更是国家生态安全的敏感和关键区域,能否在西部筑起生态安全屏障是关系到中国能否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崔献勇等认为,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区主要指陕西、山西的黄土高原干旱丘陵区,甘肃东部宁夏南部的西海固地区,新疆、甘肃、内蒙古的部分沙漠戈壁地区,川西高原、秦巴山区、横断山脉,西秦岭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区,祁连山地,三江源地区,内陆河岸绿洲区,广西的石灰岩地区等。由于生态脆弱区的脆弱性,抵抗外部干扰的能力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后,恢复起来非常困难(崔献勇等,2004)。导致生态脆弱的成因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干旱少雨、地形、气候等。西部多数地区的年降水量为100~400毫米,容易出现景观逆向演替,森林向草地、荒漠草地、荒漠演变,草原向荒漠草原、荒漠演变。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植物生长和植被自然恢复困难。而人为的因素包括毁林开荒、广种薄收、过度放牧等粗放的农牧业开发(崔献勇等,2004)。

中国西部地区最突出的生态问题主要体现在脆弱性和不稳定性方面,而社会经济活动的深入和扩大逐步导致环境恶化。有研究通过四个方面的指标来界定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第一,生态脆弱地区是在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因素影响下形成的;第二,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敏感、不稳定特性,当环境干扰因素超过了现有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维持发展能力的承受极限时,环境会发生不可逆转的转变;第三,生态脆弱地区应是连续性的区域;第四,生态脆弱地区具有明显的时效性(施国庆等,2009)。同时,西部地区既是我国贫困人口集中,经济、教育相对落后,发展与保护间矛盾最突出的地区,也是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集中分布地区。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约有76%的贫困县,为了当地人口的脱贫致富,许多地区以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出现了“需求上升→土地超载(过耕、过牧)→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泥石流及洪涝灾害等)→土地生产力下降→资源投入增加(扩大垦、牧、砍伐范围)→需求上升→土地超载……”的恶性循环,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施国庆等,2009)。

鉴于上述这些特征和问题,为了保护生态,发展经济,生态移民的提出和实施成为必然的选择之一,更是为生态移民赋予了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经济的使命。生态移民把原来位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高分散的人口,通过移民的方式集中起来,形成新的村镇,在生态脆弱区达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刘学敏,2002)。由于多数学者认为,人为因素是导致西部生态环境恶化的主因,要全面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就必须改变这些地区农牧民的原有生产、生活方式,减少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因而在西部生态脆弱区实施生态移民被认为是一种为改善生态环境和摆脱贫困而不得不为之的办法(崔献勇等,2004)。

生态移民规模方面的数据较多,但找不到相对统一,且准确的数字。中国在1983~2006年,约200万贫困人口被移民,其中102万是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在2000~2005年搬迁的移民(Yan Tan and Fei Guo, 2007),但该资料没有明确西部的具体行政范围。常艳(2008)认为,2001~2006年,内蒙古等10个西部省(区、市)西部10个省(区、市)包括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广西、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西藏自治区不在其考察范围。共实现搬迁人口143.3万,总投资94.75亿元。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实施过较大规模的移民工程,其中1983~1999年,甘肃从中南部贫困地区向河西走廊和沿黄河两岸移民56.92万人;1994~2003年,新疆行政村成规模的移民搬迁点达120多处,先后搬迁贫困人口20.98万(李东,2009);2004~2006年,青海三江源地区完成6800牧户3.162万人的搬迁(于亚东,2007)。

根据迁移距离和产业类型,生态移民的模式被划分为长距离与短距离移民、城市化移民、农牧(或农工)结合型和农业型移民(苍铭,2006)。另外,根据生态移民的出发点和目标,移民被划分为,以保护大江大河源头生态为目标的生态移民,如在三江源地区实施的牧民迁移;以防沙治沙、保护草原为目的的生态移民,如阿拉善生态移民;以防洪减灾为目的的生态移民,如1998年长江中下游特大洪涝灾害过后国家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实施移民建镇工程;以水利水电工程为目标的移民,如怒江开发引起的生态移民;以扶贫为目的的生态移民,如温州的下山脱贫移民;以保护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为目的的生态移民,如湖北神农架移民等(张力威等,2005)。

西部地区生态移民的开发模式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城镇化开发模式、产业开发模式以及产业与城镇化相结合的开发模式。缺乏土地、草原、森林等赖以生存的必要资源时,城市化发展道路似乎成为唯一的选择,西部生态移民工程中采用或选择城镇化发展模式较普遍。产业模式细分为农业安置,二、三产业安置,自谋职业安置,劳动输出安置,教育培训安置等5个安置模式(李东,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