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保护高原生态系统的意义
西藏脆弱的生态环境养育着稀少的高寒生物和通过千万年生物进化的生物物种,高原的每一个物种都具备抵抗恶劣自然环境的能力,但是如果将现有的生态环境改变或生物循环的链条被破坏,就会使整个生态环境和由此产生的一个高原生物网络逐步失去它的生态健康和生态功能,从而对周边地区的生态和生存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这就是西藏高原生态的双重性——脆弱性和重要性。西藏生态的健康不仅影响当地人,还与区域和全国有着直接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西藏的生态安全将对本区域和国际都产生巨大影响。
政府采取诸多措施推动高原生态的保护事业,其中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具有法律、资金、机构等多重保障的重要保护措施之一,它不仅把一定的重要或脆弱的生态环境按核心、缓冲、实验等不同区域来划分,同时在区域内限制经济开发、农牧业活动等。因此,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高原原始生态和地区特有珍稀物种的保护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保护西藏高原生态的核心工程。但是,西藏全区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抵抗外来干扰的能力低下,生态系统单一而覆盖面积大,因此,仅仅依靠自然保护区来实现高原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不现实的,必须把西藏全区作为生态保护的主体对象,加强全区范围的保护力度,强化产业转型,出台能够刺激和鼓励绿色产业的新政策,将提高保护成效作为重要政绩的认知,加强援藏资金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这是符合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发展和建设西藏制定的方针和政策的,在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温家宝提出,西藏“从自然保护为主转向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让西藏的青山绿水常在,积极构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1.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意义
以西藏为主体的青藏高原是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20多年前,我国科学家首次提出了青藏高原可能是我国气候变化的“启动区”观点,此后“启动区”的观点得到了进一步的科学认可。这一发现在理论上的意义是,揭示了气候变化的一条规律,它启迪人们沿一条新思路去追索气候变化的原因;在实用上的意义是,可以用目前高原上的气候实况,来推知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东部的气候变化趋势,就是说气候变化首先在高原体现,然后逐渐向外传播(孙鸿烈和郑度,1998)。青藏高原的气候具有全球独一无二的特征:大气洁净、空气稀薄、气温低以及辐射强烈等,这些特征也决定了高原生态稀有和脆弱的特点。
青藏高原是亚洲十大水系的源头,这些水系流域是亚洲乃至世界古老和现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如今十大水系不仅为西藏人民,而且对下游区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资源(吕植和Springer, 2000)。西藏的众多内流河以及星罗棋布的湖泊、河流、冰川和地下水构成了高原丰富的水资源。因此,科学家形象地把青藏高原称之为“亚洲水塔”。从青藏高原流出的江河养育了众多生命和文明,哺育和滋润了如藏族文明、中原文明、古印度文明等。污染和破坏这些水源将给高原人民和生活在下游的众多国家和民族带来生存危机。保护青藏高原的淡水资源不仅使高原人民受益,而且关系到整个东半球的社会文明和人类进步。
青藏高原以其强烈的隆升地貌、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对周边地区气候与环境的深刻影响,一直为科学界所关注(孙鸿烈和郑度,1998)。青藏高原拥有欧亚大陆保护最完整的自然生态,它是很多濒危和特有野生物种的家园。拥有众多濒危和特有生物物种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主要特征,许多物种是残遗于高原局部环境的古老物种以及新分化出的物种。由于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对较轻,青藏高原成为众多珍稀物种的避难所;同时,由于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导致了许多物种面临濒危。因此,青藏高原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
物种的产生和灭绝是生命进化过程中符合生命规律的自然现象,人类出现之前,地球上的物种经历了无数次的产生和灭绝的循环,自然状态下的循环主要受到生存环境变化和食物链不平衡的影响。然而,人类社会的出现逐渐影响着地球物种的生存平衡,尤其是进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行为几乎完全左右了其他物种的生存命运。现在,物种灭绝速率远远超出自然速率,每天有上百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物种灭绝速率增加至自然消亡速率的千倍以上。物种是构成生物多样性的核心,大量物种的灭绝将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受到影响,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和崩溃。因而,物种保护备受科学界、政府部门以及环保组织的关注。
西藏是我国众多高原物种的主要栖息地,西藏的物种资源独特而珍稀,具有极高的经济、生态、观赏以及基因价值。仅从野生动物资源来讲,西藏的野牦牛、野驴、雪豹、藏羚羊以及诸多鸟类和鱼类资源不仅是高原特有物种,而且相对种群数量较大。这些物种资源的繁衍生息不仅需要人类制定保护措施,更需要人类保护好它们舒适和安全的栖息地。然而,目前西藏许多地方人类与野生动物争夺生存空间的矛盾与日俱增,如果单一求经济发展,那将对物种和生态的保护造成严重破坏,如果只讲保护,将影响经济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因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显而易见。
青藏高原的植物种类丰富、植被类型多样,目前记载的西藏种子植物有208科1258属5766种,其中包括分布于高海拔地带的寒带植物种群,也有大量的温带、亚热带以及热带植物;具有特色的珍稀、特有种包括人参、冬虫夏草、红景天、雪莲等。西藏特有植物是作为世界重要高原的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烈吸引中外科学家和旅游者的重要因素。
西藏的原始森林和高原的其他植被以及冰雪资源对全球气候调节起到重要作用,高原热岛作用的气候辐射气流可以影响到中东与北美的环境与气候。如果没有高原森林植被资源的存在,它可能成为远程传输最高效沙尘源地之一,进而对全球气候产生巨大影响。由于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高原成为许多濒危、特有物种的唯一繁衍生息的天然领地;换言之,这些物种只有在青藏高原这块土地上能够生存、繁衍,当它们的高原栖息地受到破坏而无法生存时,人类将永远失去这些朋友。
青藏高原是世界自然景观的一大奇迹,这里有尚未被人类破坏的原始森林、广阔而美丽的草场、丰富的物产资源;这里有世界上保留最完整的游牧文化、藏族佛教文化以及古老的苯教文化;这里有世界上海拔落差最大的植被群、成千上万的野生动物以及种类丰富的高原植物资源;这里有不计其数的巍峨雄伟的山脉、庞大而皎洁的雪山以及耸入云霄的高山;这里有清澈碧绿的大小江河、星罗棋布的高山湖泊以及海拔最高的高原湿地群,所有这些是构成独一无二的高原自然景观的组成部分。这些足以证明青藏高原对我国、亚洲以及全世界的影响和重要性,保护这片土地和资源的意义远远超出为当地人民提供生存和发展空间。青藏高原的生态意义绝不亚于南北两极的重要性,保护青藏高原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2.保护西藏生态的社会意义
作为我国重要的边境地区和关键的生态区域,创建西藏的生态美好、社会和谐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生态安全具有长远的社会和现实意义。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生态文明和生态健康的重要手段和措施,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实施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深远意义。高原生态保护已经成为西藏发展事业中最重要的任务和目标。受限于环境和技术,西藏无法单纯从经济层面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但作为关键生态地区,西藏应从生态角度为国家和全球生态安全屏障做出贡献。
西藏多数农牧民始终依赖传统的农牧业。相对传统的农业和牧业是多数高原农牧民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来源,而传统的农牧业必须依托自然环境和资源。因此,生态和环境保护是发展西藏经济的先决条件,生态的健康将直接影响农牧业的发展。近年来,局部环境破坏和退化所带来的环境灾难已经为我们敲响了生态警钟。例如,冰川的快速融化吞没大量草场,使得富裕牧户逐渐成了贫困户。申扎县马跃乡地处色林错南岸,这里地势相对低,土地湿润,牧民们相对富裕。十年前,每人平均拥有牲畜近67个绵羊单位。然而,自1998年以来,五村的情况逐渐被曾经养育着农牧民的色林错的变化而改变,湖面不断增高,大片的草场逐年被湖水吞没。2001~2008年,马跃乡五村和四村的27124公顷(271.24平方公里)草场被湖水淹没,到2009年时,五村已经不再是富裕村,村里的12户牧民沦为贫困户,其中5户成了特困户,牲畜总数从原来的13118个绵羊单位减少到10685个绵羊单位,人均牲畜只有49.7个绵羊单位(达瓦次仁,2010)。另外,西藏地区泥石流、山体滑坡、冰湖溃决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1993~2005年,西藏共发生地质灾害1604起,伤亡274人,直接经济损失6.7亿元(达瓦次仁,2010)。
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是资源过度利用和开发所带来的后果,也是人为活动压迫生态承载能力至极限的集中表现。西藏的生态承载能力非常有限,传统农牧业依托生态资源创造经济财富的思路不仅属于急功近利,更是破坏珍贵生态资源的行径。因此,一定要避免盲目扩大传统农牧业生产,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和其他资金加快产业转型,充分开发优势绿色产业。
西藏要实现依托生态旅游和特色经济的生态友好型发展模式,就必须发挥生态景观、自然资源以及地方文化的优势。唯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地方文化,才能维系生态旅游;唯有丰富而独特的自然资源,才能支撑特色经济。生态旅游业是公认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西藏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开放与发展步伐的加快,西藏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90~2008年,西藏旅游业收入及其在GDP中的比重呈现出明显增长趋势。旅游总收入从1990年的684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22.59亿元。今后,西藏的特色景点和线路,将充分展示西藏文化的魅力和自然景观的感召力,将游客带入藏族传统文化的氛围和高原自然怀抱之中。
西藏的藏医药、民族手工业以及绿色农牧产品也是西藏发展特色经济的主要支撑点。经过世代传承和发展,西藏民族手工业的生产和消费基本上已融入生态循环之中,民族手工业产品不仅最大限度地展现了自然资源的价值,同时也保护了当地生态的完整性。同样,西藏的特色农牧业必须仰仗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传统生产技艺,这样才能凸显其文化和生态特色。
西藏的资源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储备,西藏的生态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的稳定是国家安全屏障的基石,因此,把西藏作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来保护,并为其建立完整而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既是保护西藏又是造福全人类的善行。
3.西藏生态对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基于特有的地理条件和生态资源,西藏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换句话说,西藏和青藏高原生态的健康状况与我国发展可持续经济、创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生态安全等息息相关。西藏作为重要生态区域,国家对西藏的生态和环境保护给予极高的地位和重视,建立大面积的自然保护区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西藏环境的重视,而把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脆弱生态系统、特有物种、原始生态系统以及典型生态系统等列入自然保护区,并加以严格的保护和管理,是实现高原生态健康的最佳途径和有效措施。
由于西藏高原处于我国地质历史相对年轻和新构造运动最强烈的复杂地质构造带,高山地区地表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冻融侵蚀作用分布广泛,山体坡面物质不稳定,这造成西藏高原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敏感性特点,并导致保护和治理难度大的特点。以水土为重点的地表过程,以植被为重点的生态过程异常,使西藏生态与环境处于不同程度的受破坏和受威胁状态(钟祥浩等,2008)。生态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自然风险包括地质灾害、大风、全球气候变化、干旱、降雪等;人为风险主要来自于超载放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过量施用有机肥、化肥和农药)、工业和生活污染等。西藏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严格实施逐渐促进了西藏的保护事业,重要和脆弱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管理,这使西藏的整体生态和环境基本保持自然状态,有效减少了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因而,西藏的自然保护区对生态风险的抑制作用毋庸置疑,而且有效降低了由此而产生的生态危害和治理危害的投入。
通过对水、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草原、矿产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西藏对区域和国家的长期经济建设和创建和谐社会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反之,西藏生态和环境的恶化和破坏将是中国乃至全球的灾难,它不仅威胁当地人的生存和发展,还将直接影响我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和前景。
西藏高原是我国和东南亚的重要水源地,来自高原水塔的淡水资源通过多条河流为祖国内地、东南亚和南亚各国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资源。西藏全区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约3590亿立方米,其中外流水系区多年平均径流量约3290亿立方米。长江、黄河、怒江、金沙江流经内地;雅鲁藏布江流向印度和孟加拉国;狮泉河、象泉河穿过巴基斯坦和印度;朋曲、孔雀河流入印度和尼泊尔;洛扎曲流经不丹、印度和尼泊尔;同时,澜沧江、怒江流经东南亚5个国家最后流入南海和安达曼海。这些河流和淡水资源是下游地区和国家生态和经济的生命线,为数以亿计的下游人民提供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核心资源。因此,保护高原淡水资源就是保护这一地区以及下游地区生存和发展的希望,更是维系生态健康、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核心因素。如果高原河流、淡水资源以及水生生物一旦被严重破坏和污染,直接对下游地区的人类健康、社会经济发展、生态平衡、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后果。故而,保护高原淡水资源和水生生物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西藏是我国原始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省区,这些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食物、医药、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原料,支撑与维持地球的生命保障系统、维持生命物质的生物地化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s)。与水文循环,维持生物物种与遗传多样性,净化环境,维持大气化学的平衡与稳定(肖寒等,2000)。西藏森林生态系统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土壤保育、固碳制氧、净化空气以及防护效益方面具有突出的生态功能,如果把这些生态效益转化成现金,西藏森林每年的生态效益超过1500亿元(王景升等,2007)。西藏森林生态的破坏,不但无法在上述生态效益上做出贡献,反而导致泥石流、土地沙化、荒漠化、干旱、水土流失、洪水以及失去蓄水保土的自然平衡等严重生态灾害。灾害的频繁发生不仅阻碍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它必将为祖国内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巨大创伤,这种创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森林生态破坏而导致的自然灾害及其后果;第二,为修补和建设高原森林生态系统所付出的代价。
藏北大片草原是青藏高原核心区内的主要植被,也是这一地区保持生态平衡的关键因素。虽然,以羌塘为核心的藏北草原具有面积大、植被稀少而脆弱、生物供养能力弱等特点,但是藏北草原是我国关键生态区域之一。藏北草原连同青海三江源构成青藏高原湿地群落和江源群落的独特而重要的生态区域。它们既是高原整体生态的最敏感、最薄弱的环节,也是连接高原与下游生态区域的纽带。因此,藏北草原生态的破坏将带来整体生态的紊乱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引发当地物种的灭绝、栖息地的消失、畜牧业的倒退,严重影响下游和周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气候、水资源,从而导致干旱、沙尘暴、沙化等灾害。
西藏继续依赖直接利用自然资源和传统农牧业,不仅无法实现小康社会,而且必将严重破坏脆弱的高原生态系统,从而导致影响全国和全球的生态灾害。高原生态一旦受到严重破坏,不仅其修复和建设的投入巨大(远远大于预防和保护投入),而且无法恢复到健康状态。可见,高原生态和环境的保护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