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移民理论概述
21世纪就业移民普遍成为贫困人口(往往来自贫困地区和国家)获得收入来养家糊口的流行选择,他们把收入的一部分汇到本国,这甚至成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经济来源,其中最典型的包括菲律宾和拉丁美洲国家。一些理论试图从学术角度解释和分析这种跨国资本与人员流动的现象。
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该理论认为,劳工移民的主要动因是两地间劳动报酬的区别,这种差别与区域劳动需求与供应有关。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是最适合用来描述跨国移民的,因为该理论不受国际移民法以及政府规章制度的约束。
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其核心为发达国家的“拉动力”因素是导致就业移民的主因。由于发达国家本国不仅缺乏劳动力,且本国公民不愿参与低级劳动力市场,然而,这种低级劳动力市场不仅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劳动者技能(无须特殊技能)且具有足够的劳动酬劳吸引力,因此,这样的劳动力市场满足了双方的需求。
就业移民之新经济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就业移民不能仅仅靠个体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来解释,必须考虑更广泛的社会实体因素。其中家庭是社会实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移民行为可以看作没有足够收入的家庭规避家庭风险的结果。就业移民者不断从国外汇款来保障家庭经济的收入。同样,这些汇款对就业移民输出国的经济具有更广泛的影响。
相对剥夺理论。该理论认为,劳务输出地的邻居和其他家庭了解和认识收入差距是导致移民的重要因素。经济收入越不平等的地区移民刺激程度越高。就业移民的汇款在短期内导致收入不平等,但从长远来看,外来汇款则降低了收入的不平等程度。
全球体系理论。其核心是把劳务移民放在全球大环境的视角来分析。不同社会间的交往是社会变革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自由贸易减少了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移民。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使得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就业率增加,同时减少外流移民;从富裕国家向贫困国家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能够均衡收入和就业条件,并减缓移民。
社会学总结了人类移民的一些规律,拉文斯坦归纳了1834~1913年的一些规律和理论:(1)每个移民导致返回或反移民;(2)多数移民的移动是短距离的;(3)长距离移民者的目标是大城市;(4)城镇人口的移民倾向小于农村人口;(5)年轻人更愿意跨国移民;(6)移民具有阶段层次;(7)城乡差别;(8)移民与科技;(9)经济条件。虽然拉文斯坦没有系统地总结和分析移民的动因和分类,但是,他的研究为后来的移民理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李(Lee, 1966)提出了产生移民的“推力”和“拉力”理论,认为所有移民的产生离不开上述两个因素,其中“推力”是迁出地的不利因素,“拉力”是迁入地对移民的吸引因素。
表1-1 移民推拉因素分类表
气候周期理论。依据现代气候历史学的理论,纵观人类历史,欧亚游牧活动的收缩和扩展基于气候周期,其中蒙古和阿尔泰山地区最显著。部落与成群的牲畜为了获得更好的草场不断向南部和北部移动,其他部落随即来到上一个部落的地盘,逐一更替,满布安纳托利亚高原、潘诺尼亚平原以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直至进入中国丰富的草场。
艾度让(Idyorough, 2008)认为,之所以出现移民,其根源在于人们要到别处寻找食物、性以及安全;城镇是人们奋力寻找和获得食物、性以及安全的过程中发明的。为满足上述需求,人们必须离开传统居住地,进入必不可少的新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或是对抗的或是合作的。人类通过利用工具来与自然互动,并创造食物和安全。被改善的社会关系和被提高的科技在“推”“拉”因素的互动作用下,进一步促进了移民行为,城镇的人口密度越来越高。当科技和社会友好关系越发促进社会安全、食物生产和人类繁殖时,“推”“拉”因素对移民的作用就越发突出,城镇人口密度也越高。
缓冲理论。20世纪50年代一些欧洲国家(法、德最突出)确定了一个新的移民政策,并称之为缓冲理论。由于二战后经济的快速复苏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在一些欧洲国家出现了大量的劳动力缺口。为填补劳动力空缺,决定从南部地中海以及北非输入劳动力。
另外,还有干预机会理论、调解劳动力市场理论、过渡性流动模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