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阳腔史料三百种注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弋阳腔的产生——从南戏到弋阳腔

第一节 江西戏班的戏神

旧时江西戏班所供戏神有二:一为清源师;一为杭州西门外铁板桥头二十四位老郎先师。二十四位老郎先师中有田、窦、郭三位师傅,有的戏班只供田师傅,有的戏班供田、窦、郭三位师傅。据田野调查得知,江西大多数戏班戏神的生日为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一天,戏班都要演剧祭祀戏神。

(一)宜黄戏戏班戏神清源师

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载:


予闻清源,西川灌口神也。为人美好,以游戏而得道。……奇哉,清源师!演古先神圣八能千唱之节,而为此道。……止以田、窦二将军配食也

(见《汤显祖集》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第1128页。)


【注】

①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清远道人、玉茗堂主人。江西临川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任南京太常寺博士、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等职。因上奏《论辅臣科臣疏》,得罪朝廷,于万历十九年(1591)遭贬谪,任广东徐闻县典史。万历二十一年(1593)量移浙江遂昌县令,任职五年,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万历二十六年(1598)弃官归里,为情作使,劬于伎剧。著有《紫钗记》 《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等传奇四种,因剧中皆有梦境出现,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汤翁剧作,尤其是《牡丹亭》辉映明代剧坛,“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在戏剧史、文学史上都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②《易·纬通卦验》云:“八能之士,或调黄钟,或调六律,或调五言,或调五声,或调五行,或调律历,或调阴阳,或调五德”。指清源师把自古以来宫廷、庙宇、民间的各种歌舞百戏进行综合加工,“演”为戏曲。

③配食,即配享,袱祭。田、窦二将军实际上就是副戏神。

《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是汤显祖为江西宜黄县戏曲艺人修建戏神庙而写的庙记。撰写时间不明,但根据记中有“大司马死二十余年矣”之语,可以推算出来。大司马指宜黄人谭纶,抗倭名将,万历元年(1573)任兵部尚书,故称为大司马,万历五年(1577)卒于任上。谭纶死后20余年,应在万历三十年前后。是时,汤显祖已辞官归里。谭纶因父亲亡故,在明嘉靖四十一年至四十二年间曾回宜黄老家丁忧,从浙江请来海盐腔师傅教授宜黄艺人学习海盐腔。海盐腔在宜黄扎下根来,演变成为宜黄的地方戏,名曰:“宜黄腔”。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就是用宜黄腔来进行编剧的。汤显祖对谭纶这位海盐腔的引进者是很敬佩的,汤显祖甚至问宜黄艺人,要不要把谭纶作为清源师的陪侍。宜黄艺人按照地方习俗,“止以田、窦二将军配食也。”清源师是宜黄戏班供奉的戏神,有的采茶戏班也供清源师。与宜黄县相邻的南丰县、广昌县至今还有清源庙。与宜黄县紧邻的宁都县东河戏班早年所供戏神主祭祀就是清源师,配以田、窦二将军。

(二)灌口神为李冰次子

汤显祖诗《遣张仙画乃作灌口像》:


青城梓浪不同时,水次郎君是别姿。

万里桥西左丞相,何知却是李冰儿。

(见《汤显祖集》第2册,第903页。)


关于灌口神历来说法不一,而汤显祖明确指出是李冰的儿子。南宋咸淳年间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三明确地说,灌口神是秦昭王时蜀郡太守李冰的第二个儿子:“蜀中灌口二郎庙,当是因李冰开凿离堆有功立庙,今来现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个儿子……”这也证明了汤显祖的说法。大概因为灌口神是李冰的第二个儿子,所以民间又把灌口神称为二郎神。但与《西游记》中的二郎神杨戬,不能混为一谈。

(三)北宋汴梁城神保观以社火庆祝灌口二郎生日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载:


(北宋时京都汴梁城神保观每年)“六月二十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生日最为繁盛,……其社火呈于露台之上,所献之物,动以万数。自早呈拽百戏,如上竿、趯弄、相扑、鼓板、小唱、斗鸡、说诨话、杂扮、商谜、合笙、乔筋骨、乔相扑、浪子、杂剧、叫果子、学像生、倬刀、装鬼、砑鼓、牌棒、道术之类,色色有之。至暮呈拽不尽。

(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第52页。)


北宋首都汴梁城神保观,每年六月二十四日都要庆祝灌口二郎的生日,届时要演出包括杂剧、杂扮之类的社火(百戏)。可见在北宋时,灌口二郎神已和“百戏”“杂剧”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大概是汤显祖所说“予闻清源,西川灌口神也。为人美好,以游戏而得道”之由来。旧时江西戏班所供戏神的生日都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在广东、福建一些曾受江西戏曲影响的古老剧种的戏神生日也是六月二十四日。或可视为北宋汴梁之遗风。

(四)北宋汴梁城二郎神庙随宋室南渡迁杭州官巷

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四“东都随朝祠”条载:


二郎神,即清源真君。在官巷,绍兴建祠。旧志云:“东京有祠,随朝主之。”

(见吴自牧《梦粱录》,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第119页。)


宋真宗朝,二郎神被封为清源妙道真君。《梦粱录》的记载表明,二郎神,即清源真君。宋室南迁,东京的二郎神庙也迁到了杭州,南宋绍兴年间在杭州官巷重建灌口二郎庙。据此看来,江西的戏曲与浙江杭州密切相关。

(五)弋阳腔戏班戏神

流沙《从南戏到弋阳腔》载:


据广信班老艺人洪立章等人说,江西赣剧是杭州西门外铁板桥头二十四位老郎师傅传下来的。赣剧中最古老的声腔,只有弋阳腔出于南戏。而南戏可能是由杭州传来的。另外,安徽婺源县(今属江西)的高腔目连戏班,也同样有杭州二十四位老郎之说。

(见流沙《明代南戏声腔源流考》,收入秋桂主编“民俗曲艺丛书”,台北施合郑基金会,1998,第7页。)

(六)江西铅山傀儡班祭祀杭州风火院中铁板桥头二十四位阳师傅

江西铅山傀儡班《请神词》载:


弋阳县的邻县铅山县石塘港背村郑家棚傀儡班,该班所唱为高腔,俗称“道士腔”,即弋阳腔。剧目有《目连传》《奶娘传》等二十四本。《请神词》记录了“二十四位阳师傅”的具体名单:

焚拜香请,年值功曹、同值功曹、日值功曹、时值功曹,请到台前受请供养。先请高祖黄帝,后请陈平作傀儡。王洲地界、小儿仙官、金花小姐、银花小姐、木刻戏神、三花、四旦、四生、女丑、孤臣旧官,请到台前受供养。

拜请杭州风火院中铁板桥头田、窦、葛、何、丁、赵、马、鸿(洪?)、周、沈、阮、牛、雪(薛?)、李、洪、谢、赵、岩(严?)、茂(冒?)、孙、曹、范、穆、恨(亨?)二十四位阳师傅。

(见江西省上饶市艺术研究所戏曲志资料手抄本。)


江西铅山傀儡班《请神词》所载二十四位阳师傅来自“杭州风火院中铁板桥头”,汤显祖《庙记》所记载的田、窦二将军居前两名,其次还有葛、何(福建有的地方写作谐音字郭、贺)。在江西、安徽、福建流行的戏班有不少是供奉田师傅的,有的供奉田、窦、郭三位。而且都是来自“杭州风火院中铁板桥头”。阳师傅,当为阳戏师傅,即傀儡戏师傅。

(七)南宋杭州官巷口苏家巷二十四家傀儡

吴自牧《梦粱录》卷一“元宵”条载:


(杭州元宵灯会)官巷口苏家巷二十四家傀儡,衣着鲜丽,细旦戴花□肩,珠翠冠儿,腰肢纤袅,宛若妇人。

(见吴自牧《梦粱录》,第3页。)


《梦粱录》记载,杭州元宵灯会时,搬演社火,官巷口苏家巷有二十四家傀儡。而前文所载,铅山县弋阳腔傀儡班所供奉的戏神二十四位阳师傅,都来自杭州。看来杭州的傀儡班很早就来到江西。南宋时的杭州傀儡班很可能唱南戏,并可能把南戏带到江西。而弋阳腔傀儡班艺人也就把杭州二十四家傀儡班的班主或师傅供奉为二十四位老郎先师。据此看来,杭州南戏传入江西,始自傀儡班。

(八)江西有关阳戏的文献记载

(1)明正德江西《瑞州府志》卷一载:


阳戏者,傀儡戏也,民从而神之。执而弄者曰棚戏,挈而弄者曰提戏,谓之还愿。

(明正德江西《瑞州府志》卷一,天一阁藏本。)


(2)清道光三年刻本《宜春县志》卷十一:


保六畜,驱瘟疫多演傀儡戏,谓之扬(阳)戏。

(清道光三年刻本《宜春县志》卷十一,第8页。)


(3)清道光十二年刊本《万载县志》卷十一《风俗》载:


赛会。县城隍庙新正演戏十日。……又有所谓阳戏,心愿者提挈傀儡,始为神,继为优,各家有愿演之。

(卫鸣等修,郭大经纂《万载县志》卷十一《风俗》,清道光十二年刊本,第5页。)


以上三则,是在江西中部、西部关于阳戏的记载,可以佐证赣东北铅山县傀儡戏班阳戏即傀儡戏的情况,至于为何称为“阳戏”,学界说法不一。江苏高淳有种高腔目连戏,称为“阳腔”, 《中国戏曲志·江苏卷》记载:“阳腔,当地艺人称 ‘阳’是 ‘弋阳’的速念而成,故认为 ‘阳腔’就是弋阳腔”(第155页)。笔者以为,既然“弋阳腔”可以速念成“阳腔”, “弋阳戏”亦可以速念成“阳戏”。江西、湖南等地早期的傀儡班唱弋阳腔,所以也叫“阳戏”。亦可言之成理。

旧时行业信仰是很盛行的,戏班所供奉的戏神是不能轻易改变的。一种戏曲传播到外地,扎下根来变为当地的地方戏,但其供奉的戏神照旧是传播者所供奉的戏神。考察戏神及其生日、祭祀习俗,对研究戏曲的源流沿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九)元末明初江西玉山县傀儡戏号称“天下绝”

贝琼《玉山窟儡歌》(题注:玉山属江西广信府,一名玉斗):


玉山窟儡天下绝,起伏进退皆天机。巧如惊猿木杪坠,轻如快鹘峰尖飞。

流苏帐下出新剧,河梁古别传依稀。黄龙碛里胡雏语,李陵台前汉使归。

当筵舞剑不避客,顿足踏地争牵衣。玉箫金管静如水,西夏东山相是非。

昔闻汉主出大漠,七日始脱平城围。当时论功孰第一,木偶解走单于飞。

奇兵百万竟何事,将军赐级增光辉。龙争虎战亦同幻,樽中有酒君无违。

更呼左家双凤和我曲,玉斗碎洛千珠玑。

(贝琼:《清江诗集》卷四,四库全书本,第3页。)


“窟儡”,即傀儡。《旧唐书·音乐志》载:“窟儡子,亦云魁儡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家乐,汉末始用之嘉会”。“玉山窟儡天下绝”!诗歌作者贝琼(1314~1378)是元末明初人。一个浙江人对江西玉山县的傀儡戏能做出这样顶尖的评价,说明玉山木偶戏的表演技艺与制作技艺确实了不得。尤为珍贵的是,该诗记述了元末明初玉山木偶戏所演出的“新剧”,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尤其是元代)傀儡戏、北杂剧、南戏的演出剧目,提供了可信的数据。以笔者之浅见,“河梁古别传依稀”是指三国关羽故事,京腔有《河梁》,弋阳腔有连台本戏《三国传》。“黄龙碛里胡雏语”似指岳飞抗金故事,宋元南戏有《秦太师东窗事犯》,弋阳腔有连台本戏《岳飞传》。“李陵台前汉使归”是苏武牧羊故事,宋元南戏有《苏武牧羊记》。“当筵舞剑不避客”当即“鸿门宴项庄舞剑”,演韩信故事,元杂剧有金人杰《萧何月下追韩信》,南戏有《十面埋伏》,明初南戏有据元杂剧改编的《韩信筑坛拜将》及沈采《千金记》。从上述剧目看来,位于南戏流行区域内的玉山傀儡戏班,所唱可能为南戏,亦有可能唱弋阳腔。不难看出,元末明初玉山傀儡戏演的“新剧”,都是“铁骑”“历代君臣将相故事”,用现代的术语来说,就是以战争题材为内容的历史故事剧。而“老戏”恐怕是“灵怪”类剧目为多。玉山傀儡戏应该会演带有宗教祭祀性质的《目连救母》一类的戏文。而这些都是弋阳腔剧目的基本题材。玉山县与浙江紧邻,元代与浙江同属于江南东路管辖。杭州南戏傀儡班进入江西,玉山是第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