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田野说明与研究方法
(一)田野点与调查对象说明
本研究的研究范围是南疆地区的维汉民族交往。南疆,即新疆南部,包括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根据维汉民族的空间分布(见表1-1)和课题组的调研条件,我们主要选取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阿图什市、喀什市、和田市以及阿克苏市4个城市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并选取了阿图什市松他克乡园艺场村、喀什市棉纺织厂、喀什市疏附县帕哈太克里乡3个民族混居社区进行了入户访谈,对维汉民族交往进行了微观调查。
表1-1 2012年南疆各地州维汉民族人口分布比例
资料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1.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分析
(1)民族构成
本研究共计发放调查问卷687份,其中有效问卷586份,有效率为85.3%。其中,汉族被访问者256人,占43.7%;维吾尔族被访问者330人,占56.3%(见表1-2)。因语言和文化程度的差异,以及调查内容的特性,我们的问卷主要采用一对一的形式进行,以深度访谈为主,问卷调查为辅。
表1-2 样本的民族分布
(2)职业分布
本研究样本的职业分布(见表1-3):维吾尔族被访问者中农民占29.1%、教师占13.6%、党政部门工作人员占25.2%、学生占2.7%、工人占2.1%、无业或自由职业者占27.3%。汉族被访问者中农民占8.6%、教师占13.7%、党政部门工作人员占48.4%、学生占4.7%、工人占18.4%、无业或自由职业者占6.3%。
表1-3 样本的职业分布
(3)居住地分布
本研究样本居住地分布(见表1-4):维吾尔族被访问者在克孜勒苏、喀什、和田、阿克苏四地的比例分别为10.3%、50.6%、15.2%和23.9%;汉族被访问者的这一比例分别为18%、41.8%、13.7%和26.5%。
表1-4 样本的居住地分布
(4)文化程度
本研究样本的文化程度(见表1-5):维吾尔族被访问者主要集中于大专(47.9%),其次依次为高中或中专(25.2%)、本科(16.1%)、小学(5.2%)、本科以上(3.5%)和初中(2.1%)。汉族被访问者主要集中于本科(59.8%),其次依次为大专(23.4%)、本科以上(8.6%)、高中或者中专(7%)和小学(1.2%)。
表1-5 样本的文化程度
(5)受教育种类
本研究样本受教育程度(见表1-6):维吾尔族被访问者主要接受的是民族语言教学(52.7%),其次依次为民族语(主)+汉语(29.1%)、汉语(主)+民族语(10.6%)、汉语教学(7.3%)和宗教教育(0.3%)。汉族被访问者则主要是接受汉语教学(89.8%),其次依次为汉语(主)+民族语(5.1%)、民族语言教学(3.5%)、民族语(主)+汉语(1.6%),无人接受宗教教育。
表1-6 样本受教育种类
2.社区概况
(1)松他克乡园艺场村
松他克乡园艺场村位于阿图什市西南部,距城区直线距离7公里,地形东北高、西南低,东面是未开垦的盐碱滩,西接博古孜河,北连瓦克瓦克村,平均海拔1200米。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1公里,总面积3.5平方公里。园艺场村原系红旗一场于1977年新建的园艺队。1979年初,红旗一场由阿图什县移交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农垦局时,出于园艺队距场部较远以及水利条件等原因,将其移交阿图什县,命名为阿图什县园艺场。20世纪80年代中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08年,园艺场划归松他克乡,分为3个小队。截至2010年7月,该村共计176户764人。民族构成有汉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土家族,其中维吾尔族人口占60%,汉族人口占38%,柯尔克孜族3户、土家族2户。村子有双语小学1所,清真寺3座,党员14人。
(2)喀什棉纺织厂
喀什棉纺织厂,位于喀什市东南郊,喀什火车站西南部,毗邻多来特巴格乡,距市中心约3公里。1983年,纺织厂占地21.81万平方米;1999年,占地71.19万平方米;2003年10月,占地46万平方米。1957年,经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开始筹建;1960年7月1日开始纺纱,标志着喀什人有了自己的第一座大工厂,机织细布替代了手工粗布。1999年10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由喀什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宣告,喀什棉纺织厂破产;1999年7月1日,新疆喀什鲁新纺织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投产;2000年7月22日,新兴公司正式成立;2003年10月,新棉集团喀什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成立;2005年,浙江雅戈尔集团股份公司与新疆新棉集团喀什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8年的租赁合同,并正式挂牌。截至2003年10月,纺织厂共有职工2227人。我们的调查主要在纺织厂的家属区进行,这里维吾尔族人和汉族人混杂居住。并且,近年来,社会改革造成的下岗职工贫困问题、再就业问题、大中专毕业生滞留等问题在这个社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这个社区是调查维汉民族交往的理想场域。
(3)帕哈太克里乡
帕哈太克里,维吾尔语为“水鸟栖息的地方”,该乡位于喀什城南郊,东靠疏勒县,西靠站敏乡、兰干乡,南隔克孜勒河和吾库萨克乡接壤,北隔克孜勒河分支与色满乡和喀什市夏马力巴克乡相望。东西最长16公里,南北最宽4公里,总面积25.1平方公里。乡政府与县城的直线距离为11.5公里。乡地处克孜勒河分支处的小三角洲上,由西向东倾斜,地势低平。地下水丰富,泉水长流,是疏附县主要的水稻种植区。人口1.3万,90%以上为维吾尔族,有柯尔克孜族零星分布。该乡以帕哈太克里农民《致敬,毛主席》的一封信和毛主席给帕哈太克里农民的回信而闻名。由于帕哈太克里乡的地缘优势,近年来,很多内地的汉族人在该乡发展了采沙业和水产养殖业,并依托水产养殖在乡周边地区开设钓鱼场等休闲娱乐场所,并雇用很多当地的维吾尔族农民入场工作。这既增加了当地维吾尔族农民的家庭收入,同时也增进了维汉民族之间的交往。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以民族心理学的视角研究南疆维汉民族交往的现状,以及影响维汉民族关系发展的心理因素,在调查及研究过程中主要应用民族心理学、民族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田野调查、文献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一方面是整体研究,即呈现南疆地区维汉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方面交往现状,力求从宏观上把握影响维汉民族交往的因素,包含区域人口构成、居住模式、职业构成、教育程度等;另一方面是深度的个人访谈,深入现实生活中,从心理层面了解维汉民族交往中的内心世界,包括交往对象民族身份的选择、交往意识、交往态度、交往情感等。
1.文献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为呈现调查点维汉民族交往的现实基础,我们必须了解该区域维汉民族交往的历史、人口来源、分布、区域文化特征等,因此本研究的文献资料主要包括人口普查数据、地方志书与文史资料、少数民族发展报告等。
2.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是本研究的主要资料来源。由于人类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对于民族交往过程中心理活动的捕捉也是本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所在。此外,由于地方官员与民众对该研究内容的敏感性,我们也力求主要通过个案来呈现维汉民族交往的心理状态。调研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如下调查方法。
(1)个人访谈
通过个人的族际交往经验,深入了解被访谈者在与他民族(维吾尔族或汉族)交往中的心理状态。
(2)座谈会
由于该项目得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委和宣传部的大力支持,我们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和田等地的民宗委、政法委、文体局等政府部门召开了座谈会9场次,形成录音材料30余小时,整理为文字材料20余万字。这些材料对于我们整体把握三地维汉民族交往状况有很大的帮助。
(3)问卷法
对于交往心理的考察,除了进行人类学的微观层次的深入访谈之外,我们同时辅助以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用量化的方法对维汉民族交往的态度、意识、行为倾向等进行整体把握。问卷设计方面主要涉及维汉民族的语言使用与认同、社会生活交往现状、地域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社会心态,以及参考博加德斯(Bogardus)社会距离量表而形成的关于维汉民族心理距离的测量的相关问题。问卷分为汉文问卷和维吾尔文问卷两种,问卷形式采用一对一和集中发放形式。我们在阿图什、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地共计发放调查问卷687份,其中有效问卷586份,有效率为85.3%。其中,汉族被访问者256人,占43.7%;维吾尔族被访问者330人,占56.3%。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是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对研究对象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自己关于研究对象的一些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从宏观层面对研究对象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预测。而定性研究是从微观层面对研究对象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定性研究比较适合对过程性、描述与解释性的问题的研究和探讨。量的方法是证实,质的研究是证伪。
由于民族是人的一种类群体,民族个体的行为除受个性特征(如兴趣、利益、动机等)的影响外,还受到群体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的影响,因此,民族个体的行为倾向既具有个体差异性,又具有群体共享性。本书主要是从民族心理学的视角考察维汉民族交往过程中的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我们在思考研究方法的可行性与科学性方面也充分考虑到了这种差异性和共享性,所以在共享性方面主要以量化的方法对民族群体的心理倾向进行测量,而以定性的方法对民族个体的心理进行深描,通过事件细节表现被访者用语言所描述的社会现实,并通过对不同叙述的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其中一些共性与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