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城镇化包括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两个重要方面。人口城镇化表现为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转移和转变的过程,土地城镇化表现为农村集体土地变性为城市国有土地的过程。在人口和土地资源由农村向城市积聚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张,而且要重视质量的提升和效率的增加,否则会导致人口的“城市二元结构”、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人口城镇化质量的提升主要表现为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中能够安居乐业、融入城市生活,土地城镇化效率的提升主要表现为城市内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合理高效。在实现人口城镇化质量和土地城镇化效率提升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资本的投入,因为资本的投入可以促进产业发展、提供就业岗位,资本投入可以增加单位面积投入、提高用地效率。然而,由于资本具有逐利性,会因产品价格和行业利润变动改变配置结构与方向,因此,城镇化伴随着“人”“地”“钱”等资源在乡村和城镇重新配置的过程,如何使这三大要素配置的质量提升、匹配合理、和谐高效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实质是实现“人”在城市中安居乐业,“地”在城市中得到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钱”在各产业间合理配置实现经济发展稳定高效。
价格是市场的晴雨表。价格机制不仅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代表,而且可以引导资源配置和要素流动。近年来,房价高企并不断上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影响我国未来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高房价不仅阻碍人口城镇化进程(人民日报,2013),而且会导致城市规模扩张倾向和土地利用不合理。通过抑制房价过快上涨,防止人口城镇化门槛抬高,有利于顺利推进城镇化进程(李克强,2012)。城镇化质量提升并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只是人口城镇化的第一阶段即人口居住地由农村向城市的空间转移,更重要的是完成农村转移人口心理层面的真实融入,因而农村转移人口尤其是被动城镇化人群如何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生活、避免“城市二元结构”,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和低效是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又一关键问题。如果生产用地过多挤压了生活用地数量,那么居民的生活环境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使环境不宜生活;如果生活用地过多降低了生产用地比重,那么城市内的就业岗位减少会对居民的就业产生影响,甚至使其失去工作。因此,城市内的生产、生活用地需要相互匹配、合理安排,满足人们安居和乐业的需要。同时注意生态用地数量,避免城市污染严重,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质量,最终达到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的和谐统一,实现城市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因而,城镇化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之间的关系值得重点关注,从可流动要素(人口和资金)视角研究如何提高不可流动要素(土地)的利用效率也显得异常重要。
由以上分析可知,城镇化是人口、土地和资本三大要素重新配置的过程,任一资源的配置过程又都会受到价格的影响。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的事实已经对三大要素配置产生了影响,而这一影响是通过政府、企业和居民等各类“人”的行为决策引起的,因此系统分析房地产价格变动通过不同行为主体决策对人口、土地和资本流动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这有利于发现其中的内在机理和作用规律,研究其结果和结论可为更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和决策参考。对于人口,如何实现在城市中安居乐业、融入城市最重要,因此从安居和乐业视角分析影响农民城镇化后融入城市的影响因素,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对于土地,如何能够在利用结构上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最重要,尤其是承载合适的人口和适度的产业,实现产城协调发展。对于资本,如何通过其流动性配置实现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和产业协调发展,是现实而迫切的问题,因为资本过度集中于某一个行业会导致本行业产能过剩并挤压其他产业发展。总之,实现人口、土地和资本等三大要素配置的和谐统一,推进城镇化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不仅有利于城镇人口的安居乐业、土地的结构合理、资本的有效协调,而且最终能够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和谐统一,实现城市低碳发展、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