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和目的
一 现实背景和意义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可逆转,大开放、大交流、大合作的新格局正向纵深推进。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果进一步佐证“九二共识”、和平发展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海峡两岸的关系日趋紧密,尤其是两岸经济关系已进入了双向合作、互利共赢的新阶段。从两岸实现“小三通”向“大三通”跨越,到2009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3月国务院又批复《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再到2010年9月《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正式生效,2013年6月两岸签署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两岸各类产业的对接合作正朝纵深发展,这些都为推进两岸行业协会深度交流合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两岸长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关系下,基于“五缘”优势的民间交流往往比政治对话更为现实,也更加有效。台湾对大陆经贸政策的逐步调整,离不开台湾各界尤其是包括行业协会在内的民间力量的积极推动。行业协会是由相同或相似行业企业为主体依法自愿组成的自律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是政府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在当前两岸关系大背景下,如何推动两岸行业协会紧密交流合作,更加有效地发挥行业协会对产业对接合作的驱动作用,对两岸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有利于实现两岸产业有序转移与有效对接。新一轮的台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呈现出相对显著的“扎堆转移”特征,招大商、产业链招商、集群招商将成为大陆地区吸引台湾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模式,而引资主体也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即“官方、半官方主导”向“官方搭台、以民引民”转变。行业协会,作为同行业的引领者,在新一轮两岸产业对接中将大有商机、大有作为。两岸产业对接合作的现状,呈现出信息不对称,台湾地区的优质资源、优质项目相对有限,大陆各个区域争相引入优质项目,容易导致同一个项目存在多个城市同一时间与台商谈判。这种情况下,在项目招商谈判中容易产生无序竞争,各地为了争得项目,纷纷拿出“超优惠”条件吸引对方,大大增加了两岸产业对接的交易成本。因此,有必要让一些相似或相同的产业、企业由行业协会牵头协调相关地市,统一对台进行组团式招商,洽谈台湾地区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问题,向台湾提供更系统的投资信息与资讯,从而增加两岸谈判中的沟通与理解。
其二,有利于全面提升两岸经贸合作水平。两岸行业协会携手合作,有助于推动两岸经贸关系向纵深发展,创造涵盖海西与台湾地区的海峡两岸经济共同体的区域经济荣景。行业协会作为企业和政府的桥梁纽带,与单个企业相比,更能从全局把握行业发展脉搏,对两岸产业的有机合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挥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在两岸经贸往来中,行业协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既避免政府间谈判的尴尬和紧张,又弥补企业间单枪匹马进行交流与合作的缺陷。同时,发挥行业组织在两岸同行企业之间沟通协调、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秩序、协调行业纠纷、维护行业公正等方面独有的作用,从而在中观层面上优化两岸经贸合作与产业交流的发展环境。两岸区域的发展条件各异、发展阶段不同,各具相对比较优势,产业互补性也较强,代表两岸同一产业的行业协会在谈判、交流、构建合作机制时应秉承平等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才能使两岸经贸合作实现双赢和可持续发展。
其三,有利于推进两岸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台湾当局对大陆的经贸态度从1996年“戒急用忍”政策转向2001年“积极开放、有效管理”新大陆经贸政策,再到马英九当局采取了一系列较为积极、开放的两岸经贸政策措施。这与台湾各界尤其是包括行业协会在内的民间力量的推动不无关系。对于台湾企业而言,台湾当局与大陆建立持久平稳、平等互利的经贸关系是两岸同行企业实现双赢的举措,他们愿意去推动两岸产业的对接与合作。两岸企业在行业协会的牵引下建立的规则、形成的机制给双方带来共同利益时,必然推动其他行业的模仿与效法,最后有可能被当局认可形成公共规则,从而取代台湾当局现存的不合理的经贸政策。在两岸时紧时松的政治背景下,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民间沟通功能,通过政策宣传和实务导向,将有助于消除两岸人民的隔阂和误会,为两岸经贸往来创造宽松友爱的外部环境,从而推进两岸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二 理论研究价值
国外学者对行业协会的研究趋于成熟,但从研究方法和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行业协会的发生学理论,主要是解释行业协会本质、出现及持续发展;二是关于行业协会的职能学理论,主要是评判行业协会的作用或职能以及发挥条件。关于区域行业协会间交流与合作的较为系统研究可以追溯到格雷夫·阿夫纳(Greif Avner)应用博弈论工具对古老的“基尔特”等行业组织之生发衰变进行的分析,阐发运用行业协会进行中世纪海外商业扩张的积极作用。现有研究表明,行业协会具有市场补充功能和市场提升功能,具有信息提供、行业自律和对外协调等功能优势,从而使得行业组织可以代表本行业企业与外界组织实现交流与合作。
国内学术界对行业协会的研究主要包括对行业协会的产生和分类的研究;介绍和分析国内外行业协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有关行业协会职能定位的研究;各领域的学者从法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学科角度进行的研究。关于区域行业协会间交流合作的研究,近两年开始进入学者研究视线。葛月凤分析目前长三角行业组织在合作中的主要问题,强调信息化在合作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即建设行业协会信息共享的网络平台。孙宝强提出要建立粤港澳行业组织合作的组织架构——设立粤港澳行业协会总会,作为组织内部各项事务的谋划、协调、组织等工作,以行业为单位设立若干分会,负责各自行业的事务。但关于海峡经济区行业协会间,尤其是海西地区与台湾行业协会间交流与合作的研究几乎空白。同时对于有关台湾行业协会的角色功能、运作模式和治理机制的研究也鲜以为见,通过对两岸行业协会的比较研究探索构建合作机制的系统研究更有待完善。笔者在这方面做过一些初步探讨并得出一些研究结论,如引入种群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提出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沟通和协调作用,有助于促进闽台经贸合作与产业对接向对称互惠共生条件下的一体化共生模式演化;对台湾行业协会具体状况进行调查、数据收集,为大陆行业协会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提供对比和借鉴;通过比较大陆和台湾行业协会的发展进程、立法现状、职能作用,提出如何构建两岸行业协会交流合作机制;分析行业协会在引导和促进两岸人才交流合作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设计基于行业协会平台的闽台人才交流合作机制。尽管如此,该领域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仍存在较大的延展空间,有待进一步系统化。
行业协会在全球竞争和市场经济中所能起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同,但是,限于历史、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当前我国大陆的行业协会发展和改革工作困境重重,行业协会在实际经济社会生活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与国际真正意义上的行业协会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大陆与台湾地区行业协会的生成模式、生长环境、法律制度差别较大,同质性和差异性并存,双方的交流合作既有一定基础,也存在实践中的客观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正是两岸行业协会交流合作机制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本书基于比较研究的视角,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比较两岸行业协会发展演变和管理体制的差异,通过问卷评估结论比较两岸行业协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通过案例研究比较两岸行业协会的组织能力,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比较两岸行业协会的运行管理。比较的目的是知己知彼,实现更好的合作。本书进而构建有利于两岸行业协会紧密交流合作的共生、共赢机制,运用共生理论来进一步挖掘和发挥行业协会在促进两岸关联产业深度对接合作中的驱动作用;利用行业协会在引导和促进两岸人才交流合作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将其发展为现有人才交流平台的有益补充;将两岸行业协会的交流合作融入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时代发展战略中。
三 研究目的和创新
本书研究的目的,一方面,通过了解和掌握两岸行业协会的治理效率差异以及各自的管理运作特色,推动行业协会健康发展,有利于各级政府对本区域行业协会和来大陆交流合作及开展业务的台湾行业协会实现有效服务管理。另一方面,有助于深化对当前两岸经贸政策执行效果的认识和理解,构建两岸行业协会互惠共赢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制度环境,通过行业协会这一合作平台实现海峡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创新两岸区域合作模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同时,将行业协会的研究与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研究相结合,丰富国内对行业协会研究的内容,并为国内行业协会研究提供新的方向。运用战略协同理论和共生理论来研究两岸行业协会关系问题,不仅论证了行业协会的相关研究结论,而且为两岸行业协会交流合作的制度分析与战略选择提供分析依据,同时也扩展了这些理论在区域行业协会合作领域的应用研究。通过行业协会的研究视角解决两岸人才交流合作问题以及扩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范围,这些都是全新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