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与宗教对外交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宗教与现代性社会:排斥抑或共生?

闵丽闵丽,哲学博士,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型社会与国家的诞生,是在“打碎”旧的制度及其构件过程中实现的。这种否定方法常常矫枉过正,为之后的社会进步和观念重塑留下了艰巨的清障任务。例如,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如何理解宗教与科学及其现代性社会的关系问题,便是中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都要面对的难题。彻底否定宗教往往被视为开启现代性社会所必需的环节或程序,即所谓“去魅”去魅是对现代性的一种概括:现代化过程是去神秘化和神圣化的过程,用这个词的逻辑,现在流行的有“去意识形态化”。1919年,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慕尼黑发表了题为“以学术为业”的讲演,第一次使用了“去魅”(deenchanted)这个词。他当时的原话是:“只要人们想知道,他任何时候都能够知道,从原则上说,再也没有什么神秘莫测、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而这就意味着为世界去魅。人们不必再像相信这种神秘力量存在的野蛮人一样,为了控制或祈求神灵而求助于魔法。技术和计算在发挥着这样的功效,而这比任何其他事情更明确地意味着理智化。”。而如何看待和搁置宗教问题,直接关系到现代化进程的成败及其路径曲直问题。从思想理论上重新厘清上述问题,对于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而言,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