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罗马帝国晚期的社会和经济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1077年,塞尔柱突厥人在小亚细亚建立了罗姆苏丹国,继续向西扩张,1081年定都于小亚细亚西部的尼西亚。东罗马的科穆宁王朝向罗马教皇求援。此时的罗马教皇是乌尔班二世,他认为这是重振罗马教廷权威的大好时机,于是号召组织十字军东征。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于1096—1099年进行。各路十字军在君士坦丁堡会合,渡过海峡,攻下被塞尔柱突厥人占领的尼西亚。1099年,十字军占领了耶路撒冷,按照西欧封建国家的模式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此后40多年内,塞尔柱突厥人又陆续收回了被十字军攻占的地方,耶路撒冷王国告急,于是就有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147—1149年)。在这次东征中,十字军同塞尔柱突厥人在小亚细亚激战,十字军战败而撤军。不久,罗马教皇克里门特三世组织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89—1192年),但以失败告终。图3—3给出了位于今以色列的十字军城堡。
图3—3 位于以色列的十字军城堡
仅仅相隔几年,英诺森三世继任教皇(1198—1216年),组织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1204年)。这是一次对东罗马帝国命运有决定性影响的十字军东征。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原定目标是攻打埃及,但最后改为进攻君士坦丁堡,理由是:东罗马科穆宁王朝在这以前已经结束,代之而起的是安基利王朝。安基利王朝的创立者是伊萨克·安基卢斯,登位后称伊萨克二世。1195年,伊萨克二世的弟弟阿列克塞·安基卢斯篡位,称阿列克塞三世。被推翻的皇帝伊萨克二世被囚禁在一座古堡中。其子阿列克塞年仅12岁,逃到意大利,向教皇英诺森三世申诉,再到德意志找到自己的姐姐艾琳。艾琳所嫁丈夫腓力于1198年当上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力主乘机出兵,把东罗马帝国纳入西欧的势力范围。这样,当1202年第四次十字军在威尼斯会合时,就改变了行军路线,即先攻下君士坦丁堡,驱逐篡位者阿列克塞三世,救出废帝伊萨克二世,让他复位,恢复安基利王朝正统。威尼斯商人提供了大量钱财,从而取得了军事指挥权。
威尼斯人不满足于阿列克塞四世的酬谢,于是大肆抢劫。十字军的行为引起了君士坦丁堡民众的抗议,伊萨克二世又被监禁,不久死去。这时,篡位者阿列克塞三世已经逃亡在外,他的女婿登上皇位,称阿列克塞五世。阿列克塞五世反对十字军在君士坦丁堡的行径,十字军很快把他杀死。安基利王朝亡。
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攻占并经过大洗劫以后,东罗马帝国的臣民对威尼斯人和十字军痛恨不止,他们在东罗马帝国境内形成了三个国家。
一是尼西亚帝国。东罗马贵族拥立君士坦丁·拉斯卡里斯为新皇帝,在小亚细亚的尼西亚城建立尼西亚帝国。1205年,君士坦丁·拉斯卡里斯让位于其弟西奥多·拉斯卡里斯。
二是特拉布松王国。其创立者是科穆宁王朝的末代皇帝安德罗尼库斯的后裔阿列克西·科南努斯,他在黑海南岸和小亚细亚东北部的特拉布松市建立了特拉布松王国。
三是位于巴尔干半岛西海岸的伊庇鲁斯王国。它是安基利王朝的皇族米哈伊尔·安基鲁斯建立的。
三股势力中,尼西亚帝国实力最强,特拉布松王国次之,伊庇鲁斯王国最弱。后来,伊庇鲁斯王国投靠尼西亚帝国,作为尼西亚帝国庇护下的国家继续存在。
1222年,尼西亚帝国的皇帝是约翰三世,他振兴经济,发展工商业,重整舰队。1254年,约翰三世去世,其子继位,称西奥多二世,在位仅4年,死后其年仅7岁的儿子约翰四世担任皇帝。1259年,尼西亚帝国的贵族和将领支持贵族派领袖米哈伊尔·佩利奥洛格斯夺取政权,米哈伊尔·佩利奥洛格斯虽然与约翰四世同为“共治皇帝”,实际上大权独揽。忠于约翰四世的势力举起叛旗,但很快遭到镇压。
米哈伊尔·佩利奥洛格斯志在夺回君士坦丁堡,恢复东罗马帝国。他投靠热那亚人,以对付威尼斯人。1259年,米哈伊尔·佩利奥洛格斯在尼西亚夺取了政权后,遭到伊庇鲁斯王国反对。1260年,在佩拉戈尼亚战争中,米哈伊尔·佩利奥洛格斯击败了伊庇鲁斯与法国的联军,在热那亚人的支持下,收复了君士坦丁堡。
米哈伊尔·佩利奥洛格斯宣布东罗马帝国已复国,新王朝就是佩利奥洛格斯王朝,尼西亚帝国结束。他本人称米哈伊尔八世。
东罗马帝国晚期农村经济的变化
米哈伊尔八世懂得,要想在君士坦丁堡长期站稳脚跟,必须妥善处理同各地掌握实权的贵族的关系,但又不能忽视小农的利益。因此,在农村经济方面,采取的是维持土地关系现状,力保大田庄和小农户并存,同时鼓励农产品市场发展的政策。
米哈伊尔八世复国后,对于住在君士坦丁堡的贵族采取优待的做法,即把他们原来的田产归还给他们,以便得到他们的支持,而对于外省的田产易主纠纷,则采取基本上维持现状的做法,因此实际上承认了田产易主的现实。
但米哈伊尔八世认为,对于支持自己复国的“志愿者”必须厚加赏赐。这里所说的“志愿者”,是指那些居住在君士坦丁堡城里城外的希腊人,多数以种地为生。在米哈伊尔·佩利奥洛格斯率军准备攻入君士坦丁堡时,他们是内应,是带路人。米哈伊尔八世决定把君士坦丁堡城内城外最好的土地赏赐给这批“志愿者”,让这些新的自耕农成为新王朝的支持者。
无论是收回了被强制易主的土地的贵族,还是基本上维持土地占有现状的地方贵族,无论是地方上的原有小农户,还是得到米哈伊尔八世赏赐的“志愿者”,全都卷入了农产品市场,从扩大的东罗马对外贸易中分享了一部分利益。
大田庄从这时起已普遍采纳租佃制、分成制或雇工生产。使用奴隶进行农业生产的情况,在某些偏僻地带还存在,但奴隶来源减少,奴隶效率低下,奴隶劳动的监督成本高昂。
货币地租在佩利奥洛格斯王朝即已实行,到后来有些地方全部改用货币地租。但这种趋势后来发生了变化。大地主宁肯采取实物地租或实物分成制,这同东罗马金币贬值有关。
总的来说,东罗马帝国晚期的农村经济仍是比较稳定的,只是士兵授田制这种做法已经难以恢复了。至于土地买卖,则是允许的。
东罗马帝国晚期城市经济的变化
佩利奥洛格斯王朝的城市经济政策,同东罗马帝国中期各个王朝的城市经济政策相比,主要有四个不同之处:
第一,同业公会的作用缩小了许多。以前,东罗马帝国政府对城市的行业就有相当严格的管制政策,包括国家直接经营某些行业,在某些行业颁发特许经营证书,对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所组成的同业团体进行严密控制等。自赫勒克留王朝起,同业公会的作用已经有所缩小。自科穆宁王朝以后,政府财政危机越来越严重,同业公会不仅权力缩小,而且不再以官方团体的身份进行活动。到了佩利奥洛格斯王朝,同业公会的作用仍在缩小。
第二,手工业和商业的世袭身份制的规定,在佩利奥洛格斯王朝时代已难以维持,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个儿子承继父业就行了。手工业者和商人的作坊和店铺,雇工生产的情况日益普遍。
第三,教会,特别是寺院更多地参与市场活动。在破坏圣像活动停止后,在教会和寺院承诺服从皇权、服从政府的前提下,它们广泛地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市场所需要的农牧业产品。
第四,到了佩利奥洛格斯王朝,西欧的一些商业城市(如威尼斯、热那亚以及莱茵河畔的一些西欧城市)明显地具有商业优势。它们既拥有强大的舰队、船队,又有精致的手工业产品,其竞争力远远超过东罗马帝国的手工业品。因此,君士坦丁堡更多地成为一个转运中心,而不再具有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前的商业优势。
东罗马帝国晚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对于晚期的东罗马帝国而言,如何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是关系到东罗马帝国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因为历来都是地方贵族乘中央政府衰败之机而伙同叛军推翻王朝的。
米哈伊尔八世一心想恢复昔日东罗马帝国一统天下的局面,但力不从心。地方割据势力表面上尊重皇帝,由于大权在握,实际上越来越不尊重皇帝。1282年,米哈伊尔八世去世,其子安德罗尼库斯二世即位,同样遇到如何依靠地方贵族来巩固统治的问题。地方上的强大势力是皇帝不得不顾忌的。
东罗马帝国的地方割据势力,又可以分为三个政治派别:
第一派主张继续坚持东正教教义,既要抵制罗马教皇对东罗马帝国内部事务的干预,又要抵抗突厥人的西侵。
第二派主张接受罗马教皇的建议,依靠罗马教皇和西欧国家的力量,合力抗击突厥人。他们的理由是罗马教皇毕竟是信奉基督教的,西欧国家都是基督教国家。至于突厥人,是信奉伊斯兰教的,与基督教难以共处。
第三派主张与突厥人和好,共同抵御由巴尔干半岛南下的南斯拉夫人中的一支——塞尔维亚人。
佩利奥洛格斯王朝的皇帝们举棋不定。他们认为,同突厥人修好是不可能的,把基督教的最高权威让位于罗马教皇,等于否定了东罗马帝国立国以来的传统;至于亲西欧国家,同样是不可取的,因为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对君士坦丁堡的大洗劫给东罗马人留下的印象太深了,东罗马人无法接受这个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