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罗马帝国的进一步东方化
东罗马帝国经济制度的演变
赫勒克留执政后,东罗马帝国紧张的周边形势并未好转。叙利亚、巴勒斯坦都被伊朗萨珊王朝吞并了。公元615年,王朝派一个高级使团去见萨珊王朝的科斯洛二世,愿意承认萨珊王朝是东罗马帝国的宗主,但萨珊王朝不同意,甚至把东罗马的使臣关押起来。这时,萨珊王朝已同北方的阿瓦尔人结成同盟,准备一南一北夹击君士坦丁堡,最终消灭东罗马。
赫勒克留在这种形势下决心反击阿瓦尔人和萨珊王朝。公元626年,赫勒克留击退了阿瓦尔人,解了君士坦丁堡之围。公元627年,他又击败了科斯洛二世的军队,直逼萨珊王朝首都泰西封。公元628年,科斯洛二世去世,萨珊王朝不得已同东罗马议和。东罗马又恢复了在西亚地区的统治权。
从这时起,赫勒克留着手调整东罗马帝国的经济制度,他认为非如此不足以振兴经济。他的主要措施如下:
一是调整土地关系,取消耕作者的人身依附关系,容许土地自由买卖。但这一制度调整仅限于一部分土地。这主要是因为东罗马境内大地主势力较强,所以赫勒克留不得不采取渐进的方式来推行土地关系的调整,以减少大地主的反对。此外,教会和寺院都拥有大片地产,它们既支持皇帝掌权,又有助于维持社会稳定,因为它们帮助穷人,接济穷人。虽然教会和寺院田产上的耕作者中有些是有人身依附关系的,但赫勒克留不能得罪教会和寺院。此外,一些带兵的将领往往是地方上的大地主,他们的佃户同样对主人有人身依附关系,赫勒克留也不敢把这些将领的地产上的有人身依附关系的佃户释放为自由农民。
二是推行士兵授田制度。罗马从共和时代到帝国时代都曾实行过这一政策,只是到了帝国晚期才停止采用。现在,赫勒克留在位时期又恢复了这一制度,目的是为了解除当前兵源不足、招兵困难,而财政又日趋紧张的难题。他的做法是:国家给士兵以份地,通常是长子服兵役,继承所授予的田产,其他儿子在农村中务农,都是自由农民。以这种方式授给兵士的田产称做“军役田”,是终身享用并可世代继承的,条件是军人的儿子、孙子都要服兵役。军人是欢迎“军役田”制度的。
三是向将领赐田的制度。这是赫勒克留王朝为了防止将领们各自盘踞一方而不再服从皇帝所采用的措施。根据东罗马帝国的历史教训,皇帝如果不笼络将领,皇位将不会巩固,所以皇帝向将领赐田,有助于皇权的稳定。但这一措施带来了一个重大的弊病,即皇帝赐田的数量在将领之间形成攀比,同样引起某些将领心中的怀恨和不安。
东罗马帝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查士丁尼执政起到查士丁尼王朝结束,这八九十年间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查士丁尼本人还用拉丁文和希腊文两种文字颁布法令,但到查士丁尼的继承者当皇帝时,拉丁文不再被使用了。无论民间还是官方,人们都说希腊语,都写希腊文。所以从赫勒克留王朝起,东罗马帝国就已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希腊化国家。
罗马帝国时代在政治制度方面的痕迹,在查士丁尼逝世后,也已消失殆尽。在查士丁尼在位时,元老院变成了一种摆设,早已没有实权,元老院成员逐渐成为荣誉的头衔。执政官不再拥有实权,也不由选举产生,而由皇帝任命。到了查士丁尼执政后期,就不再有执政官。
到赫勒克留做皇帝时,连皇帝这个称呼也变了。过去罗马皇帝的称号,不管是称“元首”、“恺撒”还是“奥古斯都”,都用拉丁文来表示。赫勒克留则采用了“巴昔琉斯”这个希腊词作为东罗马皇帝的尊称。这表明,真正意义上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开始于赫勒克留王朝。
赫勒克留为了妥善解决皇位继承问题,采取了罗马帝国时代曾经采取过的做法,设置了“共治皇帝”制度。赫勒克留使长子君士坦丁(继位后称君士坦丁三世)、次子赫勒克洛纳斯相继为“共治皇帝”,以便他能够顺利移交权力。但东罗马帝国宫廷斗争仍然不断,关键在于现任皇帝究竟立谁为“共治皇帝”。到赫勒克留王朝第四个皇帝君士坦斯二世(公元641—668年)执政时,皇位继承问题终于爆发。君士坦斯二世立长子君士坦丁(继位后称君士坦丁四世,公元668—685年)为“共治皇帝”,君士坦斯的弟弟西奥多西乌不服,于是发生冲突。这场斗争虽然以西奥多西乌失败告终,但新的宫廷斗争又开始了。
公元668年,君士坦斯二世被暗杀,长子君士坦丁四世继位。到了公元711年,君士坦丁四世之子、曾两度任皇帝的查士丁尼二世(685—695年,705—711年)被叛军首领推翻并杀害。赫勒克留王朝告终。叛军将领为争夺皇位而斗争不已。公元715年,叛军拥戴西奥多西三世为皇帝(716—717年)。西奥多西三世在位时,阿拉伯人的势力已很强大,大举进攻君士坦丁堡。兵临城下,西奥多西三世惊慌失措,无法应对。军队拥戴出生于伊索里亚地区的将军利奥为皇帝,称利奥三世(公元717—741年)。利奥三世击退了阿拉伯人,并于718年同阿拉伯人议和。利奥三世创立的王朝称伊索里亚王朝。
赫勒克留王朝是在内忧外患交织的困境中建立的。东罗马帝国版图的大大缩小,也发生于赫勒克留王朝时期。阿拉伯人的崛起和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是7世纪初的事情。阿拉伯国家的建立者、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于公元632年逝世,继任者称哈里发。第一任哈里发是阿布·伯克(公元632—634年),他完全统一了阿拉伯半岛。第二任哈里发是奥马尔(公元634—644年),他着手向阿拉伯半岛以外扩张。在他的指挥下,北上部队兵分两路:一路攻入伊朗,目标是消灭萨珊王朝;另一路攻入东罗马帝国,目标是夺取叙利亚、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两路北进,都取得胜利。公元636年,阿拉伯人占领了叙利亚的大部分地区。公元637年,阿拉伯人先占领了已纳入萨珊王朝版图的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后又攻陷了萨珊王朝的首都泰西封。萨珊王朝灭亡。而进攻东罗马帝国的阿拉伯人于公元638年攻占了巴勒斯坦。
由于叙利亚和巴勒斯坦都落入阿拉伯人之手,君士坦丁堡同埃及、阿非利加的陆上联络线已被截断,只有海路相通。东罗马军队据说仍有5万人驻守在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经过阿拉伯人、东罗马帝国政府和留驻埃及的东罗马军队长官的协商,东罗马军队从埃及撤走,阿拉伯人同意埃及人自由选择宗教信仰。这样,公元642年,埃及便被阿拉伯人接管。至此,东罗马帝国在北非的控制地区主要还剩下阿非利加(今突尼斯一带)。不久,阿非利加及其以西的一带仍落入阿拉伯人之手。至此,赫勒克留王朝最终控制下的东罗马疆土,只有希腊本土、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的一部分地区。赫勒克留王朝控制的疆土越来越少。
皇权和教会组织之间关系的调整
伊索里亚王朝建立后,对于赫勒克留王朝的政策措施基本不变,因为巩固东罗马政权成为皇帝们最大的心愿。但对于军区制则进行了修改,即把较大的军区分解为几个较小的军区,军区过大,对于皇权的巩固是不利的。
伊索里亚王朝从公元717年起,延续到公元802年。王朝期间发生的最大的一件事就是破坏圣像运动,前前后后大约150年。
为什么会发生破坏圣像运动?必须从东罗马基督徒崇拜圣像的由来谈起。一方面,在东罗马信奉基督教的人们中间,有不少人原来信奉多神教,他们早已习惯于在各种神像前顶礼膜拜;他们改信基督教之后,并不认为自己这种崇拜圣像的行为有什么不当之处。另一方面,崇拜圣像活动的流行同教会和寺院乘机收取财物有关,神职人员的收入不少来自制造塑像或出售圣像。崇拜圣像的人越多,教会和寺院的收入就越多。
伊索里亚王朝的创立者利奥三世来自民间,由宫廷卫士逐渐成为将军,在公元717年登上皇位。他了解教会和寺院大量占地的情况。他认为教会和寺院的势力越大,威胁越大,而且政府的兵役来源也丧失了。加之信徒崇拜的“圣像”越来越乱,“圣像”中不仅有上帝、耶稣、圣母玛利亚的像,有基督教传播史上殉职的圣徒们的像,有飞禽走兽的像,有各种民间信奉的“守护神”的像,甚至一块石头,人们说某某圣徒曾在上面坐过,于是也成了崇拜的物品。
利奥三世感觉到,再不采取措施来取缔圣像的崇拜乱象,听任教会和寺院靠销售“圣像”来收敛财物,壮大势力,东罗马帝国将会成为异教邪教的天下。
于是,利奥三世决定发动一起群众性的大规模取缔圣像崇拜的大清洗行动。由于利奥三世曾率军击退了阿拉伯人,拯救了君士坦丁堡,所以当他在公元726年第一次下令破坏圣像时,东罗马人中不少人真心诚意地拥护他。根据法令,所有的教堂都应对内部的圣像做一番清理,该毁掉的统统毁掉。
教会和寺院的神职人员抵制利奥三世的诏令,他们组织一些信徒前来保护教堂。于是群众分成两派:破坏圣像派和保卫圣像派。皇帝利奥三世支持前一派,压制后一派。消息传到了罗马教廷,本来就同东罗马皇权有严重隔阂并对其不满的罗马教皇格列高里二世(公元715—731年),乘机谴责伊索里亚王朝的破坏圣像运动,停止向东罗马缴纳应支付的款项,甚至鼓动反利奥三世的叛乱。这激怒了利奥三世,他下令出兵占领了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南部,威胁罗马教廷。利奥三世的行动获得不少东罗马人的拥护。
利奥三世于公元741年去世,其子君士坦丁五世(公元741—775年)继位。他继续父亲遗志,决心把破坏圣像运动继续下去。军队支持君士坦丁五世,因为军队拥护士兵授田制和赐给军官地产的做法,但较好的土地多半已落入教会和寺院手中。所以继位后的君士坦丁五世在军队的支持下,转而对教会和寺院中敢于反抗的人士采取强硬措施。一部分上层教会人士倒向皇权这一边,成为东罗马皇帝的得心应手的助手。公元775年,君士坦丁五世去世,其子利奥四世继位,继续推行强硬的破坏圣像措施。利奥四世做了不足6年皇帝,于公元780年去世。从726年开始直到780年,被认为是破坏圣像运动第一阶段的结束,东罗马帝国想要打击教会和寺院势力的目的达到了,教会中倾向皇权一方的上层人士忠于皇帝了,罗马教廷对东罗马教会的影响力也大大削弱了。
从公元780年利奥四世去世到公元790年这10年,名义上是利奥四世之子君士坦丁六世继位,但继位那年君士坦丁六世才10岁,其母雅典人艾琳摄政。她是圣像崇拜者,召开了主教会议,恢复了圣像崇拜。公元790年,君士坦丁六世20岁了,开始亲政,强迫其母放弃摄政之位。797年,艾琳发动宫廷政变,废掉了君士坦丁六世,后来又杀害了他。艾琳成为女皇,当政5年(797—802年),迫害参加破坏圣像运动的民众,扶植教会中的圣像保卫派,引起军队不满。802年,军队推翻了伊索里亚王朝,把艾琳流放到海岛上,不久她死在岛上。紧接而来的是东罗马帝国大乱,18年间(802—820年)换了4个皇帝,这段时间被称为“无王朝时期”。820年,军队又发生叛乱,将领出身的米哈伊尔被拥立为皇帝,称米哈伊尔二世。由于米哈伊尔二世来自小亚细亚的弗里吉亚,所以新王朝被称为弗里吉亚王朝。破坏圣像运动又延续了30年,到米哈伊尔三世继位(842年)后的第二年(843年),皇帝才下令停止破坏圣像运动。
东罗马帝国的中兴
弗里吉亚王朝存在的时间不长。马其顿人巴西尔因战功获得米哈伊尔三世的信任,逐步掌握了军政大权。公元867年,他派人暗杀了米哈伊尔三世,弗里吉亚王朝便告结束。巴西尔建立了马其顿王朝,称巴西尔一世。
巴西尔一世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经过100多年的破坏圣像运动的折腾,在东罗马已经形成了新的皇权与教会之间的关系。教会不再听从罗马教廷的指示,只听从皇帝,不听从罗马教皇;教会要受到军队的制约,因为教会地产很多,这是军队所嫉妒的;如果教会再像过去那样肆意兼并土地,军队在皇帝的指挥下便会对教会采取强行夺取土地的措施,因为士兵授田制和将领赐田制是皇权掌握军队的法宝,军队在这方面是听从皇帝的。
东罗马皇权的神化已经好几百年了。到了马其顿王朝,皇权的神化完全制度化了,也更严格了。皇帝就是神,是神的化身。东方国家盛行的恶刑如挖眼、割鼻、割舌、断肢等都被推行。马其顿王朝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回了小亚细亚东部、叙利亚北部、塞浦路斯岛和克里特岛。无论是王公、贵族、将军还是外国使臣,在拜见东罗马皇帝时都必须行跪拜礼,并亲吻皇帝的脚。
巴西尔一世在位19年,于公元886年去世。其子利奥六世(886—912年)和孙子君士坦丁七世(912—920年、945—969年)相继即位。920年,君士坦丁七世的岳父和军事统帅罗曼纽斯夺取大权,君士坦丁七世虽未遭废,但没有实权。罗曼纽斯以“共治皇帝”的名义治国,称罗曼纽斯一世。他统治东罗马帝国长达25年(920—945年)。由于他采取禁止土地兼并的政策而得罪了贵族,贵族联手把他赶下了台。他逃到外地,躲进了修道院。945—969年间君士坦丁七世重新执政。
到了976年,马其顿王朝出了一个著名的皇帝巴西尔二世。他是君士坦丁七世的孙子,其父罗曼纽斯二世是君士坦丁七世的次子,但只当了5年的皇帝就去世了,因此由巴西尔二世继位。巴西尔二世登基时才5岁,只挂个虚名,到18岁时才亲政。巴西尔二世亲政后,乘着东罗马这时兵强国盛,从阿拉伯人那里夺回了亚美尼亚,又大败了入侵的保加利亚人。又隔了4年,保加利亚王国不再存在,变成了东罗马帝国下面保留了一定自治权的行省。
巴西尔二世在位时期,在经济政策上,仍大力反对贵族兼并土地,以维持士兵授田制,同时积极发展城市工商业。
巴西尔二世于1025年去世,当了50年(976—1025年)皇帝。疆土面积大增。从公元775年的69万平方千米,到1025年增加到120万平方千米左右。
巴西尔二世终身未娶,去世后继位的是他的弟弟君士坦丁八世,但在位仅3年。从这以后,马其顿王朝的统治日益不稳。保护小农田产不被兼并的政策被停止执行,贵族势力大增,军队将领们争权夺利。
马其顿王朝在皇权、贵族势力和军事统帅三方日益激烈的争斗中衰落了。马其顿王朝尽管一度带来了东罗马帝国的强盛,被称为“东罗马帝国的中兴”,然而中兴只是短暂的。随着马其顿王朝最后一任皇帝米哈伊尔六世(1056—1057年)于公元1057年被军队推翻,马其顿王朝结束。将军伊萨克·科穆宁努斯率军队进入君士坦丁堡,自称皇帝,建立了科穆宁王朝。
东罗马帝国面临新国际形势
伊萨克一世是凭个人的英勇和作战经验而成为统帅,然后登上皇位的。但他只做了两年皇帝,因病被迫让位于君士坦丁·杜卡斯。原来支持伊萨克一世的军队转而支持杜卡斯,于是科穆宁王朝又被称做科穆宁—杜卡斯王朝。君士坦丁·杜卡斯登上皇位后称君士坦丁十世(1059—1067年)。1067年,君士坦丁十世因病去世,传位给其14岁的儿子米哈伊尔,君士坦丁十世的妻子尤多西亚摄政。
尤多西亚为了保住儿子的性命和皇位,下嫁给小亚细亚贵族罗曼纽斯·狄奥吉纳斯。军队立即拥戴罗曼纽斯为皇帝,称罗曼纽斯四世。他本人英勇善战,颇得军心,为了巩固皇位他把尤多西亚和君士坦丁十世所生的三个儿子都立为“共治皇帝”。
这时,东罗马帝国的国际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游牧于中亚细亚一带的突厥人兴起了,其中有一支是塞尔柱突厥人,被认为是最强悍的一支。塞尔柱突厥人由原来居住的中亚细亚东部逐渐西移,11世纪中叶在今伊朗、土库曼斯坦一带不断吞并当地一些小王国而壮大。原来统治这一带的阿拉伯人不是塞尔柱突厥人的对手,他们或者迁走了,或者臣服了。1060年,塞尔柱突厥人攻占了亚美尼亚,直接与东罗马帝国在小亚细亚的领土接壤,立即成为东罗马帝国最危险的敌人。
1071年,东罗马帝国是罗曼纽斯四世执政。此时塞尔柱突厥人的前锋已进入小亚细亚东部,罗曼纽斯四世自恃东罗马军队具有人数上的优势,匆忙地同塞尔柱突厥人在小亚细亚东部的曼齐克特展开决战,被塞尔柱突厥人大败,罗曼纽斯四世受伤被俘,不得不答应了塞尔柱突厥人的苛刻条件,包括割地、纳贡等。接着塞尔柱突厥人进驻小亚细亚西海岸。罗曼纽斯四世被遣返回君士坦丁堡后,遭尽大臣、贵族、将军的责难,后被废黜。皇位由君士坦丁十世的长子米哈伊尔继承,称米哈伊尔七世(1071—1078年)。
东罗马帝国的形势大大恶化了。一是塞尔柱突厥人是举族西进的,占领了小亚细亚的大片土地。东罗马帝国当初之所以能实行士兵授田制和将领赐田制,主要是因为小亚细亚有大片土地。现在土地被塞尔柱突厥人占领了,东罗马的士兵授田制和将领赐田制无法继续推行下去。东罗马军队的结构从此发生变化,即雇佣兵比例不断增大。二是东罗马帝国历来因有一支强大的舰队而自豪,小亚细亚西海岸有不少港口成为东罗马舰队基地。塞尔柱突厥人现在攻占了小亚细亚西海岸,使东罗马帝国失去了海军基地,从此东罗马海军转入下坡路。
1077年,塞尔柱突厥人在小亚细亚建立了罗姆苏丹国,继续向西扩张,1081年定都于小亚细亚西部的尼西亚。“罗姆”一词是塞尔柱突厥人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这表明塞尔柱突厥人决不以占领大部分小亚细亚为满足,而是把吞并东罗马帝国作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