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法兰西母狼”与爱德华三王
“说开恩吧,说吧”,刽子手正在对苏格兰英雄华莱士实施剖刑,他不顾疼痛使劲喊出了震撼人心的口号“Freedom”,与华莱士有过一夜情的英格兰王妃伊莎贝拉深深爱慕着这位英雄,此时她在宫廷里心如刀绞。之前王妃为华莱士求情未果,对躺在床上气息奄奄的爱德华一世耳语:“在你死前我要告诉你,你将绝嗣,我肚子怀的不是你们家族的孩子。”华莱士英勇就义后,受他的精神感召,苏格兰人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在大贵族罗伯特·布鲁斯(后为苏格兰国王罗伯特一世)率领下继续艰苦奋战。
著名的经典电影《勇敢的心》,片尾虚构了一出催人泪下的悲壮情景。
历史上确有华莱士其人,他是领导反英起义的苏格兰乡绅,可他与王妃的爱情故事则纯属杜撰,1305年华莱士就义时伊莎贝拉只有10岁,还在法兰西当公主,3年后跟爱德华王子结婚才来到英格兰。真实的伊莎贝拉绝不似电影中刻画的那么清纯善良,但她确是金雀花史上又一位传奇王后,从她肚子里生出了西欧两场著名战争——英法百年战争和玫瑰战争,皆由她的子孙们担纲主角,不过肯定与华莱士无关。
伊莎贝拉,法兰西卡佩王朝绰号“美男子”的国王菲利普四世的女儿,她堪称“国王堆里的女人”,父亲、三个兄弟和一个侄儿是法兰西国王,母亲是纳瓦拉王国女王胡安娜一世;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也是英格兰三位同名的金雀花君主:爱德华一世、二世、三世。
金雀花王朝每任武功卓著的雄主去世,都因为长期征战,财政与人力消耗庞大,巩固开拓的疆土需要更多金钱和军队支撑,给继承者留下难以收拾的烂摊子。如果新国王年富力强,性格老辣,手腕老到,尚有可能勉强维持,如果继位者软弱仁厚,则易陷入“外战失败—财政崩盘—贵族权争—王国内乱”的恶性循环;人们对待失败者从不吝惜恶毒评价,失败君主通常比前任更加善良宽容,却落得“专横残暴”、“懦弱昏庸”的名声。
爱德华一世的祖父约翰王因签署《大宪章》闻名千古,父亲亨利三世为英格兰史上在位时间很长却相当不著名的国王。爱德华一世性格强悍,是优秀的军人国王,绰号“长腿爱德华”和“苏格兰之锤”,在位之时几乎年年征战,把历代君主难以驯服的威尔士纳入英格兰版图,将王子加封为“威尔士亲王”,并差一点征服苏格兰。爱德华一世汲取祖父和父亲之教训,善于利于“大会议”作为国王与贵族合作的工具,从中获得巨额军费支持。他在给自己的儿子甩下棘手烂摊子的同时,还留下了一个日渐强悍的议会。
背景贴士:
《大宪章》《牛津条例》与议会
《大宪章》和《牛津条例》为英国宪政史上非常重要的文件,对绝对王权做出了诸多限制,也是议会产生的基础,这两份文件并非诞生后一直有效,但它们的原则与理念每次在贵族与国王斗争取得胜利时会得到重申。
推动《大宪章》和《牛津条例》逐渐落实的两大动力是“刀剑与金钱”,即对外战争与国王财政问题:战争消耗数额庞大的金钱,削弱国王财政实力,封建制下国王的收入不足以应付巨额军费开支,只得向封臣与平民开征赋税,若不召集贵族和骑士代表开会获得大家同意,则征税容易引发叛乱,但每逢这种机会,尤其遭遇弱君之际,议会总是提出限制王权的举措,并希望分享权力,而这又是君主不乐于见到的情形。
国王在财政处于困窘状态并且战事不利之时力量最弱,贵族们方能联合起来武力抗衡,令国王妥协,重申《大宪章》精神,表示尊重议会与法律。久而久之,议会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大宪章》的很多理念与条款亦从有名逐渐变得有实。
金雀花第四任国王约翰王早期,统治相当井然有序,后来法王菲利普二世吞噬英王在法领地,约翰王与法王进行争夺战屡屡失利,耗费了巨资。约翰王还赶上物价飞涨的倒霉时代,地租不增加的情况下相当于国王的岁入大幅缩水。国王不得不频繁开征赋税,甚至不惜罚没教会和贵族财产,超出了大家的忍受极限。
先是出现了男爵们的抗税事件。1214年底,约翰王从法国战场灰头土脸归来,国库已空空如也,国内怨愤情绪四起,但国王太过自信,没有退让之意,仍然催逼缴税。1215年初引发了北方30位男爵联合起来进行武装抗议,从斯坦福一路开拔到伦敦,越来越多的教会人士、中小贵族和市民参与进来。约翰王无力平叛,只得同意与男爵们谈判,6月15日在他们起草的《大宪章》上签字。
其实最初的宪章是“自由无名宪章”,后来多次颁布的《大宪章》有60个条款3000多字,删掉了最激进条款。《大宪章》中的观念不仅对英国,而且对近现代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如:“只有经过‘大会议’(后来的议会)批准才能征税”,成为“无代表不纳税”观念的起源,也是召开议会的依据;“未依据法律由其同等人审判之前,任何人不得被处以监禁、流放、剥夺财产等惩罚,国王也不得在未履行这些程序前做出前行为”,这是“王在法下”、“未经公开审判不得治罪”等法治观念的起源……
约翰王之子亨利三世因为置三年农业歉收于不顾,要求教士和贵族们捐款远征西西里,但所得资财仍不足以应付,又通过教宗筹集到大笔经费,远征失败后威望受损,国库亏空。1258年在牛津的大会议上,他被迫接受贵族与骑士们提出的限制王权的改革议案——《牛津条例》,该条例要求男爵们组成15人会议,国王处理国务时须遵从其意见,国家税收归度支部而非王室小金库,规定议会每年开会三次。
《牛津条例》提出议会作为最高司法机构的理念,也是首次把封臣对封君的建议权首次具化为一个监督机构。《牛津条例》只推行了四年,亨利三世于1261年获得教宗支持废除了改革,引起了内战,男爵们拥戴亨利三世的妹夫莱斯特伯爵西门·孟福尔对抗王军,擒获亨利三世与太子爱德华(后来的爱德华一世),西门组建九人委员会统治了英格兰两年。
西门为获得广泛支持召开过两次议会。以前议会完全为大贵族所主导,偶尔国王也会邀请各郡骑士代表参会,西门不仅邀请乡村骑士还首次邀请了城市自由民代表,并使其变成了定制,为后来两院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史称“西门议会”。
不可用当代的观念去理解《大宪章》和《牛津条例》,贵族们提出这些理念并非出自公心,而是为了维护贵族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并想伸张政治权益。为了获得骑士、乡绅与市民等中下层支持,他们也会顺道兼顾对方的利益。随着农奴制瓦解,自由民增多,中下层社会流动加快,这些理念践行于政治现实中,使越来越多的人获益。
在王权至上的年代,西门议会由于未得到国王授权,加上乡绅、骑士阶层要求调查男爵们滥用封地的情况,促使很多贵族观望或动摇,渐与西门离心离德。1265年8月,太子爱德华纠集保王力量打败西门,全面恢复王权,废除《牛津条例》,亨利三世在位最后七年从没召开议会。条例被废并不代表牛津改革运动就此消亡,要想国家长治久安,王座平稳,保障君主的财政充裕,国王应该利用议会与贵族有效合作,就连太子爱德华都已经接受这个理念并深谙此道,但这要求君主本人具备娴熟的政治技巧来驾驭议会。
爱德华一世登基后几乎连年征战,没有哪个十年无战事,对军费的庞大需求促使他必须重视议会作为“征税工具”的作用,在位35年间召开52次议会,虽然欠下巨额债务,苛捐杂税繁多,但国家在长期对外战争中保持了稳定。议员们在议会上不断批准征税时,就算显得勉强,但国王愿意听你发发牢骚,提提建议,总是一种缓解与安慰。
当然,不能把那个时代的议会等同于“光荣革命”以后的议会,国王没有严重的财政和军事危机,手段够老到的话,大多数时间议会仍然是他推行意志的工具。国王一旦树立起权威且金钱充足,同样会出台各种“反侵害君权”的法案,与《大宪章》一类的法案在历史上并行不悖地运行着,爱德华三世年轻时就通过英法战争充实财政和树立权威,再回到英格兰清洗掉“不听话的贵族”强化君权。哪一种法案在现实政治中占优势,就看天时地利人和到底支持议会还是君主,让谁变得强势,最终的博弈被彻底固定下来要等到“光荣革命”之后。
博弈过程中并非如后世所想象的有着绝对的“是非界线”,有时候国王明明要发动战争却得到议会热情地征税支持,有时候国王其实真的在保卫王国却遭到议会拒绝。议会并非时时处处总是正确的,议员们对时局的批评经常胡说八道,目的不总是高尚的,那里也常沦为攻讦政敌、贵族扩张私利的场合,但人类宪政的起源,的确就是在这种力量均衡状态下演化出来的,并具有偶然性。
因诺曼朝和金雀花朝的缘故,英王或其王子们还兼有法兰西的诺曼底公爵、安茹伯爵等头衔,从理论与法律层面来说,英王同时还是法西兰国王的封臣。法王要削弱这位大封臣兼外国君主的势力,英王要捍卫自己在法利益,双方会没完没了卷入对方事务,这一纠葛长达400余年。爱德华一世不仅征战苏格兰、威尔士,还得频繁跨海去与法王作斗争。
尽管爱德华一世擅长利用议会充当征税工具,但由于战事太过频繁,赋税常态化,王室官吏征敛过度,到晚年同样遭遇“征税滑铁卢”。进入13世纪90年代,贵族们已经开始拒绝奉国王征召去法兰西作战,声称出国打仗不是他们的义务。1297年初,爱德华一世急于去法兰西与菲利普四世开战,采取与贵族和解的姿态,议会勉强同意国王征收一笔赋税,但条件是重新颁布《大宪章》和《森林宪章》。爱德华一世被迫发表声情并茂的演说,宣称一切都是为了英格兰,承认自己错误,却没有采取具体措施。
拿不出钱来远征,爱德华一世下令向教会征税并加征羊毛关税,1297年8月导致一些贵族领导工商业者、教士联合抵制,反对派愤怒围堵国库。这次国王没有退让,国内危机重重之中他毅然前往法兰西作战,当他远征失败归来时,王国已处于动荡之中,华莱士领导的苏格兰反英大起义正如火如荼。双重危机压力下,强悍的爱德华一世被迫认怂,10月10日重新颁布《大宪章》与《森林宪章》并增添了一些新条款,承诺今后只有在“人民同意下才会征税”,表示不会报复那些反对他的贵族。
伊莎贝拉的丈夫爱德华二世一反金雀花君主的特征,性格宽厚善良,不喜好舞刀弄枪,对骑士精神漠不关心,热衷体育和文艺,他对牲口棚的屋顶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兴趣甚过如何骑马比武,更不擅长驾驭贵族之道,完全无力应对父亲留下的债务和国防压力。爱德华二世算不上“坏国王”,他童年缺少关爱,青少年时代遭父亲冷落,当上国王后把情感寄托于亲密玩伴们身上,他当时对男性的兴趣可能远超过对女性的兴趣,所以不仅遭到权贵们忌恨,而且导致夫妻感情不和睦,王后早就满腹怨言。
贵族们对爱德华二世屡屡发难,指责朝政混乱,小人当道,提出限制王权的要求,其实他们是把不敢对雄主爱德华一世提出的诉求转嫁到懦弱新君身上,释放压抑多年的情绪,通常他们不会矛头直指国王而是指向君主的宠臣。爱德华二世期望通过军事胜利摆脱困境,树立权威,于是决定向苏格兰远征,在“班诺克本战役”中被苏格兰罗伯特一世击败,威信备受动摇,朝政陷入混乱。
面对内外交困,爱德华二世一筹莫展,委派王后伊莎贝拉和王子爱德华出使法兰西寻求帮助,没想到王后与他的情夫,议员罗杰·莫蒂默男爵筹划了推翻国王的阴谋,更不幸的是王子与母亲共谋。1326年他们登陆英格兰,联络诸多权贵一起轻松击溃王军,成功发动政变,绞死国王的宠臣,以国王名义召集议会历数爱德华二世“罪状”:执政无能、拒绝忠告、危害宗教、听信谗言、丢失苏格兰……要求国王让位给王子。爱德华二世被议会罢黜,史无前例。
1327年1月,15岁的王子登基,是为爱德华三世,他父亲8个月后在伯克利城堡遭莫蒂默杀害。无法证实的传闻说,王后痛恨爱德华二世的同性恋取向,令人用烧红的铁条插入他的肛门致其惨死。伊莎贝拉姿色出众,性格却泼辣凶狠,坊间有“法兰西母狼”的绰号。
即位初期,爱德华三世被迫容忍母后与情夫“垂帘听政”,罗杰·莫蒂默已被封为马奇边爵,实为英格兰真正的幕后统治者。少年国王对父亲遇害一事耿耿于怀,三年后他联合对莫蒂默“专权”不满的大贵族们发动政变,将其绞死,夺回所有权力,母后伊莎贝拉终生过上幽居生活。
父亲被工匠和艺人所簇拥,爱德华三世则隔代遗传祖父的“军人国王”特质,身边随从皆是喜好舞刀弄枪的武士,他推崇骑士精神,喜欢决斗和比武,擅长驾驭贵族。贵族们向国王提出的各种要求,有损于王权扩张的他不会当真,有助于国王增强威望的他会积极采纳,但无论什么意见,他至少会表现得乐于倾听,成功树立起“通达情理”的君主形象。
爱德华三世决定顺应贵族们的尚武精神,通过发动战争建立军功,增强国王权威,同时把国内政治矛盾转移到外部。战争需要大笔军费,爱德华三世继续重视议会作为征税工具的作用,随着平民阶层经济实力壮大,国王愈发看重他们的纳税能力,广泛召集骑士、市民代表进入议会。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爱德华三世在位的14世纪中期,平民代表与高傲的贵族、大教士们因地位和观念差距,喜欢各自聚到一起开会,演化出分开议事的习惯,两院制逐渐成形,平民代表构成下院,贵族和大教士组成上院。早期的下院以骑士和市镇代表为主,15世纪末乡绅崛起,大举进入议会,称为“乡绅侵袭议会”现象。下院议员们会推举口才出众者为发言人,上院的发言人则由国务重臣之一的大法官担任,是为议长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