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勇大勇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①,文王事昆夷②。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③,勾践事吴④。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⑤。'”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⑥,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⑦,爰整其旅,以遏徂莒⑧,以笃周祜⑨,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⑩:‘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⑪’一人衡行于天下⑫,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
①汤事葛:汤,指商代的开国君主成汤。葛,古国名,故城在今河南省宁陵县。汤与葛为邻国。
②昆夷:昆夷亦作“混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
③太王事獯鬻(xūnyù):太王,亦作“大王”,指周文王的祖父,史称“古公亶(dǎn)父”。獯鬻,亦作“薰育”,即猃狁(xiǎnyǔn),也就是狄人,是当时的北方少数民族。
④勾践事吴:勾践,春秋时越国的君主。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屈辱事吴,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
⑤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出自《诗经·周颂·我将》。
⑥疾:弊病,缺点。
⑦赫斯:犹言“赫然”,指发怒时十分生气的样子。
⑧以遏徂莒:遏,止也。徂,往。莒,国名。
⑨以笃周祜:增添周室的福祜。笃,厚。祜,福。
⑩书:指《尚书》,以下六句引文为《尚书》逸文,伪《古文尚书》把它们收在《泰誓上》篇。
⑪厥:其。
⑫衡行:横行。
〔译文〕
齐宣王问道:“和邻国交往有什么原则和方式吗?”
孟子回答说:“有。只有仁爱的人才能够以大国的身份侍奉小国,所以商汤侍奉葛伯,文王侍奉昆夷。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够以小国的身份侍奉大国,所以太王侍奉獯鬻,越王勾践侍奉吴王夫差。以大国身份侍奉小国的,是乐于听从天命的人;以小国身份侍奉大国的,是敬畏天命的人。乐于听从天命的人安定天下,敬畏天命的人安定自己的国家。《诗》说:‘敬畏上天的威灵,所以才能够安定。'”
宣王说:“您的话真高明呀!不过,我有个毛病,就是崇尚勇武。”
孟子答道:“那就请大王不要喜爱小勇。有的人动辄按着刀剑瞪眼说:‘他怎么敢抵挡我呢?’这其实只是匹夫之勇,只能抵挡一个人。希望大王进一步扩大它。《诗经》说:‘文王赫然大怒,整顿军队到前方,阻止侵略莒国的敌军,增添周国的威望,报答各国对周国的向往。’这便是文王的勇。文王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尚书》说:‘上天降生一般的人,又替他们降生了君王,降生了师表,这些君王和师表的唯一责任,就是帮助上帝来爱护百姓。因此,四方之大,有罪者和无罪者,都由我来负责。普天之下,何人敢超越上天的意志呢?’所以,只要有一人在天下横行霸道,武王便感到羞耻。这便是武王的勇。武王也是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如今大王如果也做到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那么天下百姓唯恐大王不喜好勇呢。”
〔解读〕
此章涉及外交策略和大勇小勇的区别问题。宣王以一国的外交有何原则发问,孟子答之以仁、智之人的侍奉之道,说明仁爱之人才能以大事小,智慧之人才能以小事大,并以商汤、文王、太王、勾践为例,导向结论性的言语: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其实孟子的意图很明显,是希望齐国作为大国,能够体恤小国,从而安定天下。但是宣王直言不讳自己好勇,孟子只能耐心进行解释,并强调好勇无错,但是应该好大勇。因为好大勇,一怒可安天下之民。正如朱熹《集注》所云:人君能惩小忿,则能恤小事大,以交邻国;能养大勇,则能除暴安民,以安天下。
其实,“勇”不是一个孤立的道德品行,勇和仁、智一起构成儒家所谓的“三达德”。(《中庸》:“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在孔子,“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三者是不可剥离的,并举才能成为君子。在孟子,勇是有区别的,匹夫之勇是小勇,只可敌一人,若想安定天下,就要把小勇扩而充之到大勇。小勇只是血气所为,大勇才是义理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