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到精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概念

五行者,木、火、土、金、水。五行为阴阳之质,阴阳为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为阴阳之气的五种形态。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为五行相生。五行相生(相互滋生助长),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以木为例,生我者为水,我生者为火,故水为木之母,火为木之子,以此类推。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顺序相生。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生化有序。承制为水克火,木克土,火克金,金克木,水克火,五行相克(相互约制和克服)。相克者,是制其太过。以木为例,克我者为金,我克者为土,金为木所不胜,土为木所胜。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互为用,制化有常。五行相乘(约束太强成压制),为金乘木,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木性发散,敛之以金气,则木不过散;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气,则火不过炎;土性润湿,疏之以木气,则土不过湿;金气以敛,温之以气,则金不过收;水性降润,渗之以土气,则水不过润;我克者克我,克我者我克,是为相侮(反克,恃强凌弱)。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木侮金,金侮火。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生化中有制约,制约中有生化,生克制化有常,从而使人体生命始终保持着循环不已的动态平衡。

天地之大,疾病之源,不外乎阴阳五行之理。五运者,为五行。六气者,为三阴三阳。故木、火、土、金、水谓之五运;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称之六气。五运合五行,六气亦合五行。天以此成四时而生万物,人以此成有形而合无形。五运六气实为医学之根源,厥阴主风,风属木;少阴、少阳主热,热属火;太阴主湿,湿属土;阳明主燥,燥属金;太阳主寒,寒属水。此风、热、湿、火、燥、寒之病,而五运六气即主之,五脏六腑亦因之。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上的运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上主要是按五行的属性,将自然界和人体组织在一定的情况下归纳起来,同时以生克的关系说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就自然界来说,如方位的东、南、中、西、北,季节的春、夏、长夏、秋、冬,气候的风、热、湿、燥、寒,生化过程的生、长、化、收、藏,以及五色的青、赤、黄、白、黑,五味的酸、苦、甘、辛、咸,均可依木、火、土、金、水的次序来从属。在人体方面,以肝、心、脾、肺、肾为中心,联系到目、舌、口、鼻、耳的七窍,筋、脉、肉、皮毛、骨的五体和喜、怒、思、忧、恐的五志等。明白了这一归类方法后,当接触到属于某一行性质的事物时,便可从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把它们结合起来加以分析,以便理解这一事物的性质。中医学将人体的物质基础、组织结构、生理、病理因素以及药物等与宇宙自然的精气、阴阳、五行进行比较归类,构建起人体生命系统的精气血津液神等物质基础、人体形体组织结构、生理病理,以及药物的阴阳属性和五行归位。相应地,精气神的统一体——人也就随之具备与宇宙自然中的精气、阴阳、五行一样的功能与运化。

中医的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同样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如木性调畅,肝气也舒畅,郁则为病,治以疏肝理气;木能克土,肝病可以犯脾,未犯前,就应当预先防止,已发现脾病时,则宜疏肝健脾;水能生木,所以肝虚的病症,可用滋肾的方法来柔肝。其他脏病,如肺痨用培土生金法,脾泻用益火培土法,都是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处理的。从这些治法上,说明中医不把内脏孤立起来,而是重视内脏之间的密切联系,每一脏都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个方面。以肝脏为例:生我者为肾——水生木;我生者为心——木生火;克我者为肺——金克木,我克者为脾——木克土。其余四脏,都可依此类推。五脏之气“有余”或“不及”可能引起病理传变,仍以肝脏为例:肝病可以传心——母病及子,肝病可以传肾——子病及母,肝病可以传脾——木乘土,脾病可以传肝——土侮木,肝病可以传肺——木刑金(刑即侮)。五脏之间生克乘侮的生理与病理变化,常常在甲脏有病时,从乙脏或丙脏来进行治疗,因而有“隔一”、“隔二”和“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方法。再从五行与人体脏腑、体表器官的联系来说,如木属于肝,因内热而引发的目赤羞明,多用清肝法;肌肉属于脾,形体消瘦羸弱,多用补脾法。又如肝主风,凡有头晕目眩等肝风上旋的症状,多用柔肝熄风法;脾主湿,凡有胸腹胀满、小溲短少等阻滞症状,多用健脾理湿法。这些都是用五行来分析归纳的。当然,不是说所有治法不能离开五行,而且也不允许任何病症都机械地搬用五行,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灵活应用。

五行学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曾具有很重要的影响。用取类比象的方法,按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及其相互关系,论述各种事物的内在、外在的复杂变化。五行学说维系了中医学理论的延续性,它是建立在客观认识的基础上,那就是一切事物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着的,而这种运动变化的动力不但受外界的影响,也来自事物的内部。在学习中要认识到五行学说虽以五种物质作基础,配合内脏加以演绎的,并非表示该脏器就是由那种元素所构成,只是用来说明其性质。所以五行学说用较为粗糙的概念化的物质属性来演绎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变化规律的确并非完美,在用五行学说解释一些问题时,要注意不被它的某些过于牵强、机械的模式所局限。只有细心体会,才便于掌握其运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