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到精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跟师临证的感悟

跟师的目的就是少走弯路,明师本身是得到真传之人,在他身上已经完成几代人的医疗经验积累,加之其一生的感悟,凝聚、转换成具有其自身特点的医德、医术风格。跟师临床最直接的是望闻问切,直接面对病人。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师父“口传心授”的教诲,身教重于言教的潜移默化,慢慢地就对各种“证”心领神会。因为跟师临证的过程,就是获取更多的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过程,同时学会师父辨证施治的规则、规律,以建立起自己的医疗经验。一旦跟师临床几年后,就能单独面对和处理各类病症的病人。当然跟师临床不仅仅局限于学习中医的经典和方剂,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师父临床实践中的医德医技。虽然经典是习医者的航标灯,是掌握认识论、方法论的原则和方法的法宝,防止医者行为、思维上出现偏差。但不能唯经典是从、唯医书是从。医书再经典,医案再详细,没有经历当时的四诊实际,仅靠文字或语言是想象不出当时病人的脉象、舌象和体征的,更明白不了师父的用药思路。尤其是书本上的医案都是当时的产物,是在一个特定的时空下医生与病人相互作用的结果,往往属于个别性而没有共同性,更不会有重复性和再现的可能。在实际的,真实的临床疾病诊疗中,教科书上的典型症状案例,实则并不常见。因此,千万不能把中医的经典和方剂当成规则、口诀来记忆,更不能照搬医案、类案,不辨证来治病,而是要活听、活用,要吸纳到心里,和自己的灵魂融合在一起,然后再转换成自己辨证施治的能力,真正把师父的技能变成自己的技能,变成自己的能力。“读书当厚古而不薄今,要融汇诸说,悟明真谛。治病应师法而不拘方,宜变化在我,唯求实效。”通过实践把自己的特点加载到行医当中,形成自己的医疗风格,然后不断用熟、感悟、提升。常言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任何事物都要回到最本源的地方,一旦回到本源的地方,“道”就体现出来了,这就进入“无”的状态。如果只把它记录在纸上,且变成未来的应用规则,必在未来临床实践中束手束脚,无法活变。学医的目的是为了治病,治病必须治人,治人必重胃气,存津液,小病调气血,大病辨阴阳。跟师的终极目标是疗效,医者所有的经验和临床能力都受益于跟师临床时的感悟和积累。医者若能得到民间大医的口传心授,掌握其临证要点,你就会学到真正的纯中医。古人言:“智莫大于心悟”,中医是文化,需要感悟、需要思考、需要践行。中医学知识的传授和运用,中医学知识的创新都离不开继承,继承才能有发展,发展才能有创新,创新才是中医真正的根本出路。